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脈經》脈經卷第七 病發汗吐下以後證第八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 此為醫所病也。 大發其汗, 又數大下之, 其人亡血, 病當惡寒而發熱, 無休止時。 夏月盛熱而與著複衣, 冬月盛寒而與裸其體。 所以然者, 陰徽即惡寒, 陰弱即發熱, 醫發其汗, 使陽氣微, 又大下之, 令陰氣弱。 五月之時, 陽氣在表, 胃中虛冷, 以陽氣內微, 不能勝冷, 故與著複衣;十一月之時, 陽氣在裡, 胃中煩熱, 以陰氣內弱, 不能勝熱, 故與裸其體。 又陰脈遲澀, 故知亡血。

太陽病三日, 已發其汗, 吐下、溫針而不解, 此為壞病, 桂枝複不中與也。 觀其脈證, 知犯何逆, 隨證而治之。

脈浮數, 法當汗而愈, 而下之,

則身體重, 心悸, 不可發其汗, 當自汗出而解。 所以然者, 尺中脈微, 此裡虛, 須表裡實, 津液和, 即自汗出愈。

凡病苦發汗, 若吐, 苦下, 若亡血, 無津液而陰陽自和者, 必愈。

大下後, 發汗, 其人小便不利, 此亡津夜, 勿治, 其小便利, 必自愈。

下以後, 復發其汗, 必振寒, 又其脈微細。 所以然者, 內外俱虛故也。

太陽病, 先下而不愈, 因復發其汗, 表裡俱虛, 其人因冒。 冒家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 汗出表和故也。 表和, 然後下之。

得病六、七日, 脈遲浮弱, 惡風寒, 手足溫。 醫再三下之, 不能食, 其人脅下滿。 面目及身黃, 頸項強, 小便難, 與柴胡湯, 後必下重, 大渴飲水而嘔, 柴胡湯不復中與也。 食穀者噦。

太陽病, 二、三日, 終不能臥, 但欲起者, 心下必結, 其脈微弱者, 此本寒也。 而反下之,

利止者, 必結胸;未止者, 四、五日複重下之。 此挾熱利也。

太陽病, 下之, 其脈促, 不結胸者, 此為欲解。 其脈浮者, 必結胸;其脈緊者, 必咽痛;其脈弦者, 必兩脅拘急;其脈細而數者, 頭痛未止;其脈沉而緊者, 必欲嘔;其脈沉而滑者, 挾熱利;其脈浮而滑者, 必下血。

太陽少陽並病, 而反下之, 成結胸, 心下堅, 下利不復止, 水漿不肯下, 其人必心煩。

脈浮緊, 而下之, 緊反入裡, 則作痞, 按之自濡, 但氣痞耳。

傷寒吐下、發汗, 虛煩, 脈甚微, 八、九日心下痞堅, 脅下痛, 氣上沖咽喉, 眩冒, 經脈動惕者, 久而成痿。

陽明病, 不能食, 下之不解, 其人不能食, 攻其熱必噦。 所以然者, 胃中虛冷故也。

陽明病, 脈遲, 食難用飽, 飽即發煩, 頭眩者, 必小便難, 此欲作穀疸。

雖下, 其腹滿如故耳,

所以然者, 脈遲故也。

太陽病, 寸緩關浮尺弱, 其人發熱而汗出, 複惡寒, 不嘔, 但心下痞者, 此為醫下之也。

傷寒, 大吐大下之, 極虛, 複極汗者, 其人外氣怫鬱, 複與之水, 以發其汗, 因得噦。 所以然者, 胃中寒冷也。

吐、下、發汗後, 其人脈平, 而小煩者, 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

太陽病, 醫發其汗, 遂發熱而惡寒, 複下之, 則心下痞。 此表裡俱虛, 陰陽氣並竭, 無陽則陰獨。 複加火針, 因而煩, 面色青黃, 膚瞤, 如此者, 為難治。

今色微黃, 手足溫者, 易愈。

服桂枝湯, 下之, 頭項強痛, 翕翕發熱, 無汗, 心下滿微痛, 小便不利, 屬桂枝去桂加茯苓術湯。

太陽病, 先發其汗, 不解, 而下之, 其脈浮者, 不愈。 浮為在外, 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 今脈浮, 故在外, 當解其外則愈, 屬桂枝湯。

下以後,

復發其汗者, 則晝日煩燥不眠, 夜而安靜, 不嘔不渴, 而無表證, 其脈沉微, 身無大熱, 屬乾薑附子湯。

傷寒吐、下、發汗後, 心下逆滿, 氣上撞胸, 起即頭眩, 其脈沉緊, 發汗即動經, 身為振搖, 屬茯苓桂枝術甘草湯。

發汗、吐、下以後, 不解, 煩燥, 屬茯苓四逆湯。

傷寒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 劇者, 反復顛倒, 心下懊, 屬梔子湯, 若少氣, 梔子甘草湯;若嘔, 梔子生薑湯;若腹滿者, 梔子厚朴湯。

發汗若下之, 煩熱, 胸中塞者, 屬梔子湯證。

太陽病, 過經十餘日, 心下溫溫欲吐, 而胸中痛, 大便反溏, 其腹微滿, 鬱鬱微煩, 先時自極吐下者, 與承氣湯。 不爾者, 不可與。 欲嘔, 胸中痛, 微溏, 此非柴胡湯證, 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太陽病, 重發其汗, 而複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小有潮熱, 從心下至少腹堅滿而痛, 不可近, 屬大陷胸湯。

傷寒五、六日, 其人已發汗, 而複下之, 胸脅滿微結, 小便不利, 渴而不嘔, 但頭汗出, 往來寒熱, 心煩, 此為未解, 屬柴胡桂枝乾薑湯。

傷寒汗出, 若吐下, 解後, 心中痞堅, 噫氣不除者, 屬旋複代赭湯。

大下以後, 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 無大熱, 可以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傷寒大下後, 復發其汗, 心下痞, 惡寒者, 表未解也。 不可攻其痞, 當先解表, 表解, 乃攻其痞。 解表屬桂枝湯, 攻痞屬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吐下後, 七、八日不解, 熱結在裡, 表裡俱熱, 時時惡風, 大渴, 舌上乾燥而煩, 欲飲水數升, 屬白虎湯。

傷寒吐下後未解, 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 其人日晡所發潮熱, 不惡寒, 獨語如見鬼神之狀。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屬承氣湯。若下者,勿複服。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溺。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屬白虎湯證。

陽明病,其脈浮緊,咽幹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反偏惡熱,其身體重。發其汗即躁,心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心怵惕,又煩躁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舌上苔者,屬梔子湯證。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若饑不能食,但頭汗出,屬梔子湯證。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滿,頭堅後溏者,不可下之。有燥屎者,屬承氣湯證。

太陽病,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堅,可與小承氣湯和之,則愈。

大汗若大下,而厥冷者,屬四逆湯證。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胸滿者,屬桂枝去芍藥湯。若微寒,屬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屬梔子湯證。

傷寒下後,煩而腹滿,臥起不安,屬梔子厚朴湯。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屬梔子乾薑湯。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急當救裡;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再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續在,先與小柴胡湯。嘔止小安,其人鬱鬱微煩者,為未解,與大柴胡湯,下者止。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而微利,此本當柴胡湯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再服小柴胡湯,以解其外,後屬柴胡加芒硝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而譫語,內有熱也,當以湯下之。小便利者,大便當堅,而反利,其脈調和者,知醫以如藥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屬承氣湯證。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屬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屬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其表未解。醫反下之,動數則遲,頭痛即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陽氣內陷,心下因堅,則為結胸,屬大陷胸湯。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其餘無有,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不為逆也。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堅痛者,此為結胸,屬大陷胸湯。若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複不中與也。屬半夏瀉心湯。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之瀉心,其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小便不利者,屬五苓散。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幹嘔而煩,不能得安。醫見心下痞,為病不盡,複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之堅,屬甘草瀉心湯。

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堅,服瀉心湯已。複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屬赤石脂禹餘糧湯。若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挾熱而利不止,心下痞堅,表裡不解,屬桂枝人參湯。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妄撮,怵惕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屬承氣湯。若下者,勿複服。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溺。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自汗,屬白虎湯證。

陽明病,其脈浮緊,咽幹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反偏惡熱,其身體重。發其汗即躁,心憒憒而反譫語,加溫針,心怵惕,又煩躁不得眠;下之,即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舌上苔者,屬梔子湯證。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若饑不能食,但頭汗出,屬梔子湯證。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其人腹微滿,頭堅後溏者,不可下之。有燥屎者,屬承氣湯證。

太陽病,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堅,可與小承氣湯和之,則愈。

大汗若大下,而厥冷者,屬四逆湯證。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胸滿者,屬桂枝去芍藥湯。若微寒,屬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屬梔子湯證。

傷寒下後,煩而腹滿,臥起不安,屬梔子厚朴湯。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屬梔子乾薑湯。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急當救裡;身體疼痛,清便自調,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再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續在,先與小柴胡湯。嘔止小安,其人鬱鬱微煩者,為未解,與大柴胡湯,下者止。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而微利,此本當柴胡湯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再服小柴胡湯,以解其外,後屬柴胡加芒硝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而譫語,內有熱也,當以湯下之。小便利者,大便當堅,而反利,其脈調和者,知醫以如藥下之,非其治也。自利者,其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屬承氣湯證。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不可轉側,屬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屬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其表未解。醫反下之,動數則遲,頭痛即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陽氣內陷,心下因堅,則為結胸,屬大陷胸湯。若不結胸,但頭汗出,其餘無有,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不為逆也。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堅痛者,此為結胸,屬大陷胸湯。若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複不中與也。屬半夏瀉心湯。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之瀉心,其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小便不利者,屬五苓散。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堅而滿,幹嘔而煩,不能得安。醫見心下痞,為病不盡,複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之堅,屬甘草瀉心湯。

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堅,服瀉心湯已。複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屬赤石脂禹餘糧湯。若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挾熱而利不止,心下痞堅,表裡不解,屬桂枝人參湯。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