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陰虛內熱型懸飲

治療方法:沙參麥冬湯合瀉白散加減。

證候表現:咳嗆時作, 咯吐少最黏痰, 口乾咽燥, 或午後潮熱, 顴紅, 心煩, 手足心熱, 盜汗, 或伴胸脅悶痛, 病久不復, 形體消瘦, 舌質偏紅, 少苔, 脈小數

病因病機:飲阻氣鬱, 化熱傷陰, 陰虛肺燥

治則治法:滋陰清熱

方用:沙參麥冬湯合瀉白散加減

出處:《中醫內科學》·第六章氣血津液病證(卷)·第三節痰飲(篇)

原文:陰虛內熱證咳嗆時作, 咯吐少最黏痰, 口乾咽燥, 或午後潮熱, 顴紅, 心煩, 手足心熱, 盜汗, 或伴胸脅悶痛, 病久不復, 形體消瘦, 舌質偏紅, 少苔, 脈小數。 證機概要:飲阻氣鬱, 化熱傷陰,

陰虛肺燥。 治法:滋陰清熱。 代表方:沙參麥冬湯合瀉白散加減。 前方清肺潤燥, 養陰生津, 用於乾咳, 痰少, 口幹, 舌質紅;後方清肺降火, 用於咳嗆氣逆, 肌膚蒸熱。 常用藥:沙參、麥冬、玉竹、白芍、天花粉養陰生津;桑白皮、桑葉、地骨皮、甘草清肺降火止咳。 陰虛內熱, 潮熱顯著, 可加鱉甲、功勞葉以清虛熱;虛熱灼津為痰, 肺失宣肅而見咳嗽, 可加百部、川貝母;痰阻氣滯, 絡脈失暢, 見胸脅悶痛, 酌加瓜蔞皮、枳殼、廣郁金、絲瓜絡;日久積液未盡, 加牡蠣、澤瀉利水化飲;兼有神疲, 氣短, 易汗, 面色?白者, 酌加太子參、黃芪、五味子益氣斂液。 本證須防遷延日久, 趨向勞損之途。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