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科學家發現, 大腦中一個特定區域在產生恐懼感後會變得活躍, 從而使人產生勇氣。
科學家希望據此研製出可以激發“勇氣”中心神經細胞活躍度的藥物, 幫助人們戰勝恐懼症。
試勇氣
為探索大腦神經機制與勇氣產生之間的聯繫,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實驗, 要求實驗對象在看到某樣東西時必須選擇, 是要它離自己更近還是更遠。 與此同時, 研究人員對實驗物件的大腦進行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掃描, 以觀察期間的大腦活動。
研究人員說, 這是首個探索大腦“勇氣”中心的研究專案。 實驗中用到的“某樣東西”是一個玩具熊和一條1.5米長的活蛇。 它們被放在傳送帶上, 躺在核磁共振成像儀上的實驗物件手邊有按鈕, 可以選擇讓玩具熊或活蛇距離自己頭部近一些或更遠, 一次可移動11釐米。
幾十名實驗物件全部是志願者, 參與實驗前接受過問卷調查, 回答自己是否害怕蛇。 研究人員根據他們的答覆, 把他們分為“怕蛇”和“不怕蛇”兩類。
為避免蛇攻擊人, 研究人員事先已把蛇頭部捆住, 然後要求實驗物件把蛇或玩具熊儘量置於距離自己最近的位置。 每作出一次抉擇, 實驗物件都被要求報告自己的恐懼程度。
腦掃描
測試結果顯示, 沒有人對玩具熊產生恐懼,
腦掃描結果顯示, 當實驗物件選擇勇敢拉近與活蛇距離時, 他們大腦中名為“前扣帶回膝狀下部皮層”的區域活躍度有所提高, 作出相反選擇時, 這一區域的活躍度則較低。
同時, 前扣帶回膝狀下部皮層的活躍度與實驗物件報告的恐懼程度呈正相關關聯。 但這種關聯只出現在實驗物件戰勝恐懼、拉近與蛇的距離時。
研究報告由24日出版的美國《神經元》月刊發表。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援引研究人員烏裡·尼利的話報導:“我們認為前扣帶回膝狀下部皮層的活躍,
研新藥
實驗過程中, 研究人員還測量出實驗物件的皮膚電導反應, 以衡量他們的興奮程度和其他情緒。 這是對恐懼的生理反應指標。
通常情況下, 恐懼度越高, 皮膚電導反應越強。 這一點在“怕蛇”實驗物件選擇拉遠自己與蛇距離時得到印證。 而當“怕蛇”實驗物件選擇讓蛇離自己更近時, 高恐懼度伴隨的是他們皮膚電導反應減弱。
尼利解釋說,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 正好說明前扣帶回膝狀下部皮層的活躍抑制了對恐懼的生理反應, 使人變得勇敢。
研究人員希望, 這一研究成果可用於研製新藥,
研究成果已引起美國軍方關注, 希望借助藥物和訓練的雙重作用, 打造“完美”士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