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練習吳式方架太極拳要掌握的基本知識

從古至今, 健康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 許多可以強身健體的運動項目被人們所喜愛,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學習吳式方架太極拳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識, 熱愛太極拳的你一定要來看看哦!

吳式方架太極拳學習要領

1、對頭部的要求:

吳式方架太極拳對頭部的要求是:下頦微收, 項直豎, 頭頂百會穴微有上頂之意。 所謂“上頂”之意, 並不是真的用力上頂, 而只是有其意而已, 術語謂之“虛領頂勁”。

2、對目光的要求:

目光必須隨主動之手的運行而動。 至定勢時目光向前遠視, 意將勁放至極遠處,

意遠則勁長。 接下一勢時, 目光將勁收回, 仍隨主動之手的運行而動。

3、對肩的要求:

太極拳要求“沉肩”, 即要求兩肩必須始終往下松沉。 特別是當手和臂往上舉起時, 要特別注意肩往下沉。 當手臂有前推動作時, 肩部不能隨臂前扭(即所謂“遞肩”);當手和臂有往後動作時, 肩部不能隨臂後扭或後仰。 總之, 手和臂的任何動作都不能牽動肩, 似乎臂與肩之間是脫節的, 互不相關的。 只有這樣, 肩才能算是松沉, 即肩關節已鬆開了。 否則肩隨臂動, 肩部必然著力。 肩部著力, 肩關節之間的肌肉必然緊張、僵硬而收縮。 肩關節不能鬆開。 連接肩關節之間的韌帶無法伸長, “內勁”便不能透發出去。 這樣, 推手時只要對方稍一牽動, 即能牽一臂而動全身,

自身站立不穩而跌出。

太極拳還要求兩肩必須始終保持水準, 不能一高一低, 以免身體歪斜、扭曲。

4、對胸、背部的要求:

太極拳要求含胸、拔背。

所謂“含胸”, 實際上就是將胸部的肌肉儘量放鬆。 具體做法是:上身正直, 全身肌肉儘量放鬆, 然後再長呼一口氣, 胸部肌肉自然往下放鬆。 在練架子中, 始終保持這種狀態就可以了。 那種挺起胸部, 使胸部肌肉處於緊張狀態, 是錯誤的;故意的凹胸做成駝背狀, 也是錯誤的。

所謂“拔背”, 是指每當定勢發勁時, 將腰脊命門處向後鼓出, 並帶動整個脊柱似有後鼓之意, 背部肌肉似有往兩側擴張之意, 這就是拔背。 然而, 拔背並非駝背, 兩者不能混淆。

5、對臀部及兩胯的要求:

太極拳要求斂臀。

所謂“斂臀”,

是指把臀部往裡收起。 具體做法是把尾閭骨往前、往上托起, 加上命門後鼓, 則可形成身弓。

太極拳要求兩胯旋轉必須靈活。

所謂的“活潑於腰”的“腰”, 實際是指兩胯。 整個上身以及兩臂的旋轉、運行, 均須通過兩胯的旋轉來帶動才能完成。 腰和肩是不扭動的, 這樣肩和胯才能始終保持在一個方向上, 上身才能正直, 這就叫“肩胯相合”。 否則, 肩和腰如果稍有扭動, 上身勢必扭曲、歪斜, 肩和胯不能保持在一個方向上。 肩胯不合, 是不符合太極拳身法姿勢要求的。

6、必須邁步如貓行:

太極拳要求邁步如貓行。

所謂“邁步如貓行”, 就是指太極拳的起步和落步要像貓走路那樣的輕靈。

例如當提左腿向前邁步時, 必須將身體重心逐漸移向右腿。

當身體重心已全部落實於右腿之後, 右腿坐實。 提起左腿時, 必須將左胯根往上抽起, 左腿輕輕提起, 左腳收回於右腳旁, 然後腳尖翹起, 腳根貼近地面, 往邁出方向輕輕鏟出。 落步時左腳跟輕輕落地。 腳跟落地後, 身體才能往邁出方向移動。

提左腿時, 絕不能用右腿蹬起將身體升高的力來提, 也不能用上身前傾之力來提。 提左腿時必須保持身體穩定, 不升高、不歪斜、不搖晃。 左腳跟尚未落地之時, 絕不允許身體重心隨落步前移, 形成跨步之狀。

提右腿往前邁步時, 同樣也是如此。

如果往後退步, 例如提右腿退步時, 必須將身體重心逐漸移向左腿。 當身體重心全部落實于左腿之後, 左腿坐實。 提起右腿時, 將右胯根往上抽起,

右腿輕輕提起, 腳尖貼地往後退方向伸出, 腳尖輕輕落地。 腳尖落地以後, 身體才能往後退方向移動。

與往前邁步同樣, 提右腿後退時, 絕不能用左腿蹬起將身體升高之力來提。 也不能用上身傾斜之力來提。 提右腿時必須保持身體穩定, 不升高、不歪斜、不搖晃。 右腳尖尚未落地之前, 絕不允許身體重心隨落步後移。

提左腿退步時, 同樣也是如此。

7、必須平行移動:

在一腿往前邁出或一腿往後退步時, 身體的前移或後移, 必須始終保持一個高度, 絕不允許身體有絲毫的升高。 身體的平行移動, 可保證力的作用點不致浮起。 整套拳架除下勢和十字手外, 基本上保持在同一高度。

8、必須充分放鬆:

“松”是太極拳的特點, 也是太極拳走架訓練最基本的內容。 沒有松的功夫,不可能練出太極拳的其它功夫。

盤架子時,必須將肌肉充分放鬆,特別是手、臂、肩、背、胸、腰、整個上身的肌肉,要充分放鬆,不能絲毫著力。兩手、兩臂好似空中飄帶,只維持不掉下即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就是對兩手、兩臂放鬆程度的形容。

肩、背、胸、腰的放鬆和不能著力,也意味著不能扭肩、扭腰、前俯、後仰、左右歪斜。因為扭肩、扭腰、、前俯、後仰、左右歪斜,必然導致肩、背、胸、腰和上身著力,力造成肌肉緊張、僵硬。

9、必須勁起於腳底:

既然手、臂、肩、背、胸、腰以至整個上身須充分放鬆,不能絲毫著力,那麼所有動作的動力源來於何處呢?

拳論中說:“其根在腳”,“由腳而腿而腰……”。可見太極拳的動作,其動力源均由腳底而起。太極拳的一切動作,均必須由兩腳底的蹬地和腳趾抓地的貼地擰旋,帶動臀部及兩胯,由臀部及兩胯帶動上身,帶動兩臂、兩手。這就是勁起於腳底。

10、必須周身一家:

所謂“周身一家”,就是說由腳底發出之勁,帶動臀部及兩胯,帶動兩臂、兩手,必須是同時、同步的,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間隙、鬆動和時間差。也就是當腳底一用勁,手就同時啟動了。如果不是同時、同步,那就形不成周身一家。

充分放鬆,勁起於腳,周身一家是三位一體的。只有做到全身真正的放鬆了,動力的來源起於腳底,才能做到勁起於腳。反過來,也只有做到勁起於腳底,才能使全身各部位,特別是上身的手、臂、肩、胸、背不著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放鬆。如果沒有周身一家,手、腳、身各動各的,不同時、不同步,既不是周身一家,也不是勁起於腳,更不可能使全身各部位放鬆。所以說,充分放鬆,勁起於腳,周身一家,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11、必須一身備五弓:

太極拳走架每至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要有隱於內的發勁。這種發勁,必須是五弓齊發。所謂五弓,即兩手臂為兩弓,兩腿為兩弓,加上身弓,合為五弓。

“一身備五弓”的具體練法是:每當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頭頂百會穴上領,有上頂之意,下頦微收,腰脊命門處往後鼓出,尾閭往前,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掌往前推時肩有後坐意。用意念將肩、肘關節鬆開,使連接關節的韌帶伸長。兩腳腳趾抓地,極力蹬勁,上身及兩臂的肌肉充分放鬆。

12、牽動往來氣貼背:

所謂:“牽動往來氣貼背”,是指運用和發揮脊骨處的開合、擰動力量,使由腳底蹬出勁之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直達臂、手。所謂“力由脊發”,就是指內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的路線。

具體練法是:每當定勢發勁之時,不僅命門處外鼓,整個脊柱都有外鼓之意。而且當兩臂有開合動作之時,整個脊柱都必須有開合、牽動,以能發揮出身弓更大的能量來。

13、求虛靜:

求虛靜,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架高級階段的鍛煉法。所謂“求虛靜”,就是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意思。

初學拳架,凡蹬腳、擰腳、擰胯、運勁、發勁等,都必須實實在在地蹬、擰、運、發,不經過這一階段,就無法掌握正確運勁和發勁的法則。練到一定程度,必須儘量地用加強意念來代替。“凡此皆是意”,“用意不用力”,只有這樣,才能把這些動作深刻地印入腦海,成為“真意”,成為條件反射,才能階及神明,這就是實中求虛。

在運動時,要悉心體會空氣對手、對腳、對全身的阻力,要有空氣的氣流似水般輕輕從皮膚表面摩擦而過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使肌膚的感覺靈敏度提高,微動即知。“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心不外馳,十分寧靜地進行盤架,這就是動中求靜。

學必有法,只有掌握了具體的要領方法才能熟練學會一套拳法,希望以上的一些要領對我們練拳有一定的指導。相信練習的時候多加注意,輕鬆學會一套拳法也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吳式太極拳內勁的習練

太極內勁的概論

何謂太極內勁,眾說紛紜。其實最簡單的解釋,內勁就是能在一瞬間把體內所有集聚的力量集中在一點發出的能力。蓄力時上松下沉,虛領頂頸,將全身的勁沉至腳跟,如拉滿的弓,發勁時蹬腿立腰瞬間把勁集中至某一點送出,快如閃電,力如山崩。

內勁詳盡解釋如下:

太極拳的“內勁”,它不是簡單地肌肉收縮做功所產生的力,它是人體“心”“身”經過特定的拳式修煉,經過長期磨練凝聚而成的。它是人體“心”“身”多種功能綜合協調發揮的結果。從量化的角度剖析它,它是由“機靈勁”、“纏絲勁”、“整體勁”所組成的。只有當這三種勁配合合理時,才能產生威力無比、無堅不破的“內勁”。

一、太極拳內勁的感知

機靈勁是指拳式動作過程中,人體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靈敏反應。它主要是通過觸覺靈敏度的提高,使人體的神經反應迅速,能在推手的過程中,及時準確地感知到對方勁力的走向,勁力的強勁,做出正確的判斷,爾後採取合理的攻防技法。這裡說的“機靈勁”就是太極拳中的“聽勁”。它是太極拳入門的基礎功夫,對推手和散手技藝的提高起著關鍵作用。

“機靈勁”的訓練,首先要放鬆身體,消除常人身上的僵勁、笨勁、拙勁;其次是要排除日常瑣事的牽掛,消除雜念,使心態純靜如水。這樣,使自己“空虛”無物,才能在推手的過程中,全面無誤地感知到對方拳式攻防變化的各種資訊,它主要是通過“用意不用力”的方法,來增強人體神經系統輸入資訊與輸出資訊的能力。這裡的“用意”,就是著重強化攻防意念,用以調節中樞神經的功能;這裡的“不用力”,是主動放鬆手腳及軀幹部位的筋骨,以使推手中出入的資訊迅疾。這樣,無論對方勁力剛猛,還是勁力堅韌柔化,都能得心應手應對,從而達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王宗嶽《太極拳論》)的拳技佳境。

二、太極拳內勁的聚集

纏絲勁是指拳式的動作過程中,關節肌肉的螺旋運動。拳式的動作過程中,通過手法的旋腕轉膀,通過身法的旋腰轉脊,通過步法的旋踝轉胯,以產生圓滑無棱的“纏絲勁”。根據攻防技法的不同需要,肢體的螺旋運動分為順時針方向的纏繞和逆時針方向的纏繞。《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中說:“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裡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點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為其根也。”這就是說,我們在太極拳的演練過程中,要避免手法、身法、步法的纏絲勁相互脫節。只有把身體各部位的纏絲勁串聯起來,擰成一股勁,才能形成拳式整體的纏絲勁。這種勁像急流中的旋渦,在旋轉中產生排山倒海般的強大威力。

“纏絲勁”,是太極拳“以柔克剛”的具體操作方法,也最有特色。通過手法、身法、步法的螺旋纏繞運動,在技擊中使敵方的攻擊力改變方向,把敵方強大的勁力“引進落空”。這種不與敵方來力相對抗的做法,既能避免身體受創傷,又能節省許多體力,這是“纏絲勁”在防守上化解敵方攻擊力的作用。

三、太極拳內勁的傳遞

整體勁是指人體的“根節”、“中節”、“梢節”,在拳式的動作過程中,通過手法、身法、步法的運用,各節部位的相互配合協調所形成的綜合之力。

根節:胯部為根節之根節,膝部為根節之中節,足部為根節之梢節。

中節:腰部為中節之根節,[已過濾詞語]為中節之中節,頭部為中節之梢節。

梢節:肩部為梢節之根節,肘部為梢節之中節,手部為梢節之梢節。

“整體勁”的形成過程是,在太極拳拳式操練的過程中,通過進退的步法變換,使拳式的動力“起”於根節;通過身法的吞吐,使拳式的勁力“順”於中節;通過手法的攻防轉換,使拳式的勁力“達”於梢節。這樣,使拳式的勁力,通過人體的三節不斷地傳遞,最終把三節之勁聚合起來,形成一股強悍無比的殺傷力,通過棚、捋、擠、按的手法運用,把“整體勁”施放於敵方身上,產生威力無比的攻防效果。

“整體勁”的掌握,除了明白以上勁路的起動、傳導、發放之理外,還要通過拳式中手型手法、身型身法、步型步法的協調配合,經過千錘百煉之後,才能運用得得心應手。當達到“拳練千遍其理自見”之境時,拳式的勁路就形成了自動化的條件反射。

四、內勁的整體效應

太極拳的“內勁”,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它是習武者綜合勁法的表現形式。習武者,通過“機靈勁”的訓練,來提高人體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促進了感知敵方勁路變化的能力,也促進了人體各部位肌群的氣血運行,提高了肌纖維的素質,使肌肉一張一弛具有彈性,從而使全身的勁力得到有效的凝聚。通過“整體勁”的訓練,使拳式動作的協調性得以促進,從而使勁力在人體中的傳導得以順利無滯,一浪高過一浪,像接力跑比賽一樣,最終產生強大的慣力。總之,“內勁”是力的感知、力的聚集、力的傳遞的三維一體的產物。

總結:通過上文對吳式太極拳的詳細講解,大家應該對吳式太極拳的練習有了必要的知識基礎。任何一項運動都有獨特的地方,如果想要學好吳式太極拳那麼就一定要先掌握其練習的基本知識,那樣才能真正的掌握它!

沒有松的功夫,不可能練出太極拳的其它功夫。

盤架子時,必須將肌肉充分放鬆,特別是手、臂、肩、背、胸、腰、整個上身的肌肉,要充分放鬆,不能絲毫著力。兩手、兩臂好似空中飄帶,只維持不掉下即可。“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就是對兩手、兩臂放鬆程度的形容。

肩、背、胸、腰的放鬆和不能著力,也意味著不能扭肩、扭腰、前俯、後仰、左右歪斜。因為扭肩、扭腰、、前俯、後仰、左右歪斜,必然導致肩、背、胸、腰和上身著力,力造成肌肉緊張、僵硬。

9、必須勁起於腳底:

既然手、臂、肩、背、胸、腰以至整個上身須充分放鬆,不能絲毫著力,那麼所有動作的動力源來於何處呢?

拳論中說:“其根在腳”,“由腳而腿而腰……”。可見太極拳的動作,其動力源均由腳底而起。太極拳的一切動作,均必須由兩腳底的蹬地和腳趾抓地的貼地擰旋,帶動臀部及兩胯,由臀部及兩胯帶動上身,帶動兩臂、兩手。這就是勁起於腳底。

10、必須周身一家:

所謂“周身一家”,就是說由腳底發出之勁,帶動臀部及兩胯,帶動兩臂、兩手,必須是同時、同步的,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間隙、鬆動和時間差。也就是當腳底一用勁,手就同時啟動了。如果不是同時、同步,那就形不成周身一家。

充分放鬆,勁起於腳,周身一家是三位一體的。只有做到全身真正的放鬆了,動力的來源起於腳底,才能做到勁起於腳。反過來,也只有做到勁起於腳底,才能使全身各部位,特別是上身的手、臂、肩、胸、背不著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放鬆。如果沒有周身一家,手、腳、身各動各的,不同時、不同步,既不是周身一家,也不是勁起於腳,更不可能使全身各部位放鬆。所以說,充分放鬆,勁起於腳,周身一家,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11、必須一身備五弓:

太極拳走架每至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要有隱於內的發勁。這種發勁,必須是五弓齊發。所謂五弓,即兩手臂為兩弓,兩腿為兩弓,加上身弓,合為五弓。

“一身備五弓”的具體練法是:每當定勢在似停非停之時,頭頂百會穴上領,有上頂之意,下頦微收,腰脊命門處往後鼓出,尾閭往前,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掌往前推時肩有後坐意。用意念將肩、肘關節鬆開,使連接關節的韌帶伸長。兩腳腳趾抓地,極力蹬勁,上身及兩臂的肌肉充分放鬆。

12、牽動往來氣貼背:

所謂:“牽動往來氣貼背”,是指運用和發揮脊骨處的開合、擰動力量,使由腳底蹬出勁之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直達臂、手。所謂“力由脊發”,就是指內勁經由尾閭、命門、脊背的路線。

具體練法是:每當定勢發勁之時,不僅命門處外鼓,整個脊柱都有外鼓之意。而且當兩臂有開合動作之時,整個脊柱都必須有開合、牽動,以能發揮出身弓更大的能量來。

13、求虛靜:

求虛靜,用意不用力,是太極拳架高級階段的鍛煉法。所謂“求虛靜”,就是實中求虛,動中求靜的意思。

初學拳架,凡蹬腳、擰腳、擰胯、運勁、發勁等,都必須實實在在地蹬、擰、運、發,不經過這一階段,就無法掌握正確運勁和發勁的法則。練到一定程度,必須儘量地用加強意念來代替。“凡此皆是意”,“用意不用力”,只有這樣,才能把這些動作深刻地印入腦海,成為“真意”,成為條件反射,才能階及神明,這就是實中求虛。

在運動時,要悉心體會空氣對手、對腳、對全身的阻力,要有空氣的氣流似水般輕輕從皮膚表面摩擦而過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使肌膚的感覺靈敏度提高,微動即知。“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心不外馳,十分寧靜地進行盤架,這就是動中求靜。

學必有法,只有掌握了具體的要領方法才能熟練學會一套拳法,希望以上的一些要領對我們練拳有一定的指導。相信練習的時候多加注意,輕鬆學會一套拳法也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吳式太極拳內勁的習練

太極內勁的概論

何謂太極內勁,眾說紛紜。其實最簡單的解釋,內勁就是能在一瞬間把體內所有集聚的力量集中在一點發出的能力。蓄力時上松下沉,虛領頂頸,將全身的勁沉至腳跟,如拉滿的弓,發勁時蹬腿立腰瞬間把勁集中至某一點送出,快如閃電,力如山崩。

內勁詳盡解釋如下:

太極拳的“內勁”,它不是簡單地肌肉收縮做功所產生的力,它是人體“心”“身”經過特定的拳式修煉,經過長期磨練凝聚而成的。它是人體“心”“身”多種功能綜合協調發揮的結果。從量化的角度剖析它,它是由“機靈勁”、“纏絲勁”、“整體勁”所組成的。只有當這三種勁配合合理時,才能產生威力無比、無堅不破的“內勁”。

一、太極拳內勁的感知

機靈勁是指拳式動作過程中,人體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靈敏反應。它主要是通過觸覺靈敏度的提高,使人體的神經反應迅速,能在推手的過程中,及時準確地感知到對方勁力的走向,勁力的強勁,做出正確的判斷,爾後採取合理的攻防技法。這裡說的“機靈勁”就是太極拳中的“聽勁”。它是太極拳入門的基礎功夫,對推手和散手技藝的提高起著關鍵作用。

“機靈勁”的訓練,首先要放鬆身體,消除常人身上的僵勁、笨勁、拙勁;其次是要排除日常瑣事的牽掛,消除雜念,使心態純靜如水。這樣,使自己“空虛”無物,才能在推手的過程中,全面無誤地感知到對方拳式攻防變化的各種資訊,它主要是通過“用意不用力”的方法,來增強人體神經系統輸入資訊與輸出資訊的能力。這裡的“用意”,就是著重強化攻防意念,用以調節中樞神經的功能;這裡的“不用力”,是主動放鬆手腳及軀幹部位的筋骨,以使推手中出入的資訊迅疾。這樣,無論對方勁力剛猛,還是勁力堅韌柔化,都能得心應手應對,從而達到“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王宗嶽《太極拳論》)的拳技佳境。

二、太極拳內勁的聚集

纏絲勁是指拳式的動作過程中,關節肌肉的螺旋運動。拳式的動作過程中,通過手法的旋腕轉膀,通過身法的旋腰轉脊,通過步法的旋踝轉胯,以產生圓滑無棱的“纏絲勁”。根據攻防技法的不同需要,肢體的螺旋運動分為順時針方向的纏繞和逆時針方向的纏繞。《陳鑫太極拳論分類語錄》中說:“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裡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點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為其根也。”這就是說,我們在太極拳的演練過程中,要避免手法、身法、步法的纏絲勁相互脫節。只有把身體各部位的纏絲勁串聯起來,擰成一股勁,才能形成拳式整體的纏絲勁。這種勁像急流中的旋渦,在旋轉中產生排山倒海般的強大威力。

“纏絲勁”,是太極拳“以柔克剛”的具體操作方法,也最有特色。通過手法、身法、步法的螺旋纏繞運動,在技擊中使敵方的攻擊力改變方向,把敵方強大的勁力“引進落空”。這種不與敵方來力相對抗的做法,既能避免身體受創傷,又能節省許多體力,這是“纏絲勁”在防守上化解敵方攻擊力的作用。

三、太極拳內勁的傳遞

整體勁是指人體的“根節”、“中節”、“梢節”,在拳式的動作過程中,通過手法、身法、步法的運用,各節部位的相互配合協調所形成的綜合之力。

根節:胯部為根節之根節,膝部為根節之中節,足部為根節之梢節。

中節:腰部為中節之根節,[已過濾詞語]為中節之中節,頭部為中節之梢節。

梢節:肩部為梢節之根節,肘部為梢節之中節,手部為梢節之梢節。

“整體勁”的形成過程是,在太極拳拳式操練的過程中,通過進退的步法變換,使拳式的動力“起”於根節;通過身法的吞吐,使拳式的勁力“順”於中節;通過手法的攻防轉換,使拳式的勁力“達”於梢節。這樣,使拳式的勁力,通過人體的三節不斷地傳遞,最終把三節之勁聚合起來,形成一股強悍無比的殺傷力,通過棚、捋、擠、按的手法運用,把“整體勁”施放於敵方身上,產生威力無比的攻防效果。

“整體勁”的掌握,除了明白以上勁路的起動、傳導、發放之理外,還要通過拳式中手型手法、身型身法、步型步法的協調配合,經過千錘百煉之後,才能運用得得心應手。當達到“拳練千遍其理自見”之境時,拳式的勁路就形成了自動化的條件反射。

四、內勁的整體效應

太極拳的“內勁”,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它是習武者綜合勁法的表現形式。習武者,通過“機靈勁”的訓練,來提高人體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從而促進了感知敵方勁路變化的能力,也促進了人體各部位肌群的氣血運行,提高了肌纖維的素質,使肌肉一張一弛具有彈性,從而使全身的勁力得到有效的凝聚。通過“整體勁”的訓練,使拳式動作的協調性得以促進,從而使勁力在人體中的傳導得以順利無滯,一浪高過一浪,像接力跑比賽一樣,最終產生強大的慣力。總之,“內勁”是力的感知、力的聚集、力的傳遞的三維一體的產物。

總結:通過上文對吳式太極拳的詳細講解,大家應該對吳式太極拳的練習有了必要的知識基礎。任何一項運動都有獨特的地方,如果想要學好吳式太極拳那麼就一定要先掌握其練習的基本知識,那樣才能真正的掌握它!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