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視頻 武式太極拳基本動作規格講解

武式太極拳是太極拳裡的一個流派, 它的拳架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體態端莊, 許多人因此喜歡練習武式太極拳。 那麼下面小編就來為你介紹一下關於武式太極拳的基本動作規格演練。

武式太極拳

基本動作規格:

拳法:沖拳、反沖拳、栽拳、搬拳、撇拳、砸拳、側崩拳、雙拳橫抖、雙分橫抖、撞拳、單推掌、雙推掌、摟掌、攔掌、平分掌、斜分掌、立雲掌、平雲掌、穿掌、架掌、抱掌、插掌、開合手、挑掌、捋、按、掤、擠、雙分項肘、滾壓肘。

步法:弓步、側弓步、虛步、馬步、偏馬步、半馬步、撲步、跌叉、丁步、歇步、獨立步、平行步。

步法:上步、退步、橫開步、側行步、擺步、扣步、跟步、碾步、分腳、蹬腳、拍腳、擺蓮腳、踹腳、震腳。

基本規格:

1、手型(掌、拳、鉤)。

2、步型(開立步;馬步;弓步;側弓步;虛步;撲步;獨立步)。

3、身型(虛靈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斂臀)。

武式太極拳招式動作

拳法身法

太極拳是一整體運動, 要求“一動無有不動, 二靜無有不靜”。 意欲通過整體運動, 達到能夠整體發力之目的。 基於這一根本要求, 武派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別重視習拳的品質, 基礎砸得磁實, 才能有好的拳術品質。 俗語雲:“樹從根腳起, 水自源處流。 ”武禹襄借鑒了李呈芬《射經》中有關身法要點, 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頂、吊襠、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襠、護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分清虛實,

成為十三條。

提頂

頭有提攜全身之勢, 頭頂百會穴與檔部會陰穴應上下一線貫串, 走架打手時, 將頭頸骨豎起, 頭頂百會處若有一線上提, 則可領起整個身體如懸空中, 神態自然, 脊骨拉長, 伸縮自如, 周身骨節得以節節貫串, 圓活靈通。 能提頂, 頭不求直而自直, 目不求正而自正。 頭直目正, 頂懸身拔, 左右旋轉, 輕靈如意。 頭為諸陽之會, 精髓之海, 任督二脈交會之所, 統領一身之氣。 提頂有益於氣血運行, 氣血通泰流暢, 才會有"滿身輕利"之感, 始能聚精會神, 專心一致, 做到形如搏兔之鶻, 神似捕鼠之貓, 靈敏莫測, 變化無窮。

吊襠

吊襠系與提頂相對而言, 頭頂百會穴與襠部會陰穴如有一線串, 提頂可攜起全身, 襠部首先給予配合,

猶如井中打水, 上面提起繩子, 下面水桶即被吊起。 要求胯根鬆開, 臀部自然順溜, 既不前挺, 也不後突, 襠部松垂, 腰肌寬舒, 尤如懸吊一般。 如此動靜做勢, 輕靈而不漂浮, 沉穩而不重滯。 全身產生一種虛實交相運用的彈性, 發放時才能做到力整。 能提頂吊襠, 就易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支撐八面”。

涵胸

胸區(胸口和兩肩窩)要松空含蓄, 既不前挺, 也不後縮兩肩微向前合, 鎖骨胸骨和胸肋肌肉松沉下降, 有助於氣沉丹田。 郝月如先生說:“能涵胸, 才能以心行氣。 ”如不能涵胸, 氣易上湧, 影響呼吸通暢, 精神緊張, 故要涵胸。 但涵胸不是凹胸, 習者應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拔背

簡言之, 拔背就是將脊骨自然豎起?(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緊張),

在於改造人體脊柱後天形成之彎曲, 以求人體後天缺乏運動部位有所動作。 前能涵胸, 後能拔背, 周身動作才能協調一致, 發放時脊柱才能如弓一樣產生彈力, 才能“力由脊發”。

松肩

肩關節要放鬆舒展, 既不要“聳肩”, 端起肩頭, 也不可肩關節向裡過於收緊, 使肩頭僵滯。 肩松則臂活, 力才能達於梢節。 與人相觸, 接觸點要沉, 肩肘關節要松, 才能控制對方, 才能含蓄有力, 如棉裹鐵。 松肩之同時, 腋下要空, 且忌上臂貼身。 “腋半虛, 臂半圓”, 兩臂才有彈性, 既不?會被人壓扁, 力量又能出得去。 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

沉肘

肘關節常有下沉墜落之意, 不可上揚高抬。 肘沉則臂縮, 肩才能松;肘舒則臂長, 力始達於指尖;肘裹則氣聚, 身勢趨於縝密,

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撐, 撐則勁整, 多用於以肘擊人。

松肩、沉肘, 二者關係十分密切。 肘不松垂, 肩頭必然聳起;肩不能松, 肘端也易隨之上抬。 氣血就會阻塞了肩、肘關節部位, 影響勁力暢通於掌根及指端。 肩、肘關節僵滯, 走架固然難以輕靈圓活, 與人推手更易為人所制。

松肩、沉肘做得好, 有益於涵胸、拔背之順利完成;松肩、沉肘做不好, 涵胸、, 拔背也會受到影響。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