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送時有家長遇見或閒聊, 會問我小露課外是否在參加什麼培訓, 我搖頭說沒有, 只徵求小露的意見, 她說要參加幼稚園的畫畫和舞蹈, 就給她報了名, 但我很少去關心所謂的學習成果。 看家長們有些難以置信的樣子, 我偶爾也心虛是否自己有些不隨潮流。
作為媽媽, 我其實一直在思考並在現實中求證什麼是孩子當下最重要的?
應該是語言能力與表達。 因為語言是溝通工具, 表達是讓別人瞭解你的途徑。 通過這個工具, 孩子才能說出自己的需要, 媽媽才有可能去瞭解她並且引導她, 彼此才會有交流和溝通,
那我是怎麼提高小露的語言能力?
1、加強語言刺激。
首先多與孩子交談, 談話中多涉及一些新的詞彙,
2、多用講解和描述的語句將現實中看見的或正在發生的事情敘述給孩子。
如每次帶她出去,
3 、鼓勵她複述或模仿。
家長通過孩子的肢體語言和表情, 往往明白了孩子的意思, 於是立即做出反應, 反而弱化了孩子語言表達的欲望, 其實是變相的弱化對孩子的語言刺激。 如果讓孩子明白, 任何她想的事情只有通過她表達出來, 大人才會知道從而辦到, 那麼孩子就會加強表達的意願去表達。 特別是內心情感和情緒的表達。
4 、讓她能樂於表達和表現。
都有一種經驗, 在家或私底下很能說, 但在公眾場合就比較怯場和不善言辭。 大人尚且如此, 孩子亦然, 因此要鼓勵她說, 每次她用詞準確或說的完整, 要及時稱讚與鼓勵, 當她不斷發現自己說話能受到大家關注與喝彩, 她就會很自然地在這方面提高。
3~4歲是人生成長“敏感期”最集中的一段時間, 如智力、形象思維、觀察力、社會意識、數學等形成, 在這段時間稍微加以引導, 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過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從玩耍中自己學習和經歷, 在他們感興趣的地方推波助瀾, 而不感興趣的地方耐心引導, 而不只是給他們上各種興趣班。 畢竟孩子對抽象的東西比較難以理解。3-4歲是人格結構的形成時期,以電腦配置為例,將來的機器的運行、升級都要看當初的配置是否良好。 因此加強她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模仿吸收能力,比較重要,因為木桶的短板將決定木桶最後的容量。
還是那句“言傳身教,然後溫柔地堅持”。
畢竟孩子對抽象的東西比較難以理解。3-4歲是人格結構的形成時期,以電腦配置為例,將來的機器的運行、升級都要看當初的配置是否良好。 因此加強她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模仿吸收能力,比較重要,因為木桶的短板將決定木桶最後的容量。還是那句“言傳身教,然後溫柔地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