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補氣血方劑有哪些

一、補氣血方劑有哪些

氣血是指人體內氣和血的統稱,中醫認為氣與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營養臟器組織,維持生命活動。 而氣血不足也叫氣虛和血虛,氣血不足會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從而引起早衰。

氣虛的主要症狀有自汗、頭暈、耳鳴、疲憊、發育遲緩等;血虛的症狀有麻木、多夢、健忘、精神恍惚等。 氣虛則血流不暢,血虛則氣怯。 對女人來說,沒有什麼比氣血充足更好了。

那麼補氣血方劑有哪些呢?在中醫方劑裡,烏雞白鳳丸、十全大補湯、炙甘草湯、歸脾湯、當歸補血湯、八珍湯、四物湯都是補氣血的必用方劑,身體如果出現貧血不適的情況可以嘗試這些方劑哦。

二、補氣血方劑之烏雞白鳳丸

組成藥物:烏雞(去毛爪腸)640g、鹿角膠128g、醋鱉甲64g、煆牡蠣48g、桑螵蛸48g、人參128g、黃芪32g、當歸144g、白芍128g、醋香附128g、天冬64g、甘草32g、地黃256g、熟地黃256g、川芎64g、銀柴胡26g、丹參128g、山藥128g、芡實(炒)64g、鹿角霜48g。

用法用量:口服。 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功能主治:補氣養血,調經止帶。 用於氣血兩虛,身體瘦弱,腰膝酸軟,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三、補氣血方劑之十全大補湯

組成藥物:人參6克,肉桂3克,川芎6克,熟地黃12克,茯苓9克,白術9克,炙甘草3克,黃芪12克,川當歸9克,白芍藥9克。

用法用量:上藥為細末。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加生薑3片,紅棗2枚,同煎至100毫升,不拘時候溫服。

功能主治:溫補氣血。

主治五勞七傷氣血不足,飲食減少;久病虛損,面色萎黃,肢膝無力,精神倦怠,以及瘡瘍不斂,婦女崩漏等。

四、補氣血方劑之炙甘草湯

組成藥物:炙甘草12克,生薑9克,人參6克,生地黃30克,桂枝9克,阿膠(烊化服)6克,麥門冬10克,麻仁10克,大棗30枚。

用法用量: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功能主治:滋陰養血,補氣溫陽,寧心複脈。 主治陰血不足,氣虛血弱,贏瘦少氣,心悸心慌,虛煩失眠,大便幹結,舌質淡紅少苔,脈結代;或虛勞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煩,少氣,失眠,自汗盜汗,脈虛數。

五、補氣血方劑之歸脾湯

組成藥物:白術9克、茯神10克、黃芪12克、龍眼肉10克、酸棗仁10克、黨參12克、炙甘草5克、當歸10克、遠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用量:加生薑6克大棗3枚水煎服。

功能主治:健脾益氣,補血養心。 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色淡白、脈弱。 脾虛不攝所致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證。

六、補氣血方劑之當歸補血湯

組成藥物:黃芪30克,當歸6克。

用法用量:以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腹時溫服。

功能主治:功能補氣生血。 主治勞倦內傷,氣弱血虛,陽浮於外,肌膚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以及婦人經行、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者。

氣血雙虛則應氣血雙補,常用的補氣血方劑還有八珍湯和四物湯,下面繼續為你介紹,一起來看看。

七、補氣血方劑之八珍湯

組成藥物:人參30克,白術30克,白茯苓30克,當歸30克,川芎30克,白芍藥30克,熟地黃30克,炙甘草30克。

用法用量:上為末,每服三錢(9克)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通口服。 (現代用法:或作湯劑,加生薑3片,大棗5枚,水煎服,用量根據病情酌定)。

功能主治:氣血兩虛證。 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心悸怔忡,四肢倦怠,氣短懶言,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八、補氣血方劑之四物湯

組成藥物:熟地黃15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

用法用量:為粗未,每服三錢,水煎,空腹熱服。

功能主治:血虛血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以及一切血虛證而見舌淡、脈細者。

在服用補氣補血藥時,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正確運用平補峻補。

病勢急迫,氣血暴脫,宜用峻補固脫,若慢性病,病勢較緩,病程較長則宜平補調養。

然而,補是對虛而言的,有虛的症狀和體征表現,才需要針對性地施用補藥,調整機體的偏盛與偏衰,使之趨於平衡。 因此,補虛藥之所以能防治疾病抗衰老的前提是虛,虛證宜補這是中醫治療虛證的法則。 若虛而不補則陰陽不調,氣血耗散,精神萎靡。 若是機體不虛,服用補藥反而會使機體失去原有的平衡,發生疾病。

以上就是一些補氣血方劑,如果想要瞭解其它方劑,請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中醫頻道。

養生之道網導讀:

橘皮竹茹湯的組成?橘皮竹茹湯, 中醫方劑名。 那麼橘皮竹茹湯由哪些中藥材組成?橘皮竹茹湯的組成, 下面一起來看看。

橘皮竹茹湯的組成

橘皮竹茹湯,為理氣劑,由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棗5枚、生薑9克、甘草6克、人參3克組成。具有降逆止呃,益氣清熱之功效。主治胃虛有熱之呃逆。呃逆或幹嘔,虛煩少氣,口幹,舌紅嫩,脈虛數。臨床常用於治療妊娠嘔吐、幽門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痙攣及術後呃逆不止等屬胃虛有熱者。

方劑名

橘皮竹茹湯

出處

《金匱要略》卷中

組成

橘皮、竹茹各15g,大棗5枚,生薑9g,甘草6g,人參3g。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

橘皮竹茹治嘔逆,人參甘草棗姜齊,胃虛有熱失和將,久病之後更相宜。

方解

呃逆之證,皆因胃氣不能和降而起,但有寒熱虛實之分。本方證因胃虛有熱,氣逆不降所致。胃虛宜補,有熱宜清,氣逆宜降,故立清補降逆之法。方中橘皮辛溫,行氣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熱安胃以止嘔,皆重用為君藥。人參甘溫,益氣補虛,與橘皮合用,行中有補;生薑辛溫,和胃止嘔,與竹茹合用,清中有溫,共為臣藥。甘草、大棗助人參益氣補中以治胃虛,並調藥性,是為佐使藥。

功效與作用

降逆止呃,益氣清熱。

主治

胃虛有熱之呃逆。呃逆或幹嘔,虛煩少氣,口幹,舌紅嫩,脈虛數。

配伍特點

諸藥合用,補胃虛,清胃熱,降胃逆,且補而不滯,清而不寒,對於胃虛有熱之呃逆、幹噦,最為適宜。

臨床運用

本方為治療胃虛有熱嘔逆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呃逆或嘔吐,舌紅嫩,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胃熱嘔逆兼氣陰兩傷者,可加麥冬、茯苓、半夏、枇杷葉以養陰和胃;兼胃陰不足者,可加麥冬、石斛等養胃陰;胃熱呃逆,氣不虛者,可去人參、甘草、大棗,加柿蒂降逆止呃。

使用注意

嘔逆因實熱或虛寒而致者,非本方所宜。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2、方論選錄吳昆《醫方考》卷3:“大病後,呃逆不已,脈來虛大者,此方主之。呃逆者,由下達上,氣逆作聲之名也。大病後則中氣皆虛,餘邪乘虛入裡,邪正相搏,氣必上騰,故令呃逆。脈來虛大,虛者正氣弱,大者邪熱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氣,竹茹清其熱,甘草和其逆,人參補其虛,生薑正其胃,大棗益其脾。”

以上就是橘皮竹茹湯的一些知識,想要瞭解更多的中醫方劑,請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中醫養生頻道。

下面一起來看看。

橘皮竹茹湯的組成

橘皮竹茹湯,為理氣劑,由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棗5枚、生薑9克、甘草6克、人參3克組成。具有降逆止呃,益氣清熱之功效。主治胃虛有熱之呃逆。呃逆或幹嘔,虛煩少氣,口幹,舌紅嫩,脈虛數。臨床常用於治療妊娠嘔吐、幽門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痙攣及術後呃逆不止等屬胃虛有熱者。

方劑名

橘皮竹茹湯

出處

《金匱要略》卷中

組成

橘皮、竹茹各15g,大棗5枚,生薑9g,甘草6g,人參3g。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

橘皮竹茹治嘔逆,人參甘草棗姜齊,胃虛有熱失和將,久病之後更相宜。

方解

呃逆之證,皆因胃氣不能和降而起,但有寒熱虛實之分。本方證因胃虛有熱,氣逆不降所致。胃虛宜補,有熱宜清,氣逆宜降,故立清補降逆之法。方中橘皮辛溫,行氣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熱安胃以止嘔,皆重用為君藥。人參甘溫,益氣補虛,與橘皮合用,行中有補;生薑辛溫,和胃止嘔,與竹茹合用,清中有溫,共為臣藥。甘草、大棗助人參益氣補中以治胃虛,並調藥性,是為佐使藥。

功效與作用

降逆止呃,益氣清熱。

主治

胃虛有熱之呃逆。呃逆或幹嘔,虛煩少氣,口幹,舌紅嫩,脈虛數。

配伍特點

諸藥合用,補胃虛,清胃熱,降胃逆,且補而不滯,清而不寒,對於胃虛有熱之呃逆、幹噦,最為適宜。

臨床運用

本方為治療胃虛有熱嘔逆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呃逆或嘔吐,舌紅嫩,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胃熱嘔逆兼氣陰兩傷者,可加麥冬、茯苓、半夏、枇杷葉以養陰和胃;兼胃陰不足者,可加麥冬、石斛等養胃陰;胃熱呃逆,氣不虛者,可去人參、甘草、大棗,加柿蒂降逆止呃。

使用注意

嘔逆因實熱或虛寒而致者,非本方所宜。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2、方論選錄吳昆《醫方考》卷3:“大病後,呃逆不已,脈來虛大者,此方主之。呃逆者,由下達上,氣逆作聲之名也。大病後則中氣皆虛,餘邪乘虛入裡,邪正相搏,氣必上騰,故令呃逆。脈來虛大,虛者正氣弱,大者邪熱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氣,竹茹清其熱,甘草和其逆,人參補其虛,生薑正其胃,大棗益其脾。”

以上就是橘皮竹茹湯的一些知識,想要瞭解更多的中醫方劑,請繼續關注養生之道網中醫養生頻道。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