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靈樞》選錄之終始第九(1)

謹奉天道, 請言終始。 終始者, 經脈為紀。 持其脈口人迎, 以知陰陽有餘不足, 平與不平, 天道畢矣。 所謂平人者不病, 不病者, 脈口人迎應四時也, 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 六經之脈不結動也, 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可也。 形肉血氣必相稱也, 是謂平人。 少氣者, 脈口人迎俱少, 而不稱尺寸也。 如是者, 則明陽俱不足, 補陽則陰竭, 瀉陰則陽脫。 如是者, 可將以甘藥, 不可飲以至劑, 如此者弗灸。 不已者因而瀉之, 則五臟氣壞矣。

人迎一盛, 病在足少陽, 一盛而躁, 病在手陽。 人迎二盛, 病在足太陽, 二盛而躁, 病在手太陽。 人迎三盛, 病在足陽明,

三盛而躁, 病在手陽明。 人迎四盛, 且大且數, 名曰溢陽, 溢陽為外格。

脈口一盛, 病在足厥陰;厥陰一盛而躁, 在手心主。 脈口二盛, 病在足少陰;二盛而躁, 在手少陰。 脈口三盛, 病在足太明;三盛而躁, 在手太陰。 脈口四盛, 且大且數者, 名曰溢陰。 溢陰為內關, 內關不通, 死不治。 人迎與太陰脈口俱盛四倍以上, 名日關格。 關格者, 與之短期。 人迎一盛, 瀉足少陽而補足厥陰, 二瀉一補, 曰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取之, 上氣和乃止。 人迎二盛, 瀉足太陽補足少陰, 二瀉一補, 二曰一取之曰必切而驗之, 疏取之, 上氣和乃止。 人迎三盛, 瀉足陽明而補足太陰, 二瀉一補, 日二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取之, 上氣和乃止。 脈口一盛, 瀉足厥陰而補足少陽, 二補一瀉,

曰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而取, 上氣和乃止。 脈口二盛, 瀉足少陰而補足太陽, 二補一瀉, 二曰一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取之, 上氣和乃止。 脈口三盛, 瀉足太陰而足陽明, 二補一瀉, 曰二取之, 必切而驗之, 疏而取之, 上氣和乃止。 所以曰二取之者, 太、陽主胃, 大富於穀氣, 故可曰二取之也。 曰

人迎與脈口俱盛三倍以上, 命曰陰陽俱溢, 如是者不開, 則血脈閉塞, 氣無所行, 流淫於中, 五臟內傷。 如此者, 因而灸之, 則變易而為他病矣。 凡剌之道, 氣調而止, 補陰瀉陽, 音氣益彰, 耳目聰明。 反此者, 血行不行。

所謂氣至而有效者, 瀉則益虛, 虛者, 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 適雖言故, 病未去也。 補則益實, 實者, 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

適雖言快, 病未去也。 故補則實, 瀉則虛, 痛雖不隨針, 病必衰去。 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 而後可得傅於終始矣。 故陰陽不相移, 虛實不相傾, 取之其經。

凡刺之屬, 三刺至穀氣, 邪僻妄合, 陰陽易居, 逆順相反, 沉浮異處, 四時不得, 稽留淫泆, 須針而去。 故一刺則陽邪出, 再刺則陰邪出, 三刺則穀氣至, 穀氣至而止。 所謂穀氣至者, 已補而實, 已瀉而虛, 故以知穀氣至也。 邪氣獨去者, 陰與陽未能調而病知愈也。 故曰:補則實, 瀉則虛, 痛雖不隨針, 病必衰去矣。

陰盛而陽虛, 先補其陽, 後瀉其陰而和之。 陰虛而陽盛, 先補其陰, 後瀉其陽而知之。 三脈動於足大趾之間, 必審其實虛, 虛而瀉之, 是調重虛。 重虛病益甚。 凡刺此者, 以指按之, 脈動而實且疾者疾瀉之,

虛而徐者則補之。 反此者, 病益甚。 其動也, 陽明在上, 厥陰在中, 少陰在下。

膺俞中膺, 背俞中背, 肩膊虛者, 取之上。 重舌, 刺舌柱以鈹針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