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肝膽濕熱喝什麼湯?熬夜、少運動、愛吃上火食物等原因, 不少人有肝膽濕熱的症狀, 想要緩解, 可以多喝清肝膽利濕的湯水。 那麼肝膽濕熱喝什麼湯呢?肝膽濕熱喝什麼湯?
具體來講, 體內濕熱可分為肝膽濕熱與脾胃濕熱, 多見於身體肥胖或嗜食辛辣、油膩、煎炸之人。 如果患者出現往來寒熱或高熱、膽部脹、膽部疼痛、噁心、嘴巴苦、腹脘脹痛、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臉黃目黃、舌紅苔黃厚膩等肝膽濕熱症狀, 治療當清肝膽濕熱, 以下養生湯是個好選擇。
1、玉米須清湯
材料:玉米須30克、白茅根30克、紅棗8個。
做法:把材料用冷水浸泡約一個鐘頭左右後, 用小火煎煮約40分鐘, 等熟後即可食用。
功效:肝膽濕熱者適合食用玉米須清湯。 玉米須有利水泄熱、平肝利膽等益處;白茅根性味甘寒清熱, 有清熱利尿的好處;大棗有補益中氣的作用。
2、夏枯草煲瘦肉
材料:夏枯草50克、豬肉(瘦)250克、鹽2克、味精1克。
做法:先把夏枯草擇去雜物, 用清水洗淨, 用刀切成段。 將瘦肉放入滾水鍋內煮5分鐘, 撈出, 再清洗一次。 用清水9杯或適量放入煲內煲滾, 放入夏枯草、瘦肉, 用武火煲滾, 再改用文火煲2小時, 加入精鹽、味精調味, 即可食用。
功效:能清肝熱, 祛濕困。
3、枸杞頭雞骨草豬骨湯
材料:幹枸杞頭50克、雞骨草50克、粉葛200克、雲苓20克、蜜棗2個、豬骨500克、薑2片。
做法:幹枸杞頭、雞骨草、雲苓和蜜棗洗淨;粉葛去皮切塊;豬骨洗 淨斬件, 汆水撈起;將適量清水倒入瓦煲燒開, 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 轉文火煲一個半小時, 下鹽調味飲用。
功效:清肝明目、清熱祛濕。
4、綿茵陳蛇舌草煲鯽魚
材料:綿茵陳20克、蛇舌草20克、鯽魚1條(約400-500克)、豬瘦肉100克、蜜棗2個、生薑3片。
做法:各藥物浸泡、洗淨並蜜棗去核;鯽魚宰洗淨, 煎至微黃。 一起與生薑下瓦煲, 加水2500毫升(10碗量), 武火煲沸改文火煲2小時, 下鹽、油便可。 為3-4人量。
功效:清肝熱、祛濕困。 綿茵陳有清熱利濕、去黃疸和降血脂、降血壓的作用, 白蛇舌草具有清熱散瘀、消癰解毒的功效, 鯽魚能和胃腸、通陰利水、溫中下氣。 配伍開胃益脾的蜜棗, 使其既不寒涼峻利又祛濕健脾。
5、金錢草玉米須瘦肉湯
材料:金錢草50克(鮮品加倍)、玉米須10克、雞內金10克、瘦肉300克、蜜棗2粒。
做法:金錢草、玉米須、雞內金稍加清洗, 瀝幹水備用;瘦肉洗淨, 斬件, 加入瓦煲中, 加入藥材、蜜棗, 文火煲約1小時左右, 加入食鹽調味即可。
功效:玉米須性味甘平, 利水消腫、利濕退黃、平肝利膽;雞內金性味甘平, 功可消食健脾。 可見, 本藥膳具有清利肝膽濕熱、通淋化石, 用於濕熱蘊結的膽石症。
6、龍膽草冬瓜甜湯
材料:龍膽草10克、冬瓜250克、冰糖100克。
做法:龍膽草浸泡、洗淨;冬瓜洗淨, 切塊。 一起下瓦煲, 加入清水2000毫升(約8碗量), 武火滾沸後改文火煲約40分鐘, 下糖便可, 為2~3人量。
功效:龍膽草為清熱燥濕類中藥, 性苦味寒, 歸肝、膽經, 有清肝膽濕熱、瀉下焦鬱火的功效。 冬瓜有消暑濕、養胃液、滌穢、補水、消腫之功。
肝膽濕熱, 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 不宜暴飲暴食、酗酒, 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 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 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 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飲食上應多食祛濕的藥物如山藥、茯苓、薏苡仁、菊花、黃芪, 祛濕的食物如綠豆、冬瓜、絲瓜、黃瓜、苦瓜、赤小豆、西瓜、綠茶、花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