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耳鳴的辨證施治

選擇中醫療法治療疾病是非常有效的, 耳鳴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 耳鳴的治療方法有很多, 中醫辨證治療是比較安全、有效的一種, 本文主要介紹了耳鳴的辨證施治, 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喜歡的朋友可以多瞭解一些中醫辨證的知識。

耳鳴的辨證施治

(1)、風熱侵襲型

此型患者, 起病較急, 但症狀通常不會很嚴重, 耳鳴音調較低沉, 耳內有脹滿、堵塞的感覺, 多有自語增強的特點。 常伴鼻塞、流涕、咳嗽等肺經表症。 西醫診斷多為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鼓膜可見充血、內陷, 舌淡紅, 苔薄白, 脈浮數。

一證型的治療,

應採用劉元素的“耳聾治肺”的觀點, 從肺論治, 用疏風、宣肺、通竅法治療, 銀翹散一類的方劑都可。 常用藥物有雙花、連翹、桔梗、杏仁、荊芥、防風、蟬衣、菖蒲, 痰多加栝蔞, 鼻塞加辛夷、蒼耳子、白芷。

(2)、肝火上擾型

此型患者發病多較突然, 症狀比較重, 耳鳴聲較大, 與情緒情志變化關係密切, 常常在鬱怒之後發生或加重。 多伴有口苦、心煩、頭昏、頭痛、急躁易怒等肝火上逆的症狀, 舌質紅, 苔黃, 脈弦數。

此型為肝火上擾清竅而致, 法應清肝瀉熱通竅, 方選龍膽瀉肝東加減。 常用藥物有:膽草、黃芩、山梔、當歸、澤瀉、生地、木通、柴胡、菖蒲、蔓荊子、磁石。

(3)、痰濁上壅型

此型病程一般較長, 耳鳴、頭昏、頭沉、頭重、頭悶, 耳內脹悶、堵塞感明顯。 可伴有胸悶, 納呆, 舌質多較胖,

邊有齒痕, 苔厚膩, 脈弦滑。

此型為痰濁上壅蒙蔽清竅所致, 治法應該化痰降濁、和胃開竅, 多選用二陳東加減。 常用藥物有:半夏、陳皮、茯苓、僵蠶、菖蒲、生苡仁、白芷;可適當選擇1~2味活血化瘀藥, 如丹參、桃仁、紅花、當歸尾等, 通過祛瘀以助通竅, 也符合中醫久病多瘀的理論;如有痰濁化熱徵象, 可加黃芩、黃連、栝蔞、枳實。

(4)、肝腎不足型

此型病程較長, 據臨床情況來看, 多為老年人發病。 耳內猶如蟬鳴, 鳴聲一般不會很大、很響, 可伴有腰膝酸軟、眼花、眼乾澀等腎經不足之症, 兼症往往表現不明顯, 舌質紅, 少苔, 脈細。 對於老年人耳鳴, 又無其他兼症表現時, 多可歸於此型中。 治療以補腎益精、滋陰潛陽為主, 方選耳聾左慈丸, 常用藥物有生熟地、山萸肉、山藥、菖蒲、牛膝、菟絲子、覆盆子、蟬衣、磁石、神曲、葛根、柴胡。

臨床常可見到耳鳴伴有比較明顯的心火上炎的症狀, 心煩、急躁、失眠、口舌生瘡, 舌尖紅, 脈細數。 在青年人中多見, 一部分老年人也可發生。 此為肝腎不足, 水不濟火, 心火上炎, 擾亂清竅所致。 治療上應側重於清心火, 其次滋腎陰, 方選導赤散加減。 常用藥物有:生地、黃芩、黃連、淡竹葉、木通、燈芯草、菟絲子、麥冬、覆盆子、酸棗仁。

(5)、脾胃虛弱型

患者多表現出精神差, 疲乏無力, 頭昏, 勞累後症狀加重, 納差, 舌質淡, 苔薄白或厚, 脈弱。 治以健脾益氣, 升陽通竅, 可選擇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散、八珍湯一類方劑。 常用藥物有:黨參、黃芪、白術、升麻、葛根、柴胡、陳皮、半夏、當歸、菖蒲。

中醫看耳鳴原因

耳為腎之竅, 為腎所主, 又與其它臟腑有著廣泛的聯繫, 因此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氣血失調皆客人導致耳鳴。 其中由於外感邪氣, 臟腑內生痰大瘀滯引起的耳鳴多為實症, 由臟腑虛損, 久病耗損所致的耳鳴多為虛症, 其病理各不相同, 分述如下。

一、實症耳鳴

風邪外襲, 耳居頭面, 風邪易侵犯上部器官, 肺主衛外, 風邪侵襲。 首先犯肺肺經之結, 穴位於耳中風邪循肺經上竄耳竅, 輕竅蒙蔽, 敗致耳聾耳鳴, 風邪常與熱邪, 寒邪兼加為患, 耳為陽竅, 風熱為陽邪, 故臨床上以風熱之邪襲耳為多見。

肝膽火逆, 足少陽膽經血循行於耳, 肝膽互為表裡, 若情志不遂, 抑鬱惱怒、肝氣不舒, 鬱而化火, 肝膽之火循少陽經脈上逆於耳,

擾亂清竅, 則致耳中轟鳴, 以及耳聾。

痰火壅結, 耳為清空之竅, 若平素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 嗜女子煙酒厚味, 則體內易生痰濁或思慮勞倦過度、損傷脾胃致脾胃運轉失健, 津液不行, 濁氣不降、痰濕停聚, 有九化火, 痰火壅結、上蒙清竅, 導致耳聾耳鳴。

血氣瘀阻, 耳竅的聰靈依賴經脈的通暢, 氣血的濡養、若瘀怒氣結、經脈閉塞、耳竅失養、出現耳鳴耳聾。

二、虛症耳鳴

腎陰精不足, 腎開竅於耳、腎之陰精是耳司聽覺的物質基礎, 若素體不足, 或久病, 熱病傷腎或勞損過度、耗損腎精、或年高之體、天葵已竭、腎精不足, 髓海空虛, 耳竅失氧、皆可致耳鳴。 肝腎精血同源, 腎陰精不足則肝腎血虧, 陰不制陽, 虛火上炎, 肺陽上亢, 上犯清竅或腎水不足, 不能制心火,則心火炕感,上擾於耳,亦可致耳鳴耳聾。

腎無陽虧虛,先天稟賦不足,或塞邪入裡,直折陽氣或大病久病,房勞過度,均可耗損腎之無阻,使耳竅失于腎陽不足,塞水不化,上犯清竅,致耳鳴眩暈。

脾氣虛弱,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精微,濡養清竅,若平素飲食不節、勞役過度、思慮太甚、損傷脾氣,則脾失健遠,不能化生氣血上濡於耳,經脈空虛、導致耳鳴,且耳竅虛弱易為邪毒滯留,又脾虛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濕濁停聚,上壅耳竅,亦致耳鳴。

心脾血虛,心寄竅於耳,又主血脈,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若素體脾虛,生化不足或憂思過度,大病久病,耗損心血,致心血不足,經脈空虛、耳之宗脈失於血液貫注濡養,甚則血虛不行,滯塞脈絡,導致耳鳴耳聾。

結語: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瞭解了中醫辨證治療耳鳴的方法,中醫辨證是非常好的治療方法,當然除了這些,我們還需要注意飲食,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我們需要更多的瞭解中醫辨證的知識,並將這些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

不能制心火,則心火炕感,上擾於耳,亦可致耳鳴耳聾。

腎無陽虧虛,先天稟賦不足,或塞邪入裡,直折陽氣或大病久病,房勞過度,均可耗損腎之無阻,使耳竅失于腎陽不足,塞水不化,上犯清竅,致耳鳴眩暈。

脾氣虛弱,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精微,濡養清竅,若平素飲食不節、勞役過度、思慮太甚、損傷脾氣,則脾失健遠,不能化生氣血上濡於耳,經脈空虛、導致耳鳴,且耳竅虛弱易為邪毒滯留,又脾虛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濕濁停聚,上壅耳竅,亦致耳鳴。

心脾血虛,心寄竅於耳,又主血脈,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若素體脾虛,生化不足或憂思過度,大病久病,耗損心血,致心血不足,經脈空虛、耳之宗脈失於血液貫注濡養,甚則血虛不行,滯塞脈絡,導致耳鳴耳聾。

結語: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瞭解了中醫辨證治療耳鳴的方法,中醫辨證是非常好的治療方法,當然除了這些,我們還需要注意飲食,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我們需要更多的瞭解中醫辨證的知識,並將這些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