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醫脈象之緊脈

緊脈屬於複合因素的脈象, 它具有脈形和力度的變化, 緊脈是在張力強亦即弦脈的基礎上, 加以指下有不穩定感的脈, 所以有牽繩轉索, 左右彈人手之說。

緊脈在早期的醫籍例如《內經》中記載的不多, 似尚在形成的過程中, 例如:“青脈之至也, 長而左右彈, ……得之寒濕與疝同法, 腹痛、足清、頭痛。 ”(《紊問·五臟生成篇》)按此應為緊脈早期之說解, 其主病亦為寒與病說明確是紫脈, 但《內經》以肝脈弦, 此處青脈之至云云可證其時緊與弦有時不能更明確的劃分。 《內經》中亦有明確說緊脈的, 但為數不多。 例如《索問·平人氣象論》:“盛而緊日脹。

”《素問·示從容論》:“切脈浮大而緊。 ”《靈樞·禁服》:“緊為痛痹。 ”這些緊脈應當是獨立的。 到後來仲景書中仍有浮緊為弦之說(具體分析見弦脈), 到《脈經》中緊脈雖然早已獨立, 但仍提出弦與紫相類。

緊脈在仲景書中就很多見而重要了, 傷寒脈浮緊是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其他緊脈的使用亦不少, 肯定是一個獨立的脈象了。 關於脈形有:“緊脈者, 如轉索無常也。 ”(《傷寒論·辨脈法》“緊脈如轉索無常者, 有宿食也。 ”(《金匱妥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此後《內經》的左右彈人手, 與仲景的轉索無常就成為緊脈最權威的說解。 在《脈經》上所提出的緊脈脈形是:“數如切繩狀, (一日如轉索之無常)。 ”這個切繩當然亦是指拉緊而張力強的繩,

至於數字是否為數脈卻不一定, 因為在《脈經》裡提到緊的兼脈時一再說:“緊而一數, 寒熱俱發, 必下乃愈。 ”“緊數者, 可發其汗。 ”與緊而滑等脈是並列的。 此外朱丹溪己提出個”如紉簞線”的說法, 李時珍在《瀕湖脈學》中列出:“緊脈來往有力, 左右彈人手, 如轉索無常, 數如切繩, 如紉簞線。 ”集中了古代各種說法, 較全而的論列了緊脈的脈形, 其他各書除一些須分析討論者外大致不出這個範圍。 簞是小竹筐或小竹桶, 如紉簞線形容其勁挺有力搏手之狀。

緊脈脈彤須, 析商榷的有幾個問題, 一是《千金翼方》認為緊脈是:“按之短實而數, 有似切繩狀, 名日緊。 ”在《千金要方》中只是引用了《脈經》的原文並無別說, 按“翼方”為孫氏晚年所著或別有所傳,

但短實而數之說並未得到後世的承認與推廣。 一是《脈訣》說:“舉指甚數, 狀若弦洪。 ”這個甚數是從《脈經》來的, 但真的說成是很數的脈了, 而狀若弦洪可能是原于巢元方氏的“弦洪相搏為緊”。 但巢氏此語較為含混, 這個相搏如解釋為相結合, 則不能釋為緊脈, 只不過是弦和洪的兼脈, 如解釋為搏指不穩定的一種動態, 則又嫌語氣不夠充實明朗, 而且洪在這裡亦不恰當。 受這些說法的影響, 後來《活人書》說:“按之實數。 ”崔氏《脈訣》說:“數而有力。 ”《察病指南》說:“按之宴數……來疾而有力。 ”《難經集注》引楊玄操說:“按之短實而數。 ”其後雖然李時珍仍引用《脈經》“數如切繩”之文, 但李仲梓在《診家正眼》中卻改成“如切緊繩”, 在《新著四言脈訣》中說是“有力為緊,
切繩極似”, 並在《醫宗必讀》裡分析這個問題說:“數與緊皆急也。

脈數以六至得名, 而緊則不必六至, 惟弦急而左右彈狀如切緊繩也。 這個分析是很正確的。 數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洪、實、短等本來就沒有被人注意。 雖然其後在《沈氏尊生書》和《醫學實在易》上又提到了“數”, 但絕大多數的書是不提這個條件了, 無原則的復古保守在古人中是常, 見的亦無足怪。 一是李時珍說:“緊言其力弦言象。 ”這亦不恰當, 因為緊與弦的分別不是力與象的問題, 弦脈亦是有力的, 而緊脈亦繃急。 此外《太索脈秘訣》說緊脈是:“軟如細線。 ”《壽世保元》說是:“數而無力為緊。 ”細的提法是不當的, 因為緊脈是可以細亦可以大的, 而軟、無力則顯然錯誤。

對於緊脈脈形的分析戴啟宗的《脈訣刊誤》很全面深入,

他說:“《內經》、《難經》未言緊也。 《內經》日急不日緊, 曰‘來而左右彈人手。 ’有緊脈之狀未有緊脈之名。 至仲景曰:‘緊者如轉索無常。 ’又‘緊脈從何而來, 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 假令咳者, 坐飲冷水, 假令不利, 以胃中虛寒。 ’皆因寒面脈緊, 故脈急為寒, 脈緊為寒至”。 王叔和《脈經》則又增加切繩狀, 故愚合三書所論以形容之, 左右彈人手者, 緊脈來之狀, 左右彈人手也, 轉索無常者, 索之轉動, 不常在一處, 或緊轉在左或緊轉在右。 此舉指面得緊脈之狀也。 切繩狀者, 繩以兩股三股糾合為徽纏, 又以物切之, 其輾轉之緊, 得之於按指而見, 以指按脈, 猶如切繩, 台此三者論之方備。 ”這幾種形狀不一定需要用不同指法才能診得, 但戴氏此說可供臨診切脈時之參考。因為這些是一些客觀化的比類形容,原不能過“泥”日本入丹波元簡著的《脈學輯要》對此有進一步的分析說:“案,緊之一脈,古今脈書,無得其要領者皆謂其與弦相似,予家君嘗日《素問》、仲景所謂緊脈,必非如諸家之說也,蓋緊即不散也,謂其廣有界限,而脈與肉劃然分明也,寒主收引,脈道為之緊束,面不敢開散渙漫,故傷寒見此脈也。乃不似弦脈之弦垣雲關端直挺長也,矧於數脈之呼吸六、七至,無仿佛也,如轉索,如切繩,戴氏輩雖巧作之解,而不知轉索切繩原是謬說,按《金匱》日:“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此謂其脈緊而且左右夭嬌,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之候也,非謂脈緊即其狀如轉索無常也,叔和乃誤讀此條……於《脈經》則雲:“數如切繩狀。”去緊之義益遠矣。後世諸家率祖述叔和、故盡不可從也。

兩家見解,截然不同,但在這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發,就是古人說左右彈指,轉索無常都是形容脈的不穩定感,這在臨床和近代描繪脈圖的方法中都是得到證實的,它並不是真的一左一右的彈人手指,亦不是真的象轉動繩索一樣,他們都被這種形容束縛住了,所以戴氏就說指下確有這種感覺,而丹波父子卻認為沒有可能,但不能全盤否定,於是說如轉索無常只能解釋宿食不能解釋緊脈。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根據歷史文獻及對其分析考證,結合臨床實踐、實驗等經驗體會,擬訂緊脈的傳統形式指標為:

1、緊脈為複合因素的脈象。

2、緊脈的脈形是在弦面有力的基礎上,再加上不穩定的條件,給人一種脈管變為緊束有力,而不平靜,有按捺不住的感覺。

3、緊脈的客觀形象的描述有,左右彈人手,如轉索無常。如切繩狀等,這些形容有助於理解掌握脈形是很重要的。

4、緊脈不能與其他脈象或因素,組成其他脈象,只能與其他脈並見而構成兼脈,如浮緊、沉緊、緊數等。

但戴氏此說可供臨診切脈時之參考。因為這些是一些客觀化的比類形容,原不能過“泥”日本入丹波元簡著的《脈學輯要》對此有進一步的分析說:“案,緊之一脈,古今脈書,無得其要領者皆謂其與弦相似,予家君嘗日《素問》、仲景所謂緊脈,必非如諸家之說也,蓋緊即不散也,謂其廣有界限,而脈與肉劃然分明也,寒主收引,脈道為之緊束,面不敢開散渙漫,故傷寒見此脈也。乃不似弦脈之弦垣雲關端直挺長也,矧於數脈之呼吸六、七至,無仿佛也,如轉索,如切繩,戴氏輩雖巧作之解,而不知轉索切繩原是謬說,按《金匱》日:“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此謂其脈緊而且左右夭嬌,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之候也,非謂脈緊即其狀如轉索無常也,叔和乃誤讀此條……於《脈經》則雲:“數如切繩狀。”去緊之義益遠矣。後世諸家率祖述叔和、故盡不可從也。

兩家見解,截然不同,但在這裡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發,就是古人說左右彈指,轉索無常都是形容脈的不穩定感,這在臨床和近代描繪脈圖的方法中都是得到證實的,它並不是真的一左一右的彈人手指,亦不是真的象轉動繩索一樣,他們都被這種形容束縛住了,所以戴氏就說指下確有這種感覺,而丹波父子卻認為沒有可能,但不能全盤否定,於是說如轉索無常只能解釋宿食不能解釋緊脈。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根據歷史文獻及對其分析考證,結合臨床實踐、實驗等經驗體會,擬訂緊脈的傳統形式指標為:

1、緊脈為複合因素的脈象。

2、緊脈的脈形是在弦面有力的基礎上,再加上不穩定的條件,給人一種脈管變為緊束有力,而不平靜,有按捺不住的感覺。

3、緊脈的客觀形象的描述有,左右彈人手,如轉索無常。如切繩狀等,這些形容有助於理解掌握脈形是很重要的。

4、緊脈不能與其他脈象或因素,組成其他脈象,只能與其他脈並見而構成兼脈,如浮緊、沉緊、緊數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