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癲癇中醫證候相關因素

癲癇中醫證候相關因素

1、癲癇的中醫證候與性別的關係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其發病與性別有很大關係, 導致癲癇患者男性多於女性。 男女比例為1.97∶1。

2、中醫證候與年齡的關係

一項研究調查顯示, 脾虛痰盛以少年兒童多見, 肝腎陰虛以中老年人多見。

中醫認為, 小兒“脾常不足”, 加之飲食尚不知自節, 極易損傷脾胃, 脾陽被遏, 不能升清降濁, 聚濕蘊痰, 釀成癲癇發病的內因。 脾虛痰伏乃小兒癲癇的主要病理基礎。 故平素可見納少、倦怠乏力、便溏面黃, 發作時突發意識短暫不清、口吐痰涎, 伴眩暈、胸脘痞悶,

舌質淡、苔白膩或白厚膩, 舌胖大、可有齒痕, 脈多弦滑或細滑。 隨著年齡的增長, 腎氣逐漸衰竭, 至中老年時期, 腎氣虧虛, 陰精不足, 致水不涵木, 則筋脈失養, 拘急抽搐。 陽失育潛則相火亢盛, 故肝腎陰虛證多見頭暈目眩、耳鳴眼花、筋脈攣急、五心煩熱等症狀。 腎精虧損, 則腰膝酸軟, 神思遲鈍。 精不生髓而腦海空虛, 頭暈健忘, 精神萎弱。 臨床舌脈可見舌質紅, 少苔或無苔, 脈弦細或數。

3、中醫證候與發作頻率的關係

無論虛證、實證, 各證間的發作頻率亦無差異。 但《證治百問·癇》中說:“此病一如瘧狀, 初有間一年而發者, 或有間半年而發者, 或有間數月而發者, 發久氣虛, 則月近日密。 ”此是從正氣虛實觀點出發, 指出隨著病發日久, 正氣越虛,

發作頻率越高。

4、中醫證候與病程的關係

病程長者以虛證或虛實夾雜證多見, 病程短者以實證多見, 體現了病程的病理變化。 中醫學認為, 疾病早期或初病多實, 久病多虛。 疾病早期, 病情尚輕, 氣血充盛, 正氣較足, 遇風、痰、熱等實邪與正氣相搏, 故多見實證。 隨著疾病的發展, 日久則損傷正氣, 傷及心脾, 最終導致肝腎虧虛, 即所謂“癲久必歸五臟”, 反映了逐步由實轉虛, 虛實互見, 或僅見虛證的病機進展過程。

5、發病年齡與中醫證候的關係

不同發病年齡生理狀況和氣血盈虧不同, 故臨床表現的證不同。 發病于兒童期以虛實夾雜證或虛證多見, 發病于青年、中年時期以實證較多見。 幼年即發癲癇者, 與先天因素有密切關係, 使胎兒正常發育受到影響,

出生後不久即易患癇證。 患兒發病早期本虛標實可見虛實夾雜證, 病情遷延日久, 故見虛證。 青中年氣血充盛, 精氣旺盛, 體質強壯, 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說:“……三八, 腎氣平均, 筋骨勁強, 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 筋骨隆盛, 肌肉滿壯。 ”正氣實而能拮抗外邪, 正氣與實邪相搏, 邪實正亦實。 遇風痰、痰火實邪侵擾, 故多表現實證。

6、病因與中醫證候的關係

按病因分類, 癲癇主要分為原發性癲癇、症狀性癲癇及隱源性癲癇。 中醫辨證強調從整體出發, 西醫認為三類癲癇病因不同, 但中醫臨床對癲癇的病因病機分析不外驚、鬱、風、痰、熱、瘀、虛七端, 臨床辨證多按風痰內阻、痰火上擾、脾虛痰盛、心脾兩虛、肝腎陰虛等五證來劃分,

故在本觀察中各病因的中醫證候分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7、發作類型與中醫證候的關係

通過觀察發現脾虛痰盛證以全面性發作多見。 全面性發作見於GE, 多與先天有關, 又有年齡相關性, 多見於兒童, 以脾虛痰盛證多見。 在臨床中全面性癲癇遠遠少於部分性癲癇, 占13.4%。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