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 一項男女老少皆可選擇的健身項目, 簡單易學, 但很多的愛好者常會陷入一些誤區, 讓自己的身體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傷害, 那麼常見的羽毛球損傷有哪些呢?打羽毛球注意事項又有哪些呢?本文今天就介紹一些打羽毛球的健身常識。
打羽毛球的好處本是有很多的, 但是不正確的運動方式常常讓人陷入困惑, 下面就詳細講解初學者最常見的5個問題。
問題一:我擊球的聲音為何劈劈啪啪不好聽, 而且經常打在拍沿上?
答:這是擊球點的問題。 很多愛好者誤認為用球拍的中心擊球最好,
正確的擊球點應該在球拍中心偏上3—4釐米的地方, 整個上端擊球面積占球拍的2/5左右, 這個位置的弦硬, 擊球點正確與否, 可通過聽聲音判斷出來。
凡是擊球時發出“啪、啪”的脆音, 就是用對了地方;凡是發出沉悶的“撲、撲”聲, 就說明球拍擊球點太靠下了。
問題二:為什麼我使了牛勁, 球也飛不遠;輪圓了胳膊, 球也打不高?
答:這是用力不正確造成的。 打羽毛球講究的是瞬間爆發力, 也就是說, 在擊球之前, 身體要放鬆;而在擊球的一瞬間小臂、手腕和手指發力。 很多初學者打球的時候整個手臂始終處於緊張狀態, 這樣會很累。
如果擊球缺乏彈性, 即使力量很大, 球也飛不遠。 曾經有舉重運動員嘗試打羽毛球, 他們的力量比常人大兩三倍, 可是用力不正確, 球照樣飛不遠。
另外, 上臂主要起帶動作用, 除了發球和扣殺時用力, 一般不用特別使勁。 而有的初學者打球時上臂非常緊張, 這也是不對的, 容易導致疲勞。
問題三:為什麼我總是顧得了前場顧不得後場, 救球怎麼那麼困難?
答:這涉及到移步方法的問題。 打羽毛球向前移動, 應該是向前大幅度地跨弓箭步, 這樣有利於回撤;向後移動則應該側身踮步後退, 而不是面向前方仰著向後倒。
很多初學者會以連續的腳步向前或向後沖, 這樣一來重心太高, 動作不穩, 二來跑過去以後可能刹不住腳,
問題四:為什麼我反手擊球總是使不上勁?
答:這主要是握拍技術的問題, 與力量無關。 打反手球時, 握拍子的手應該是拇指在上面, 擊球動作像搖扇子一樣, 手腕關節左右擺動。
練習的時候可以先從反手的平抽球開始練, 然後再加轉身練習後場的反手擊球。 握拍的姿勢很重要, 羽毛球運動員手上的繭子僅僅在虎口周圍, 初學者如果手的其他部位出繭子甚至磨破了, 說明握拍姿勢肯定不對。
問題五:打球時, 右手忙個不停, 左手放在哪裡好呢?
答:左手一般要舉起來, 起的是平衡作用。 如果左手動作不協調, 會影響轉身, 動作僵硬。 如果開始練的時候左手不習慣抬著, 可以在擊球前,
慢慢地, 左手的動作就習慣了。 羽毛球館裡, 好多羽毛球愛好者都在抱怨跟高手的差距太大, 其實差就差在基本功上。 握拍、擊球、步法這些基本功練好了, 你的球技就會大有長進。
常見的羽毛球損傷
(一)肘部損害
肘部損害包括肘部外側前臂伸肌群起點損傷和內側前臂屈肌群起點損傷。 有時這兩種損傷可同時出現。 肘內側損傷是由於羽毛球的扣球動作所致。
對策
(1)做好運動前後的熱身和放鬆運動。
(2)前臂的伸﹑屈肌強化訓練。 以年齡﹑性別﹑運動史來決定合適的運動量。
(3)正確的技術指導, 對於預防肘部損害是很重要的措施。
(4)在女子﹑老年中, 前臂伸肌肌腹部用支援繃帶可以使弘骨外上踝方向的力得到釋放,
(二)膝部損傷
膝部損傷指髕韌帶上部以及髕骨過勞性損害, 這是由於反復跳躍、沖跑所造成的, 腿部著地時衝力集中於膝部, 由髕韌帶髕骨附著部微小斷裂所造成的。
對策
(1)運動前對膝周圍肌群認真進行熱身運動, 運動後在膝部的周圍進行冰水按摩加以預防。
(2)穿減震好的前後都有氣墊的運動鞋。
(3)採用負重下蹲法, 加強大小腿肌肉和膝關節的韌帶。
(三)腰部損傷
這和羽毛球運動需要經常後仰等習慣動作有關。
對策
(1)運動前對腰部認真進行熱身運動, 重點是做做前仰後仰動作後再做轉體與側彎運動。
(2)通過仰臥起坐練習, 提高腹部和腰部韻力量。
(3)改進技術動作, 預防腰部損害。
打羽毛球的注意事項
在經常打球的女性中,有不少都是把羽毛球當成自己健身、減肥的最佳途徑。可不是嘛,在健身房和那些鐵疙瘩打交道,哪裡比得上在球場上與三五好友打打球有意思啊,不過,打羽毛球時也要小心不要被一些所謂的健身理念誤導。
1、出汗越多,減肥就越成功
誤區:打球鍛煉時,自己一滴汗也沒出,而同伴卻汗流浹背,為此感到既焦慮又沮喪。
事實:不必擔憂,科學研究證明,流汗消耗的是水、鹽分和礦物質,而不是脂肪。鍛煉時出不出汗,與是否消耗脂肪沒有關係。
2、正式運動前的熱身準備沒有必要
誤區:很多女性輕率地認定,在打球前做不做熱身運動無關緊要。
事實:尚未運動開的肌肉很容易扭傷,因為它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以承受突然性的大動作。任何熱身動作都可以提高肌肉的適應性,使關節變得靈活。鍛煉前的熱身有利於運動者的心血管系統,有益於健康。
3、反正在打球鍛煉,盡興吃喝問題不大
誤區:許多人高興地想,因為我打球健身了,可以不用再去節食減肥了。
事實:儘管從事任何體育鍛煉,身體確實會消耗掉更多的熱量和碳水化合物,但並不意味著對所有食物大開綠燈。關鍵是要保持營養平衡,多吃水果、蔬菜、纖維素、穀物及瘦肉。
只有在飲食和健身之間保持科學的平衡,才可能達到最佳鍛煉效果——明顯地減去贅肉並改善身體狀況。
4、超負重鍛煉效果更好
誤區:如果我們觀察得仔細些,就會發現有的女士打球時在腳踝上帶著小重物進行鍛煉,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
事實:過量的負重可能造成肌肉和關節的損傷以及肢體的畸形,包括脊柱變形等。
怎樣避免羽毛球運動傷害
1、打反手球:軟骨易撕裂
打羽毛球時,無論是擊打、扣殺還是吊、挑、推、撲、勾球時都要求手腕有基本的後伸和外展的動作。隨著不同的技術要領,手腕還會快速伸直閃動鞭打擊球或由後伸外展到內收、內旋閃動切擊球。這種情況下,手腕部的薄弱環節三角軟骨盤會不斷受到旋轉輾擠,特別容易造成損傷。
有的人擅長打反手球,這就尤其容易出現手腕關節三角軟骨撕裂,如果向內旋轉自己的手腕,一扭就覺得疼痛,有時還伴隨哢哢作響,這就是腕關節三角軟骨撕裂的症狀。
關節三角軟骨受傷時,如疼痛不怎麼劇烈,建議先休息幾天,如疼痛不減或加劇,那就應該看看醫生了。
2、抽球太猛:當心高爾夫肘
很多人都知道打羽毛球容易得“網球肘”,其實,打羽毛球也可能導致“高爾夫肘”。高爾夫球肘與網球肘發生的原因相同,差別是施力點的位置不同,受傷的位置也不同。
“網球肘”是手肘外側受傷,患者多喜歡反手擊球,而“高爾夫肘”正相反,是手肘內側受傷,患者多喜歡正手抽球。
“高爾夫肘”,在醫學上的名稱是肱骨內上髁炎,是指發于屈肌(起到屈曲手腕和手指等作用的肌肉)起點處的慢性損傷性炎症,因為高爾夫球手比較容易受這種損傷,所以也稱其為“高爾夫肘”。
3、反復揮拍:引發肩部撞擊症
羽毛球引拍、揮拍時,肩關節外展,這時肩峰下關節內部組織可因反復摩擦、撞擊而產生一種慢性肩部疼痛綜合征,叫做“肩部撞擊症”。其臨床特徵是肩關節主動外展活動時有一疼痛弧,而被動活動疼痛明顯減輕甚至完全不痛。
主要症狀為肩部疼痛,疼痛部位以肩峰周圍為主,夜間較重;患肢無力活動受限,上臂外展到70度時明顯疼痛,感覺被“卡”住。肩關節開始外展時無疼痛,到達60度開始疼痛,超過120度疼痛又消失;被動活動時減輕或消失。“肩部撞擊症”急性發作時應進行局部封閉,緩解後立即活動,以防發生粘連。
結語:看到這裡,小編希望大家通過上文的閱讀可以對羽毛球損傷有一些新的認識,同時對於打羽毛球的注意事項要多一些瞭解,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看完之後能夠認識到陷入健身誤區的危害性,要選擇科學的健身方式。
打羽毛球的注意事項
在經常打球的女性中,有不少都是把羽毛球當成自己健身、減肥的最佳途徑。可不是嘛,在健身房和那些鐵疙瘩打交道,哪裡比得上在球場上與三五好友打打球有意思啊,不過,打羽毛球時也要小心不要被一些所謂的健身理念誤導。
1、出汗越多,減肥就越成功
誤區:打球鍛煉時,自己一滴汗也沒出,而同伴卻汗流浹背,為此感到既焦慮又沮喪。
事實:不必擔憂,科學研究證明,流汗消耗的是水、鹽分和礦物質,而不是脂肪。鍛煉時出不出汗,與是否消耗脂肪沒有關係。
2、正式運動前的熱身準備沒有必要
誤區:很多女性輕率地認定,在打球前做不做熱身運動無關緊要。
事實:尚未運動開的肌肉很容易扭傷,因為它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以承受突然性的大動作。任何熱身動作都可以提高肌肉的適應性,使關節變得靈活。鍛煉前的熱身有利於運動者的心血管系統,有益於健康。
3、反正在打球鍛煉,盡興吃喝問題不大
誤區:許多人高興地想,因為我打球健身了,可以不用再去節食減肥了。
事實:儘管從事任何體育鍛煉,身體確實會消耗掉更多的熱量和碳水化合物,但並不意味著對所有食物大開綠燈。關鍵是要保持營養平衡,多吃水果、蔬菜、纖維素、穀物及瘦肉。
只有在飲食和健身之間保持科學的平衡,才可能達到最佳鍛煉效果——明顯地減去贅肉並改善身體狀況。
4、超負重鍛煉效果更好
誤區:如果我們觀察得仔細些,就會發現有的女士打球時在腳踝上帶著小重物進行鍛煉,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
事實:過量的負重可能造成肌肉和關節的損傷以及肢體的畸形,包括脊柱變形等。
怎樣避免羽毛球運動傷害
1、打反手球:軟骨易撕裂
打羽毛球時,無論是擊打、扣殺還是吊、挑、推、撲、勾球時都要求手腕有基本的後伸和外展的動作。隨著不同的技術要領,手腕還會快速伸直閃動鞭打擊球或由後伸外展到內收、內旋閃動切擊球。這種情況下,手腕部的薄弱環節三角軟骨盤會不斷受到旋轉輾擠,特別容易造成損傷。
有的人擅長打反手球,這就尤其容易出現手腕關節三角軟骨撕裂,如果向內旋轉自己的手腕,一扭就覺得疼痛,有時還伴隨哢哢作響,這就是腕關節三角軟骨撕裂的症狀。
關節三角軟骨受傷時,如疼痛不怎麼劇烈,建議先休息幾天,如疼痛不減或加劇,那就應該看看醫生了。
2、抽球太猛:當心高爾夫肘
很多人都知道打羽毛球容易得“網球肘”,其實,打羽毛球也可能導致“高爾夫肘”。高爾夫球肘與網球肘發生的原因相同,差別是施力點的位置不同,受傷的位置也不同。
“網球肘”是手肘外側受傷,患者多喜歡反手擊球,而“高爾夫肘”正相反,是手肘內側受傷,患者多喜歡正手抽球。
“高爾夫肘”,在醫學上的名稱是肱骨內上髁炎,是指發于屈肌(起到屈曲手腕和手指等作用的肌肉)起點處的慢性損傷性炎症,因為高爾夫球手比較容易受這種損傷,所以也稱其為“高爾夫肘”。
3、反復揮拍:引發肩部撞擊症
羽毛球引拍、揮拍時,肩關節外展,這時肩峰下關節內部組織可因反復摩擦、撞擊而產生一種慢性肩部疼痛綜合征,叫做“肩部撞擊症”。其臨床特徵是肩關節主動外展活動時有一疼痛弧,而被動活動疼痛明顯減輕甚至完全不痛。
主要症狀為肩部疼痛,疼痛部位以肩峰周圍為主,夜間較重;患肢無力活動受限,上臂外展到70度時明顯疼痛,感覺被“卡”住。肩關節開始外展時無疼痛,到達60度開始疼痛,超過120度疼痛又消失;被動活動時減輕或消失。“肩部撞擊症”急性發作時應進行局部封閉,緩解後立即活動,以防發生粘連。
結語:看到這裡,小編希望大家通過上文的閱讀可以對羽毛球損傷有一些新的認識,同時對於打羽毛球的注意事項要多一些瞭解,我們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看完之後能夠認識到陷入健身誤區的危害性,要選擇科學的健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