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素問》選錄之經脈別論篇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 脈亦為之變乎?歧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 皆為變也。 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 淫氣病肺。 有所墮恐, 喘出於肝, 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 喘出於肺, 淫氣傷心。 度水趺僕, 喘出於腎與骨, 當是之時, 勇者氣行則已, 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故曰:診病之道, 觀人勇怯骨肉皮膚, 能知其情, 以為診法也。

食氣入胃, 散精於肝, 淫氣於筋。 食氣人胃, 濁氣歸心, 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 經氣歸於肺, 肺朝百脈, 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 行氣於府。 府精神明, 留于四藏, 氣歸於權衡, 權衡以平, 氣口成寸, 以決死生。

飲人于胃,

遊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 通調水通, 下輸腑胱。 水精四布, 五經並行, 合于四時五藏陰陽揆度, 以為常也。

太陽藏獨至, 厥喘虛氣逆, 是陰不足陽有餘也, 表裡當俱寫, 取之下俞。 陽明藏獨至, 是陽氣重並也, 當寫陽補陰, 取之下俞。 少陽藏獨至, 是厥氣也, 蹺前卒大, 取之下俞。 少陽獨至者, 一陽之過也。 太陰藏搏者, 用心省真, 五脈氣少, 胃氣不平, 三陰也, 宜治其下俞, 補陽寫陰。 一陽獨嘯, 少陽厥也, 陽井於上, 四脈爭張, 氣歸於腎, 宜治其經絡, 寫陽補陰, 一陰至, 厥陰之治也, 真虛痛心, 厥氣留薄, 發為白汗, 調食和藥, 治在下俞。

帝曰:太陽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 帝曰:少陽藏何象?歧伯曰:象一陽也。 一陽藏者, 滑而不實也。 帝曰:陽明藏何象?歧伯曰:象大浮也。

太陰藏搏, 言伏鼓也。 二陰搏至, 腎沉不浮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