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風前兆
1. 中風的前兆2. 中風的臨床表現3. 中風的症狀二、 中風的原因
三、如何預防中風
中風前兆
1、中風的前兆1.1、舌痛
老年人出現無顯著緣由的舌痛、麻木、活動不便時,多是微血管的炎症反應,也標明可能與血粘度升高相關。
1.2、鼻出血
中老年人鼻出血是高血壓病人即將發生中風的警報。 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壓不波動惹起的,不加防止則會增加中風的機會,因而不能麻木大意。
1.3、眩暈
忽然自覺頭暈目眩,幾秒鐘後恢復常態,可能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應及早去醫院請醫生診治,防止中風發生。
1.4、單眼忽然發黑
一隻眼睛忽然發黑,看不見東西,幾秒鐘或幾十秒鐘後便完好恢復一般,醫學上稱單眼一次性黑朦,是由於腦缺血惹起視網膜缺血所致,是中風的又一信號。
1.5、哈欠不斷
哈欠連天,這可能是由於腦動脈硬化日趨嚴峻,血管內徑越來越小,惹起腦組織慢性缺血缺氧。
2、中風的臨床表現一般無神志改變,表現為不經昏僕而突然發生口眼喎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屬中風中經絡。 中醫辨證根據1993年衛生部制定發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中風中經絡的辨證方法,分為肝陽暴亢、風火上擾證;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證;痰熱腑實、風痰上擾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風動證等五型。 五型的臨床表現見辯證施治各證型中的證候。
3.1、年齡及病史。 多數發生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多數有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器質性心臟病、糖尿病等病史。 但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栓塞可發生於青壯年。
3.2、發病形式多為急性起病,但腦血栓形成起病相對緩慢。
3.3、先驅症狀頭暈、頭痛、肢體麻木或無力。 但蛛網膜下腔出血及腦栓塞多無先驅症狀。
3.4、誘因。 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多有突然用力,過度疲勞、激動、興奮等誘因。
3.5、定位症狀。 一側肢體偏癱、甚至偏視或偏盲,淺表感覺減退,伴有語言不利或運動性失語。
3.6、神經系統症狀。 出血性腦血管疾病多數有頭痛、嘔吐、煩躁甚至嗜睡、昏迷等症,缺血性較少出現,但大面積腦缺血可出現頭痛、嘔吐等症狀。
中風的原因
1、高血壓病和動脈粥樣硬化,是腦中風的原因中最主要和最常見的。
2、心臟病,是腦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 風濕性、高血壓性、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及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均有可能產生附壁血栓,當出現心力衰竭或房顫時,促使血栓脫落,流至腦動脈而發生栓塞。
3、顱內血管發育異常所致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形,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病因,且常多次破裂出血。
4、某些炎症可侵犯腦膜、腦血管,或單獨侵犯腦血管引起腦動脈炎,如化膿性、結核性、黴菌性炎症和風濕病等,均可引起腦血管病。
5、血液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紅細胞增多症、白血病,常引起出血性腦血管病。 少數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
6、代謝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與腦血管病關係密切。
如何預防中風
1、控制高血壓
控制高血壓是預防中風的重點。 高血壓病人要遵醫囑按時服用降血壓藥物,最好每日監測,特別是在調整降壓藥物階段,以保持血壓穩定。 要保持情緒平穩,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緒激動的事,如打牌、搓麻將、看體育比賽轉播等。 飲食須清淡有節制,戒煙酒,保持大便通暢;適量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2、防治動脈硬化
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關鍵在於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 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動物內臟等,適量運動增加熱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藥物。
3、控制糖尿病
遵醫囑服用降糖藥,定期測血糖,積極預防和治療糖尿病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