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館告訴您 中藥服用方式馬虎不得

編者按:人們經常在患一些疾病的時候, 醫生會開具一些藥方, 比如:中草藥方, 需要自己去醫院藥房配的。 那中藥分好多種, 怎麼吃, 如何吃?是有很大學問的。

沖服

人們在服用沖劑、糖漿劑、膏劑時, 常需沖服, 沖服就是將藥物用熱開水融化或呈混懸狀後服用。 此外, 人們在服用某些芳香或貴重中藥;如牛黃、麝香時也常需沖服。

調服

指將藥物用溫開水調成糊狀後服用, 不能吞咽的病人或小兒在服用散劑、丸劑、片劑時常採用此種方法。

↓點擊圖片直接進入下一頁↓

含化

即將藥物含於口中, 緩緩溶解, 再慢慢咽下。

六神丸、草珊瑚含片、金嗓子喉寶等治療急慢性咽炎、扁桃體炎的中成藥常需含化。

送服

大部分內服中成藥需要用溫開水送服, 俗稱吞服。

吞服為最查明常用的內服方法。 大部分內服中成藥如片劑、丸劑、膠囊等均採用此法服用。 其中, 丸劑又分為蜜丸(大、小蜜丸, 水蜜丸)、滴丸、水丸、濃縮丸等。 小顆粒的丸劑服用時, 只需溫開水送服, 大蜜丸因丸大不能整丸吞下, 應嚼碎後或用洗淨的手掰小後再用溫開水送服。

此外, 部分中成藥為增強療效, 可採用藥飲送服。 如在服用藿香正氣丸或附子理中丸治療胃痛、嘔吐等症時, 可採用生薑煎湯送服, 以增強藥物的作用。

烊化

即將藥物用開水或黃酒加溫溶化後服用, 膠質、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藥物,

如阿膠、鹿角膠在服用時常需要烊化。

除了上述中成藥的這些內服方法外, 人們看中醫時, 有時也常常看到中藥處方上寫著“先煎”、“後下”等字眼, 先煎是對介殼類、礦石類藥物而言, 這類藥物常見的有龜板、鱉甲、石決明、生牡蠣、生龍骨等。 因其質地堅硬, 有效成分難以煎出來, 因此應該打碎先煎。 煮沸約10~20分鐘後.再放人其他藥。

吃中藥的禁忌

解表藥(發汗藥)

凡通過發汗解表使人體出汗, 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的藥物為解表藥, 如麻黃、桂枝、生薑、薄荷、桑葉等。

服此類藥物後, 須立即臥床休息, 同時應適當提高室溫或添加衣服, 用熱水袋保溫助出汗。 夏季應注意空氣流通, 以防室內悶熱, 應避開穿堂風 冬季服熱粥或蔥白、姜湯或紅糖水等以助藥力。

凡出汗, 只宜遍體微汗(若以發汗消腫, 可適量多汗), 因為“汗為心之液”, 發汗太過最易耗傷正氣和陰液, 更應掌握分寸。

解表藥對年老體弱患者應慎用, 嚴防汗多發生虛脫、厥逆等。 若出汗不止, 可用濕粉(煆龍牡、生黃芪各9克, 粳米30克, 共研細末, 布包)撲之。 汗後用幹毛巾擦乾, 更換襯衣, 但應謹防受涼。

服藥後應詳細觀察有無汗出, 出汗多少, 汗液顏色以及面色、肢溫、脈象的變化。

催吐藥

凡能引起或促使嘔吐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催吐藥或吐藥, 如瓜蒂、藜蘆、常山、夾竹桃、石鹽等。

服藥前用寬條或長毛巾緊縮脘腹, 用藥後10~20秒不吐時, 可用清潔羽毛或手指輕輕觸及咽喉部或多飲溫水以助藥力。 吐後松解束帶。

若昏眩或嘔吐不止, 應及時解救。

本類藥之藥性峻烈且毒性, 副作用較大, 應嚴格掌握劑量。

嘔吐以祛除病邪和積滯為度, 切勿過量, 以免過度耗津傷氣, 心臟病、失血患者或有吐、咯血病史及老年、幼兒、孕婦等氣血虛弱者皆不宜服用, 若非用不可, 必須在醫院進行。

催吐藥物傷胃氣, 吐後不宜食油膩、煎炸及質硬不消化之物, 只宜飲米粥或紅棗湯等半流質, 以養胃氣。

瀉下藥

凡能引起腹瀉和滑利大腸、促大便排出的藥統稱瀉下藥。 根據瀉下藥的作用分為 攻下藥如大黃、芒硝、蕃瀉葉等 峻下逐水藥如甘遂、大戟、芫花、巴豆等 潤下藥如火麻仁、郁李仁等。

服瀉下藥後, 可能出現劇烈腹痛、腹瀉或噁心嘔吐等反應。 如患者精神緊張,

甚至恐懼不願接受時, 要做好解釋工作。 服藥後患者應臥床休息。

若服藥後腹痛劇烈、瀉泄不止或腹瀉不多但繁嘔吐、大汗淋漓、心慌氣短、面色蒼白, 應及時找醫生處理。

總結:吃中藥的禁忌, 中藥怎麼熬才正確?關於這類問題, 相信大家應該都已經清楚了。 只要平時多多注意這方面的問題, 那生病之後, 中藥治療會起到比以前更大的作用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