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現在溫度起伏較大, 可是已經有了逐漸回暖的趨勢, 我們也即將進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節氣。 顧名思義雨水節氣也就代表著雨水天氣的增多, 除此之外, 有三種疾病在雨水時節高發不斷。 那麼究竟什麼是疾病會在雨水節氣的時候找我們麻煩呢?我們有應該如何做好雨水節氣養生工作呢?不要著急, 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去文章中看一看吧!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 也是春季開始的第2個節氣, 雨水, 表示兩層意思, 一是天氣回暖, 降水量逐漸增多了, 二是在降水形式上,
關節易痛
雨水時節, 初雨將下, 易患關節痛, 尤其是肩關節、腰關節痛較多, 要注意保暖。
易乏困
春天, 氣溫升高, 腠理疏鬆, 腦血流量相對減少, 所以常感疲勞乏困, 正如詩人所說:春眠不覺曉。 此時, 就應多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易患感冒
第一, 早春天氣, 乍暖還寒氣溫尚低, 晝夜溫差變化大, 體弱的人易感冒。
第二, 不要急於脫冬衣, 要注意保暖防寒。
第三, 多鍛煉身體, 多到戶外做深呼吸, 多曬太陽, 體弱易感冒的可吃玉屏風散(防風、黃芪、白術)。
雨水節氣吃什麼
多吃甜味養脾臟之氣
在雨水節氣, 冬天的寒冷過去以後, 天氣開始轉暖, 冬天儲存在地下水中的能量開始上升,
人體相應的就是陽氣開始浮動, 但這會導致一些人的身體根基不穩, 中焦空虛, 小兒多會表現出體虛的病症。 因此, 我們應根據“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 注意養陽、養脾胃。
春季為肝旺之時, 肝氣旺會影響脾, 所以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病症, 而多吃酸味的食物, 會使肝功能偏亢, 故春季飲食調養, 宜選辛、甘溫之品, 忌酸澀。
飲食宜清淡可口, 忌油膩、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味甘的食物可以健脾益氣, 如:紅棗、淮山、蓮子(不去芯)、蜂蜜、甘蔗、白米、糯米都是要作為主要食物的。
此外, 春季是蔬菜的淡季, 但野菜的生長期早於一般蔬菜, 而且富含維生素, 可採摘食用, 以補充一般蔬菜的不足。 另外, 棚栽蔬菜也可作為春季的主食蔬菜。
雨水節氣早春時節, 氣溫仍較寒冷, 所以早春期間的營養構成應以高熱量為主, 除穀類食品外, 還應選用黃豆、芝麻、花生、核桃等食物。 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 多吃甜味, 以養脾臟之氣。
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蔔、荸薺、甘蔗等。
雨水節氣養生注意事項
一、雨水節氣養生:不忙減衣
雨水節氣初春到來, 氣溫回升, 但這個回升是一個漸變過程, 氣溫會忽高忽低, 天氣會忽冷忽熱。
人們常常不能預測到這種變化, 遇到氣溫回升就減去衣服, 而突然氣溫下降了, 衣服還沒有加上, 這樣就會患上感冒、支氣管炎等疾患, 也會使原來的疾病加重, 特別是老人、小兒, 以及產婦和慢性病患者,
二、雨水節氣養生:飲食防護
雨水節氣養生飲食防護也是預防春季多發病的重要措施。
陽氣虛的人, 可用黃芪、黨參、大棗適量, 煮成茶水飲用, 以補氣護衛, 提高機體免疫力。
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 可以喝一些薑棗糖茶, 即取生薑10克, 大棗10枚, 加水煎煮成茶, 少加紅糖, 日日飲用;患有關節疼痛的人, 生薑是不可缺少的食品, 可以生吃, 亦可以到超市買糖薑片食用。
此類病人, 不可食用寒冷食物, 亦不可過量食用辛辣溫熱之品, 以防出汗過多, 腠理開泄, 誘發感冒等疾患。
三、雨水節氣養生:積極保護
雨水節氣春季是常見病多發季節, 也是過敏性疾病的高發日子。
特別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病的人,
患呼吸道疾病的人, 雨水節氣養生出門要戴口罩, 少到公共場合去;患關節疼痛的人, 要保護好自己的關節;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 更不可忽視“倒春寒”的影響, “避風如避箭”這句話, 要時刻記在心上。
四、雨水節氣養生:上薄下厚
人的陽氣根於腎, 春季隨著陽氣回升, 腎中陽氣也會逐漸升發, 而腎居腰府, 陽氣從此向全身散佈, 一旦有風寒入侵, 陽氣就會被困於下, 使腰以下的血液迴圈受到阻礙, 出現腰膝酸軟、疼痛麻木等症。
因此, 雨水節氣養生初春時節, 下身的褲子、襪子、鞋子, 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
有的年輕女子初春時節為了美麗,早早地就換上了裙裝,致使關節疼痛,行走不便,這在門診上可經常見到。而上身略減則無大妨礙。
結語:雨水節氣氣溫起伏不定,大家千萬不能因為天氣回暖就掉以輕心,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解了雨水節氣中容易發生的疾病和養生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讓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有的年輕女子初春時節為了美麗,早早地就換上了裙裝,致使關節疼痛,行走不便,這在門診上可經常見到。而上身略減則無大妨礙。
結語:雨水節氣氣溫起伏不定,大家千萬不能因為天氣回暖就掉以輕心,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解了雨水節氣中容易發生的疾病和養生注意事項,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讓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