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頸椎雙側關節突關節脫位的疾病查詢

病因

本病多見於高處跌落, 致枕頸部受到屈曲性暴力作用。 揮鞭樣損傷也可造成脫位。 在乘坐高速行駛的車輛驟然刹車時, 頭頸部因慣性作用則猛烈屈曲。 當頭頸部遭受屈曲暴力時, 頸椎活動單位的支點位於椎間盤中央偏後部。 由於頸椎的小關節突關節面平坦, 且與水平面呈45°交角, 驟然屈曲的外方, 引起上位頸椎的下關節突前移並將關節囊撕裂, 而後向後上方翹起。 隨著外力的繼續作用和頭顱重量的慣性作用, 已移位的下關節突繼續向前滑動, 整個上位椎體也隨之前移。 作用力消失後,

因頸部肌肉收縮作用, 可形成三種狀態一是隨之重定, 日後可有頸椎不穩症或傷後呈半脫位狀態;二是頸椎脫位呈彈性固定, 上下關節突關節相互依託, 形成頂對頂的“棲息”狀態;三是上位椎體下關節突越過了下方椎體的上關節突, 形成小關節突背靠背的形態, 即所謂的“交鎖”狀態。

臨床表現

1.局部表現

頸部呈強迫體位, 由於小關節交鎖, 頭頸被迫前屈位元, 並彈性固定。 頭頸部劇痛, 主要由於脫位狀態時, 關節周圍軟組織所受的拉應力和張應力大增, 使疼痛加劇。 頸部肌肉明顯痙攣, 頭部不能被動活動, 頸部壓痛廣泛。

2.神經脊髓損傷症狀

表現為相應節段的症狀, 如四肢癱、下肢癱或不完全性癱瘓, 有神經根損傷者, 表現為該神經根分佈區域皮膚過敏,

疼痛或感覺減退。

檢查

1.X線檢查

側位X線典型徵象為脫位的椎體向前移位的距離為椎體前後徑的2/5以上, 上位頸椎的下關節突位於下位頸椎上關節突的頂部或前方, 兩棘突間距離增大。 前後位片可見鉤椎關節關係紊亂, 小關節相互關係顯示不清。 斜位元片顯示神經孔變形。

2.MRI檢查

可發現椎管變形, 脊髓受不同程度的壓迫, 若有損傷和水腫, 也可由信號的改變表現出來。

診斷

外傷史中應瞭解有無促使頸椎極度前屈的暴力;如頭部朝下的墜落傷;乘車時急刹車;橄欖球運動員頭頸部撞擊傷。 此外應注意瞭解受傷瞬間頭頸部有無旋轉。 影像檢查中X線特徵性表現有助診斷。

治療

1.急救

保持呼吸道通暢。

如出現呼吸功能障礙, 應立即行氣管切開或使用人工呼吸機保持呼吸通暢, 維持呼吸並合理給氧。

2.牽引復位

應盡可能利用顱骨牽引, 按脫位機制, 先在略微前屈狀態下持續牽引, 並通過床邊透視和拍片來確定小關節交鎖是否已經解除。 一旦發現脫位已糾正, 應立即將牽引改為仰伸位, 持續牽引3~4周;再用頭頸胸石膏固定3月。 牽引目的在於重定, 重定階段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牽引方向

一開始切忌仰伸, 應從略向前屈或中立位開始;否則易引起或加劇脊髓損傷。

(2)牽引方式

不宜選用枕頜帶牽引, 更不可徒手牽引, 應選擇顱骨牽引更安全有效。

(3)牽引重量

牽引重量應逐漸加大牽引重量, 每30分鐘床旁拍攝一次頸椎側位元片,

觀察重定情況。 原則上每半小時增加0.5千克, 總重量不宜超過15千克。 在復位過程中應密切注意血壓、脈搏的變化。

(4)牽引時間

牽引復位, 不可操之過急。 牽引時間一般為5~8小時, 太快易造成醫源性損傷。

頸椎雙側關節突關節脫位患者的注意事項

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為主。 選擇營養價值高的植物或動物蛋白, 如牛奶、蛋類、魚類、瘦肉、各種豆製品等, 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頸椎雙側關節突關節脫位的相關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了呢, 頸椎雙側關節突關節脫位在我們生活中時有發生, 對於頸椎雙側關節突關節脫位這類型的疾病我們要及早治療, 避免引起其它疾病的發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