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 “處”含有終止之意, 處暑表明暑天將近結束。 處暑節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 昨日, 執業藥師陳鋒向記者介紹處暑節氣如何養生時說, 這時候應該養肺滋陰防秋燥。
飲食要少辛增酸
陳鋒說,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處暑時節要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 如銀耳、藕、菠菜、鴨蛋、蜂蜜等, 防止燥邪傷害人體。
另外, 秋季有一個著名的養陰法則叫“少辛增酸”, 意思是用“增酸”的方式來收斂過旺的肺氣, 用“少辛”的方式來減少肺氣的耗散。 所以, 處暑時節要多吃酸味水果, 如山楂、葡萄等,
多喝水喝粥預防秋燥
處暑後, 天氣較為乾燥、少雨, 人體會因此不適, 易發生諸如皮膚緊繃、起皮脫屑、毛髮枯燥、嘴唇乾燥或裂口、大便幹結等秋燥現象。 陳鋒提醒, 多喝水、多喝粥正是預防秋燥的好方法。
“百合銀耳粥就是不錯的選擇。 ”陳鋒說, 百合有清心、潤肺、寧神之功效, 對由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心悸、煩躁和失眠頗有好處。 銀耳味甘淡性平, 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 適用于虛勞乾咳、少痰和痰中帶血絲、口燥咽幹、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症。
睡好子午覺
處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爽。 陳鋒建議, 睡眠不僅可以消除疲勞, 還能使大腦、身體得到充分休息, 是養生美容的重要方法之一, 應充分利用睡眠來調養身體。 因此, 處暑後要睡子午覺, “子”是指子時, 夜間0時~2時, 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而“午”則是指11時~13時, 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
子午時分及時補眠, 既有防病保健的作用, 又符合養生法則, 尤其是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因此, 市民應適當增加睡午覺和晚上睡覺的時間, 至少每天多睡1個小時。 晚上睡覺應關好門窗, 腹部蓋薄被, 防止脾胃受涼。
堅持適量運動
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 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
陳鋒建議, 登山是秋季戶外運動的不錯選擇。 登山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迴圈功能, 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臟收縮力增大, 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並能降低血糖, 增加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量。
陳鋒說, 需要注意的是, 登山是一種負重運動, 會對膝關節造成較大的負擔, 有骨關節炎的患者不適宜進行此項運動, 年老體弱者和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更要量力而行, 以防發生不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