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脾虛濕困型膿耳

治療方法:托裡消毒散加減。 若周身倦怠乏力, 頭暈而沉重, 為清陽之氣不得上達清竅, 可選用補中益氣東加減。 若膿液清稀量多、納差、便溏, 為脾虛失於健運, 可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若膿液多可加車前子、地膚子、生苡仁等滲利水濕之品;若膿稠或黃白相兼, 鼓膜紅腫, 為濕鬱化熱, 可酌加野菊花、蒲公英、魚腥草等清熱解毒排膿之藥。

證候表現:耳內流膿纏綿日久, 膿液清稀, 量較多, 無臭味, 多呈間歇性發作, 聽力下降或有耳鳴。 全身可有頭暈、頭重或周身乏力, 面色少華, 納差, 大便溏薄, 舌質淡, 苔白膩, 脈緩弱。

檢查可見鼓膜渾濁或增厚, 有白斑, 多有中央性大穿孔, 通過穿孔部可窺及鼓室, 或可見肉芽、息肉。 聽力檢查多呈傳導性聾。

病因病機:脾虛運化失健, 濕濁內生, 困結耳竅, 故耳膿清稀, 量較多, 纏綿日久而無臭味;濕濁蘊積日久, 故滋生肉芽、息肉;濕濁蒙蔽清竅, 故耳鳴耳聾、頭暈、頭重;周身乏力、面色少華、納差或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膩、脈緩弱等皆為脾虛失於運化, 清陽之氣不得營運之證。

治則治法:健脾滲濕, 補托排膿。

處方:托裡消毒散。

方用:托裡消毒散加減。 若周身倦怠乏力, 頭暈而沉重, 為清陽之氣不得上達清竅, 可選用補中益氣東加減。 若膿液清稀量多、納差、便溏, 為脾虛失於健運, 可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若膿液多可加車前子、地膚子、生苡仁等滲利水濕之品;若膿稠或黃白相兼,

鼓膜紅腫, 為濕鬱化熱, 可酌加野菊花、蒲公英、魚腥草等清熱解毒排膿之藥。

處方:補中益氣湯。

處方:參苓白術散。

出處:《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第六章耳科疾病(篇)·第十二節膿耳(章)

原文:脾虛濕困主證:耳內流膿纏綿日久, 膿液清稀, 量較多, 無臭味, 多呈間歇性發作, 聽力下降或有耳鳴。 全身可有頭暈、頭重或周身乏力, 面色少華, 納差, 大便溏薄, 舌質淡, 苔白膩, 脈緩弱。 檢查可見鼓膜渾濁或增厚, 有白斑, 多有中央性大穿孔, 通過穿孔部可窺及鼓室, 或可見肉芽、息肉。 聽力檢查多呈傳導性聾。 證候分析:脾虛運化失健, 濕濁內生, 困結耳竅, 故耳膿清稀, 量較多, 纏綿日久而無臭味;濕濁蘊積日久,

故滋生肉芽、息肉;濕濁蒙蔽清竅, 故耳鳴耳聾、頭暈、頭重;周身乏力、面色少華、納差或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膩、脈緩弱等皆為脾虛失於運化, 清陽之氣不得營運之證。 治法:健脾滲濕, 補托排膿。 方藥:托裡消毒散加減。 方中黨參、黃芪、茯苓、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祛濕;川芎、當歸、白芍養血活血;金銀花、白芷、皂刺、桔梗解毒排膿。 諸藥合用則氣血足, 正氣盛, 邪毒除, 病自愈。 若周身倦怠乏力, 頭暈而沉重, 為清陽之氣不得上達清竅, 可選用補中益氣東加減。 若膿液清稀量多、納差、便溏, 為脾虛失於健運, 可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 若膿液多可加車前子、地膚子、生苡仁等滲利水濕之品;若膿稠或黃白相兼, 鼓膜紅腫, 為濕鬱化熱, 可酌加野菊花、蒲公英、魚腥草等清熱解毒排膿之藥。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