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人群養生>女人>正文

戀愛如何才能找到對的人?

戀愛時, 我們都想找到Mr。 Right(正確先生)或Miss Right(正確小姐)。 然而, 假若我們執著地認為, 幸福就在於找對一個人, 那麼可能我們終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 相反, 假若我們能明白, 幸福在於內心的和諧, 而外部世界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展現, 那麼我們可能會發現, 原來答案就在你身邊, 就是那個和你一直廝守著的伴侶。

一天, 在我的一個課上, 一位男學員興奮地走過來, 說他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

什麼發現呢?我問他。

他回答說, 他和女友(也在我的課上)剛剛做完了我佈置的作業——用10個形容詞描繪自己的個性, 並找到這10個形容詞的反義詞,

也就是自己個性的對立面。 結果他發現, 他就是女友個性的對立面, 而女友就是他的個性的對立面。

這真是一個很好的發現, 我對他說, 那麼這個發現你還有更進一步的感悟嗎?

他說有, 當發現自己和女友的個性互為對立面的那一瞬間, 他終於明白, 他們相愛的基點, 也恰恰是他們衝突的基點, 也就是說, 他們相愛的原因, 和他們相衝突的原因, 是一回事。

具體說來就是, 他想找一個和自己不一樣的伴侶, 這是他生命的渴望, 而他果真如願。 一開始, 他非常珍愛女友和自己不一樣的地方, 但時間一長, 他開始厭煩女友和自己不一致的地方, 並希望女友改變, 結果起了衝突。 同樣的, 女友也有類似的心理轉變,

於是這衝突愈來愈激烈。

講完這些後, 他覺得有些納悶:為什麼他和女友因為不同而相愛呢?

他並非是在問我問題, 而是在深思, 但我還是禁不住回答說:因為每一個生命都渴望圓滿。

為何身邊好多討厭的“衰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自我體系, 在這套體系中, 我們會認為, 某些品質是好的, 也即“好我”, 某些品質是壞的, 也即“壞我”。 我們會執著於好我, 並排斥壞我, 不想讓它表現在自己身上。

例如, 節儉的人認為, 節儉是好的, 奢侈是不好的;善解人意的人認為, 為別人考慮是好的, 只考慮自己的願望是不好的;開朗的人認為, 樂觀是好的, 憂傷是不好的……

但是, 從一個真正中立的角度看, 這些品質無所謂好壞。 奢侈似乎不好, 但正是對奢侈的渴望創造了這個萬花筒般的世界;只考慮自己似乎不好,

但一個人只有尊重自己的願望才會有強大的動力;憂傷似乎不好, 但憂傷不僅有點詩情畫意, 而且憂傷是我們失去一些事物時的必然反應……

並且, 任何一個人的自我都是非常有局限的, 說白了, 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發展出自我體系的。 在這個家庭中, 如果自己節儉可以獲得更多的愛與關注, 那麼自己就會形成節儉;如果善解人意可以令自己更受歡迎, 那麼自己就會形成善解人意的個性;如果憂傷會讓自己獲得更多憐愛, 那麼自己就很容易形成憂傷的個性……

這是對好我的執著與堅持。 同時, 我們還會排斥壞我。 節儉的人自然會對奢侈有些抵觸。

不過, 這一定只是一個表面現象, 我瞭解了無數故事後發現, 我們之所以堅持好我排斥壞我, 首先是因為恐懼。 其實, 我們身上仍然有對壞我的渴望, 但我們不敢去發展這些品質, 因為我們會認為, 我們只有堅持好我才能獲得別人的愛與關注, 假若自己呈現了壞我層面的品質, 就會被疏遠、懲罰甚至拋棄。

以上這段文字可以概括成三句話:

1 我們所堅持的品質——也即好我——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好地被別人接受;

2 我們對壞我有渴望;

3 我們不敢發展出壞我的品質是懼怕別人不接受自己。

每個生命都是受局限的, 譬如每個家庭都不一樣, 而我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家庭中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自我體系。 意識上, 我們認為自己的這一套玩意特別好,

必須堅持, 但潛意識上, 我們渴望自由和圓滿, 我們渴望能吸納那些不一樣的品質。

對於很多人而言, 他們不僅潛意識上有這種渴望, 意識上也有。 具體表現就是, 他們欣賞與自己不同的人, 樂於與和自己不同的人交往。

但很多人對自己的那一套自我體系太執著了, 意識上會排斥和自己不同的人, 然而, 他們的潛意識一定會驅動著他們去接近與自己不同的人。 結果, 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常有一種困境出現, 他們非常討厭某種人, 但這種人就是不斷地出現在他身邊。

其實, 這種人不斷出現在他身邊是他潛意識的渴望, 是他更深層的需求, 因為這種人是他新的功課, 他們會教會他學習接納更多的東西。

通常,他會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於是他會去與這種人作戰,努力把他們從自己身邊趕走。他可以做到這一點,暫時戰勝這些與自己不同的人。但從根本上而言這是沒有用的,這種人一定會不斷出現。

可以說,這是一個功課,他只有學習接納這些與自己不同的人,並在一定程度上學到他們的品質,這個功課才算通過。否則,這個功課會一直繼續下去。

戀人有問題,還是自己有問題?

我的朋友M是一個特別願意付出的人,但他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初戀。他的初戀女友F有才氣,但性格古怪,而且極其自私,但M就是對她情有獨鍾,他回憶說,當時他看見她有點乖僻又有點驕傲的神情,就動了心,並暗暗發誓,一定要征服她。

他的征服進行得很順利,因為F對他也很有感覺。戀愛初期,他們兩人都非常投入,但隨著關係的深入,M內心中的不滿越來越強烈。他發現,女友非常享受他的付出,但她自己卻從來不付出,而且她的要求越來越多,好像無論他為她付出什麼都是理所應當的。

戀愛進行一年後,M覺得身心疲憊,對F的憤怒已不可遏制,於是對F提出了分手。

分手時,M還發誓說,他再也不會和F這樣的人談戀愛,他決心找一個和他一樣願意付出的人。

命運對他很慷慨,果不其然,他接下來找了一個女友L,她比他更善解人意更願意付出。

L的父母對M不滿意,覺得他配不上自己女兒,M和L經過艱苦戰鬥,才終於走到一起。

但結婚後,M發現,這是一場更可怕的噩夢,因為L的家庭是看似風光但其實有著很多債務和不為人知的困難,要還這些債務和化解這些困難,他得付出比初戀多10倍的努力,而且還不一定有什麼結果。尤其令他痛苦的是,他發現,妻子L的兄弟姐妹中有多名像F一樣只索取不付出的人,不管他對他們做了什麼,他們都覺得心安理得,心中沒有一點愧疚。

他還發現,岳父大人是一個更厲害的付出者。如果說,M的付出程度是10分的話,岳父的付出程度可以達到20分。這令M感到崩潰,同時他還逐漸明白了一點:他妻子的兄弟姐妹們之所以成為只知索取的“惡人”和“廢人”,原因就在於岳父大人極端的付出。

和M聊天時,我問M,這些遭遇讓你學到了什麼。一開始,他回答說,他得到的教訓是,他應該和妻子離婚,最好先一個人生活一段時間,再考慮重新組建家庭,而且一定不要再找妻子這樣的人。

我再問他,妻子是付出者,你要分手;初戀女友是索取者,你也已分手,那麼你該找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如果說,索取者不是你的正確小姐,付出者也不是,那麼你的正確小姐該是什麼樣的人?

看起來,答案應該是一個索取與付出平衡的女子。但是,M似乎又覺得對這樣的女子沒什麼感覺,同時也覺得自己也吸引不了這種平衡、靈活而相對健康的女子。

我繼續問他,如果說,每一次緣分都是一個功課的話,你從這兩次功課中學到了什麼?

M說,他已經有了經驗教訓,初戀的教訓是,不要找一個索取者,這次婚姻的教訓是,不要找一個極端的付出者……

我提醒說,這樣聽上去,答案好像寄託在了別人身上,哦,原來你的人生幸福就是取決於找一個什麼樣的老婆的,找到了就OK,找不對就痛苦,而且痛苦的責任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對方身上。

這時,他才明白過來,說,我得改變自己,既不要繼續做純粹的付出者,也不要做純粹的索取者,我要學會平衡。或者,我既可以做一個付出者,也可以做一個索取者,我可以選擇。

相互學習不及格,戀愛就會失敗

我們選擇和誰在一起,這一定有這樣一個意思——我想成為他那樣的人,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我想擁有他身上的某些品質。

具體到M的故事中,他一開始選擇和F談戀愛,是因為超級付出的他,也想擁有F身上的那種品質——為自己考慮。

儘管在原生家庭中學會了用超級付出的方式贏得愛與關注,但M心中仍然有一種渴望,渴望有時候也可以只考慮自己一下。但是,他不能這麼做,因為這樣的話,他會在原生家庭中被排斥,所以他把這個願望壓了下去。但這個願望不會消失,它只是被深藏在潛意識中而已。

M對F一見鍾情時,他被F身上的乖僻和驕傲吸引,而乖僻和驕傲的意思其實就是,我不必在乎你。

很多人的善解人意都藏著這個意思——“我為你考慮這麼多,你可不可以為我考慮一下。”所以,善解人意的人做事常常會有猶豫。

F被M所吸引,也有著同樣的意味。

F看起來是一個極其自私的人,但她之所以形成這種品質,原因也是出自對父母的愛。可以推測的是,F的父母中有一個人是超級付出的,其價值感就建立在為別人付出上,而F是為了滿足這樣的父母的需要才成為了一個隻知索取不知付出的人,因為對她而言,當她索取時父母會親近她,當她付出時父母反而會不知所措。所以說,她是用這種方式對超級付出的父母表達愛與親近的渴望的。

F一樣是被自己的自我體系所束縛了,她潛意識深處也渴望自己能有善解人意的一面。所以,她也被M吸引。

當然,F被M吸引,也是因為M是能滿足她索取的需要的,如果碰到一個和她一樣的人,她根本沒有索取的可能,碰到索取與付出平衡的人,也一樣是沒戲。

但最終,F和M還是分手了事,這分手其實是在說,超級付出的M其實並不能一直扮演付出的角色,超級索取的F也不能一直扮演索取的角色。他們應該彼此學習。

假若M學會了F的部分素質,可以適當地索取,而F也學會了M的素質,可以適當地付出,那就意味著,他們通過了這一功課。

不過,通常而言,能通過這一功課的人很少,多數人反而之後對自己的邏輯更執著。M說,F後來幾次戀愛都不順,她發現自己再也找不到像M那樣肯為她超級付出的人,所以一直對他念念不忘。

類似M和F的故事,我聽了不知道有多少,這讓我總結出一個規律:因為童年的某種痛苦,讓我們有一種渴望,長大了,我們會追隨這種渴望,而這種渴望總會實現,甚至被過度滿足,但最後我們會發現,這個渴望被過度滿足後常意味著可怕的痛苦。

M的渴望是扮演一個超級付出者,而且他以此為傲,但F告訴他,真正成為一個超級付出者是非常可怕的遭遇。

與己不同的戀人是學習的物件

我一個同學,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欲望,對這個世界要求很少,他的一個口頭禪是“無所謂”。

不可避免的,他和一個要求很多的女孩談起了戀愛,這個女孩有很多執著的要求,她從來不會說“無所謂”,而總是能提出一大堆理由,以說明她的要求是多麼合情合理,而且如果她的要求不被滿足的話,她會覺得很痛苦。

很自然的,他們兩個在一起的結果是,一切都以這個女孩的要求為准,無論是吃飯、出去遊玩、佈置家居和交朋友等,都是如此。

這樣相處兩年後,他們因為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起了衝突,他要這樣做,她要那樣做。一開始衝突很小,兩人都說可以商量。但真正到了抉擇的時候,兩人都對自己的要求很執著。

這樣較量了幾個回合後,一天晚上他們再次因這件事情起衝突,我這個同學無意中回顧了兩人兩年多來的交往過程,他發現自己心中有一種悲哀和強烈的不情願,因他發現,幾乎在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是這個女孩的要求在佔據著主導地位,而他的要求都被忽略了。

他並不怨恨女友,畢竟是他老說“無所謂”的。但現在他明白,他並不能真正做到無所謂。際上,每次他的要求被忽視,他都有一點點怨氣,兩年來很多要求被忽視,就攢起了很多怨氣。現在,他之所以對這件事這麼堅持,是因為他再也不想“無所謂”下去。

就這個話題,他和女友深談了幾次,過程很痛苦,但最後兩人都明白,這是他們的一個功課,在這個功課中,他學習到,他要向她學習,要尊重自己很重要的要求,她則學習到,適當地說“無所謂”。

我想,這也是我課上的那位男學員和他女友相愛並相互衝突的道理所在。我們內心中都渴望圓滿,所以容易選擇和自己不同的人,這一點在戀愛中尤其常見。但同時,我們意識上又對自己的邏輯很執著,同時排斥別的邏輯,所以和不同的人在一起又很容易發生衝突。這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放下對自己自我體系的執著,而去向對方學習。

通常,他會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於是他會去與這種人作戰,努力把他們從自己身邊趕走。他可以做到這一點,暫時戰勝這些與自己不同的人。但從根本上而言這是沒有用的,這種人一定會不斷出現。

可以說,這是一個功課,他只有學習接納這些與自己不同的人,並在一定程度上學到他們的品質,這個功課才算通過。否則,這個功課會一直繼續下去。

戀人有問題,還是自己有問題?

我的朋友M是一個特別願意付出的人,但他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初戀。他的初戀女友F有才氣,但性格古怪,而且極其自私,但M就是對她情有獨鍾,他回憶說,當時他看見她有點乖僻又有點驕傲的神情,就動了心,並暗暗發誓,一定要征服她。

他的征服進行得很順利,因為F對他也很有感覺。戀愛初期,他們兩人都非常投入,但隨著關係的深入,M內心中的不滿越來越強烈。他發現,女友非常享受他的付出,但她自己卻從來不付出,而且她的要求越來越多,好像無論他為她付出什麼都是理所應當的。

戀愛進行一年後,M覺得身心疲憊,對F的憤怒已不可遏制,於是對F提出了分手。

分手時,M還發誓說,他再也不會和F這樣的人談戀愛,他決心找一個和他一樣願意付出的人。

命運對他很慷慨,果不其然,他接下來找了一個女友L,她比他更善解人意更願意付出。

L的父母對M不滿意,覺得他配不上自己女兒,M和L經過艱苦戰鬥,才終於走到一起。

但結婚後,M發現,這是一場更可怕的噩夢,因為L的家庭是看似風光但其實有著很多債務和不為人知的困難,要還這些債務和化解這些困難,他得付出比初戀多10倍的努力,而且還不一定有什麼結果。尤其令他痛苦的是,他發現,妻子L的兄弟姐妹中有多名像F一樣只索取不付出的人,不管他對他們做了什麼,他們都覺得心安理得,心中沒有一點愧疚。

他還發現,岳父大人是一個更厲害的付出者。如果說,M的付出程度是10分的話,岳父的付出程度可以達到20分。這令M感到崩潰,同時他還逐漸明白了一點:他妻子的兄弟姐妹們之所以成為只知索取的“惡人”和“廢人”,原因就在於岳父大人極端的付出。

和M聊天時,我問M,這些遭遇讓你學到了什麼。一開始,他回答說,他得到的教訓是,他應該和妻子離婚,最好先一個人生活一段時間,再考慮重新組建家庭,而且一定不要再找妻子這樣的人。

我再問他,妻子是付出者,你要分手;初戀女友是索取者,你也已分手,那麼你該找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如果說,索取者不是你的正確小姐,付出者也不是,那麼你的正確小姐該是什麼樣的人?

看起來,答案應該是一個索取與付出平衡的女子。但是,M似乎又覺得對這樣的女子沒什麼感覺,同時也覺得自己也吸引不了這種平衡、靈活而相對健康的女子。

我繼續問他,如果說,每一次緣分都是一個功課的話,你從這兩次功課中學到了什麼?

M說,他已經有了經驗教訓,初戀的教訓是,不要找一個索取者,這次婚姻的教訓是,不要找一個極端的付出者……

我提醒說,這樣聽上去,答案好像寄託在了別人身上,哦,原來你的人生幸福就是取決於找一個什麼樣的老婆的,找到了就OK,找不對就痛苦,而且痛苦的責任不在自己身上而在對方身上。

這時,他才明白過來,說,我得改變自己,既不要繼續做純粹的付出者,也不要做純粹的索取者,我要學會平衡。或者,我既可以做一個付出者,也可以做一個索取者,我可以選擇。

相互學習不及格,戀愛就會失敗

我們選擇和誰在一起,這一定有這樣一個意思——我想成為他那樣的人,或者更準確的說法是,我想擁有他身上的某些品質。

具體到M的故事中,他一開始選擇和F談戀愛,是因為超級付出的他,也想擁有F身上的那種品質——為自己考慮。

儘管在原生家庭中學會了用超級付出的方式贏得愛與關注,但M心中仍然有一種渴望,渴望有時候也可以只考慮自己一下。但是,他不能這麼做,因為這樣的話,他會在原生家庭中被排斥,所以他把這個願望壓了下去。但這個願望不會消失,它只是被深藏在潛意識中而已。

M對F一見鍾情時,他被F身上的乖僻和驕傲吸引,而乖僻和驕傲的意思其實就是,我不必在乎你。

很多人的善解人意都藏著這個意思——“我為你考慮這麼多,你可不可以為我考慮一下。”所以,善解人意的人做事常常會有猶豫。

F被M所吸引,也有著同樣的意味。

F看起來是一個極其自私的人,但她之所以形成這種品質,原因也是出自對父母的愛。可以推測的是,F的父母中有一個人是超級付出的,其價值感就建立在為別人付出上,而F是為了滿足這樣的父母的需要才成為了一個隻知索取不知付出的人,因為對她而言,當她索取時父母會親近她,當她付出時父母反而會不知所措。所以說,她是用這種方式對超級付出的父母表達愛與親近的渴望的。

F一樣是被自己的自我體系所束縛了,她潛意識深處也渴望自己能有善解人意的一面。所以,她也被M吸引。

當然,F被M吸引,也是因為M是能滿足她索取的需要的,如果碰到一個和她一樣的人,她根本沒有索取的可能,碰到索取與付出平衡的人,也一樣是沒戲。

但最終,F和M還是分手了事,這分手其實是在說,超級付出的M其實並不能一直扮演付出的角色,超級索取的F也不能一直扮演索取的角色。他們應該彼此學習。

假若M學會了F的部分素質,可以適當地索取,而F也學會了M的素質,可以適當地付出,那就意味著,他們通過了這一功課。

不過,通常而言,能通過這一功課的人很少,多數人反而之後對自己的邏輯更執著。M說,F後來幾次戀愛都不順,她發現自己再也找不到像M那樣肯為她超級付出的人,所以一直對他念念不忘。

類似M和F的故事,我聽了不知道有多少,這讓我總結出一個規律:因為童年的某種痛苦,讓我們有一種渴望,長大了,我們會追隨這種渴望,而這種渴望總會實現,甚至被過度滿足,但最後我們會發現,這個渴望被過度滿足後常意味著可怕的痛苦。

M的渴望是扮演一個超級付出者,而且他以此為傲,但F告訴他,真正成為一個超級付出者是非常可怕的遭遇。

與己不同的戀人是學習的物件

我一個同學,覺得自己沒有什麼欲望,對這個世界要求很少,他的一個口頭禪是“無所謂”。

不可避免的,他和一個要求很多的女孩談起了戀愛,這個女孩有很多執著的要求,她從來不會說“無所謂”,而總是能提出一大堆理由,以說明她的要求是多麼合情合理,而且如果她的要求不被滿足的話,她會覺得很痛苦。

很自然的,他們兩個在一起的結果是,一切都以這個女孩的要求為准,無論是吃飯、出去遊玩、佈置家居和交朋友等,都是如此。

這樣相處兩年後,他們因為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起了衝突,他要這樣做,她要那樣做。一開始衝突很小,兩人都說可以商量。但真正到了抉擇的時候,兩人都對自己的要求很執著。

這樣較量了幾個回合後,一天晚上他們再次因這件事情起衝突,我這個同學無意中回顧了兩人兩年多來的交往過程,他發現自己心中有一種悲哀和強烈的不情願,因他發現,幾乎在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是這個女孩的要求在佔據著主導地位,而他的要求都被忽略了。

他並不怨恨女友,畢竟是他老說“無所謂”的。但現在他明白,他並不能真正做到無所謂。際上,每次他的要求被忽視,他都有一點點怨氣,兩年來很多要求被忽視,就攢起了很多怨氣。現在,他之所以對這件事這麼堅持,是因為他再也不想“無所謂”下去。

就這個話題,他和女友深談了幾次,過程很痛苦,但最後兩人都明白,這是他們的一個功課,在這個功課中,他學習到,他要向她學習,要尊重自己很重要的要求,她則學習到,適當地說“無所謂”。

我想,這也是我課上的那位男學員和他女友相愛並相互衝突的道理所在。我們內心中都渴望圓滿,所以容易選擇和自己不同的人,這一點在戀愛中尤其常見。但同時,我們意識上又對自己的邏輯很執著,同時排斥別的邏輯,所以和不同的人在一起又很容易發生衝突。這時,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放下對自己自我體系的執著,而去向對方學習。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