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初秋養生既要防暑又要禦寒

初秋養生既要防暑又要禦寒夏秋之交, 晝夜溫差大, 天氣陰晴不定, 氣溫忽高忽低, 往往是疾病多發的“多事之秋”。 針對這一時期的氣候特點, 飲食起居都需做好兩手準備, 既要防暑, 又要注意禦寒。 薄衣禦秋寒 保暖不能忘 “一天有四季, 十裡不同天”, 夏秋之交是最難選擇衣物的時候:穿得薄了, 早晚會覺得冷;穿厚些吧, 中午又熱得難受。 到了秋天, 有些人稍見天有些變冷, 就急忙捂得嚴嚴實實的, 結果反而“捂”出火來。 秋後天氣並不是馬上變冷, 有一個過程, 因此夏裝向秋裝的過渡要慢慢來。 民間流傳的“春捂秋凍”,

適當“秋凍”, 更有利於增強自身對寒冷的適應能力。 秋凍固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夏秋之交, 更要注意保暖。 初秋天氣畢竟不同於夏天, 氣溫會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 在這個季節, 白天可以穿薄一些, 但準備一件稍厚的外套, 早晚穿著, 做好兩手準備。 盛夏喜歡赤腳涼鞋和露肩露背裝的女孩也應注意, 多穿一些, 以免受風寒。 養胃少食冷 補水更重要 夏秋之季是胃腸疾病最易復發的時節。 經過夏天的消耗, 人的腸胃消化功能會有所下降, 而天氣涼爽, 人們的食欲往往比盛夏時要好, 容易暴飲暴食, 加重腸胃負擔。 此外, 天氣轉涼, 胃腸容易受寒, 抵抗力下降, 也會造成病菌乘虛而入, 導致疾病。 初秋飲食宜清淡, 多吃些蔬菜瓜果,
少食辛辣、油膩的食物。 避免食用過冷的食品, 少吃冷飲, 從冰箱裡取出的食物不要馬上食用。 還要注意飲食需有節制, 避免暴飲暴食。 此外, 初秋天氣, 夏火未消, 秋燥又來, 飲食方面補水防燥非常重要。 梨、葡萄、大棗、甘蔗、柑橘、石榴、柿子、百合、蘿蔔、荸薺、銀耳等都屬柔潤食物, 有益胃生津之效, 是飲食的首選。 乘涼防陰暑 睡眠避風寒 夏季高溫時, 許多家庭整晚開著空調睡覺, 而到了初秋, 由於白天還是很熱, 有些人還保持著這個習慣。 事實上, 這個季節晚上的氣溫往往偏低, 這樣做很容易感冒。 人們都知道天氣太熱時容易中暑, 而這樣白天受熱晚上又突然受風寒, 也會中“陰暑”, 患者會有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狀。
初秋晚上睡覺時不要再吹空調, 也不宜對著門窗睡, 避免受到冷風侵襲, 最好加條毯子或薄被。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立秋養生

    立秋後天氣仍然酷暑難耐,故有“秋老虎”一說,所以養生既要防暑降溫還要防秋燥。那麼呢? 飲食篇:“少辛多酸”慎進補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