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婦科>正文

為何絕經後容易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的主要原因

絕經後骨質疏鬆症是一種與衰老有關的常見病, 主要發生在絕經後婦女, 由於雌激素缺乏導致骨量減少及骨組織結構變化, 使骨脆性增多易於骨折, 以及由骨折引起的疼痛、骨骼變形、出現合併症, 乃至死亡等問題, 嚴重地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及生活品質, 甚至縮短壽命, 增加國家及家庭財力與人力負擔。 與絕經相關的骨質疏鬆症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那麼, 導致經後骨質疏鬆的原因有哪些?

1、對鈣調節激素的作用(25%):

雌激素可以增強肝25-羥化酶, 腎1α-羥化酶活性, 提高1, 25-雙羥維生素D水準, 促進腸鈣吸收,

並使鈣鹽和磷鹽在骨質中沉積, 促進骨基質合成, 雌激素還有拮抗甲狀旁腺素的作用, 與甲狀旁腺素共同維持血中鈣磷平衡, 甲狀旁腺素是刺激骨溶解的激素, 當雌激素減少, 對甲狀旁腺素拮抗作用減弱, 可以加速骨質消融而逐漸發展為骨質疏鬆, 降鈣素具有抑制破骨細胞活性, 雌激素可促進降鈣素分泌。

2、通過細胞因數的作用參與骨形成與吸收過程(15%):

自從1988年Komm證明成骨細胞中有雌激素受體存在之後, Ernst發現外源性雌激素可促進大鼠成骨細胞產生IGF-I, 由於IGF-I的產生增強, 使雌激素受體過度表達, 還發現雌激素能促進成骨細胞中TGF-β的產生, 表明這些生長因數對骨形成有促進作用, 雌激素通過這些生長因數的產生,

促進骨形成。

實驗表明, 當雌激素缺乏, 骨髓單核細胞分泌IL-1和間質細胞分泌IL-6都增多, Pacifici等還發現在培養的末梢血單核細胞中能產生TNF-α和GM-CSF;切除卵巢的患者體內TNF-α和GM-CSF水準升高, 接受雌激素治療的患者TNF-α和GM-CSF恢復到正常水準, 以上細胞因數對骨吸收過程有促進作用, 雌激素通過抑制上述細胞因數的產生而抑制骨吸收。

3、雌激素對骨細胞的直接作用(8%):

自從1988年komm在成骨細胞上發現了雌激素受體(ER), 1990年Penlser又在破骨細胞上發現了雌激素受體, 更加明確了雌激素與骨細胞的直接作用關係, 雌激素可與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上的雌激素受體結合, 直接抑制破骨細胞的溶酶體酶活性, 降低其在骨切片上產生陷窩的能力, 1996年Shevde在去勢大鼠模型上證明雌激素可通過受體結合途徑,

直接抑制破骨細胞前體形成細胞(骨髓造血幹細胞)的募集, 分化, 從而抑制破骨細胞活性, 且利用細胞形態學方法證明, 雌激素的這種作用是通過影響細胞週期誘導細胞凋亡來實現的, 1997年kameda應用高度純化的哺乳動物成熟的破骨細胞, 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Ernst證實雌激素增強了大鼠原始顱骨細胞的繁殖及細胞內膠原, IGF-I mRNA的表達。

按病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骨質疏鬆症

Ⅰ型骨質疏鬆又稱為絕經後骨質疏鬆, 主要原因是雌激素缺乏, 發生于女性患者, 年齡在50~70歲, 表現出骨量迅速流失, 骨松質丟失更明顯, 骨折多發生在以骨松質為主的椎體, 股骨上端及橈骨遠端。

Ⅱ型骨質疏鬆又稱老年性骨質疏鬆,

與Ⅰ型比較, 男性患者增加, 但男女之比仍為1∶2, 發病年齡多在70歲以上, 表現為骨量緩慢丟失, 骨松質與骨密質丟失速度大致相同, 骨折好發部位除與Ⅰ型相同外, 髖部骨折的發生率有所增加。

1983年, Riggs對Ⅰ, Ⅱ型骨質疏鬆症進行比較。

繼發性骨質疏鬆是由其他病因引起的, 如慢性疾病:慢性腎功能衰竭, 胃切除, 腸改道, 鈣吸收不良綜合征, 多發性骨髓瘤等;內分泌疾病:高泌乳素血症, 甲狀腺功能亢進, 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過多, 糖尿病, 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 醫源性因素:長期應用抗癲癇藥, 含鋁抗酸劑, 服用過量甲狀腺素或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 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激動劑等。

絕經後骨質疏鬆是多因素性疾病, 遺傳, 生活方式,

營養等均與發病有關, 具有以下高危因素者易患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白人及亞洲婦女, 骨質疏鬆症家族史, 或具有影響骨量的特殊基因的婦女, 鈣攝入不足, 缺乏體力活動, 大量吸煙及飲酒, 早絕經或絕經前行雙側卵巢切除術者, 是否發生骨質疏鬆症, 取決於其骨峰值及其骨丟失的速度, 骨峰值高及(或)骨丟失慢者, 不易發生, 骨峰值低及(或)骨丟失快者容易發生。

一、骨峰值

骨峰值指個人一生中的最高骨量, 一般在25~35歲時達到, 影響骨峰值的因素很多, 其中遺傳因素最為重要, 營養, 生活習慣等也有一些影響。

1、遺傳因素:決定骨峰值的70%~80%, 例如黑人BMD高於白人及亞洲人, 其骨質疏鬆性骨折發生率低, 骨質疏鬆有家族傾向, 單卵雙胎的BMD差異較雙卵雙胎者小, 男性的骨峰值高於女性,在有些國家,維生素D受體基因,雌激素受體基因,或膠原基因的多態性與BMD有關等,均證明骨峰值受遺傳因素影響。

2、營養:青春期內鈣攝入量高者,骨峰值較高,對成熟骨BMC的影響可達6%,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青春期內元素鈣攝入量應為每天1000mg。

3、生活習慣:運動可增加BMD,如果堅持每天鍛煉,其體力活動量高於平均量1SD時,其骨量較活動量低於平均量1SD者高7%~10%,但運動過度引起性腺功能低下而發生閉經時,骨量反而降低,骨峰值形成前大量吸煙,嗜酒者骨峰值低。

(4)原發性性腺功能不足及青春期發育延遲者,骨峰值低。

二、骨丟失率

婦女的骨丟失與增齡及絕經有關。

1、與年齡相關的骨丟失:脊椎骨丟失一般自40~50歲開始,丟失率為每年0.8%~1.2%,四肢骨的丟失大約晚10年,即自50~60歲開始,丟失率為每年0.3%~0.6%,均呈線性,其發生機制不清楚,可能與骨形成減少有關,這種骨丟失的後果是骨小梁變細,不發生骨小梁的穿孔性變化。

2、與絕經相關的骨丟失:不論年齡,婦女一旦絕經,體內的雌激素即急劇下降,骨丟失呈對數增加,骨小梁變細,變薄,乃至斷裂(穿孔),雙側卵巢切除術後,卵巢來源的性激素全部消失,骨丟失速度更快,此時脊椎骨丟失是四肢骨的兩倍,丟失率高達每年4%~5%,持續5~10年後,骨丟失速度才減慢,四肢骨的骨丟失慢,丟失的持續時間也長。

動物試驗及臨床觀察證實,去卵巢動物或絕經後婦女補充雌激素後,骨轉換率降低,可以有效地防止骨丟失,由此也證明,雌激素不足是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的主要發病原因。

男性的骨峰值高於女性,在有些國家,維生素D受體基因,雌激素受體基因,或膠原基因的多態性與BMD有關等,均證明骨峰值受遺傳因素影響。

2、營養:青春期內鈣攝入量高者,骨峰值較高,對成熟骨BMC的影響可達6%,世界衛生組織推薦,青春期內元素鈣攝入量應為每天1000mg。

3、生活習慣:運動可增加BMD,如果堅持每天鍛煉,其體力活動量高於平均量1SD時,其骨量較活動量低於平均量1SD者高7%~10%,但運動過度引起性腺功能低下而發生閉經時,骨量反而降低,骨峰值形成前大量吸煙,嗜酒者骨峰值低。

(4)原發性性腺功能不足及青春期發育延遲者,骨峰值低。

二、骨丟失率

婦女的骨丟失與增齡及絕經有關。

1、與年齡相關的骨丟失:脊椎骨丟失一般自40~50歲開始,丟失率為每年0.8%~1.2%,四肢骨的丟失大約晚10年,即自50~60歲開始,丟失率為每年0.3%~0.6%,均呈線性,其發生機制不清楚,可能與骨形成減少有關,這種骨丟失的後果是骨小梁變細,不發生骨小梁的穿孔性變化。

2、與絕經相關的骨丟失:不論年齡,婦女一旦絕經,體內的雌激素即急劇下降,骨丟失呈對數增加,骨小梁變細,變薄,乃至斷裂(穿孔),雙側卵巢切除術後,卵巢來源的性激素全部消失,骨丟失速度更快,此時脊椎骨丟失是四肢骨的兩倍,丟失率高達每年4%~5%,持續5~10年後,骨丟失速度才減慢,四肢骨的骨丟失慢,丟失的持續時間也長。

動物試驗及臨床觀察證實,去卵巢動物或絕經後婦女補充雌激素後,骨轉換率降低,可以有效地防止骨丟失,由此也證明,雌激素不足是絕經後骨質疏鬆症的主要發病原因。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