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脈診要領之察獨

診脈要抓住獨變的脈象這一方法, 首先見於《黃帝內經》, 《素問·三部九候論》:“察九候, 獨小者病, 獨大者病, 獨疾者病, 獨遲者病, 獨熱者病, 獨寒者病, 獨陷下者病”。 這雖然是在論述遍身診的診法, 然而卻早已滲透到獨取寸口的診法之中了。 如張景嶽即對此推崇備至, 認為:“此獨字, 即醫中精一之義。 診家綱領莫切於此”。

正常情況下, 兩手六部脈的至數與力度處於相互平衡與協調狀態, 如劉河間所雲:“脈不得獨浮沉, 獨大小, 獨盛衰, 獨陰陽。 須沉中有浮, 浮中有沉, 小中有大, 大中有小, 盛中有衰, 衰中有盛,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如果某一部脈出現了異常的變化, 則標誌著該部所主的臟腑經脈發生了病變, 注意體察這種異常變化, 也是診脈時, 切實可用的方法。

唯獨獨有二:其一, 一部之脈異于其餘各部, 如《診家樞要》所雲:“一部之內, 獨大獨小, 偏遲偏疾, 左右強弱相反, 四時男女之相背, 皆病脈也。 ”《醫原》亦日:“六脈之中, 有一脈獨乖者, 即當於獨乖之一脈求之”;其二, 脈體獨變, 如《脈理求真》日:“有以五臟五脈各應互見, 而六部六脈偏見一髒之脈者, 是其病根伏是, 而更可以獨名也。 ”正常時, 六脈從容和緩而胃氣充沛, 若見弦、數、澀、滑等脈時, 則為獨見之病脈。 張景嶽則認為, 獨有三者, 其日:“獨之為義, 有部位之獨也, 有髒氣之獨也, 有脈體之獨也。 部位之獨,

謂諸部無恙, 惟此稍乖, 乖處藏邪, 此其獨也。 髒氣之獨者, 不得以部位為拘也, 如諸見洪者, 皆是心脈, 諸見弦者, 皆是肝脈, 肺之浮, 脾之緩, 腎之石, 五臟之中各有五臟, 五脈互見, 獨乖者病, 乖而強者, 即本髒之有餘, 乖而弱者, 即本髒之不足, 此髒氣之獨也。 脈體之獨者, 如經所雲:“獨小者病, 獨大者病……”其實, 張氏所論之髒氣之獨已包含在脈體之獨中了, 雖然如此, 分而論之, 則脈體之獨的含義, 變得更加清晰明瞭。

另外, 獨又有真假之辨, 如《醫原》日:“又有素大素小, 素陰素陽之脈, 此稟之失天, 非病也。 ”所以, 察獨之時, 首先應排除體質因素的干擾, 諸如男女有別, 老少不同等均屬正常的生理差異, 不可作獨處藏邪論。 善於察獨者, 必須具有真知灼見。

為此, 張景嶽又將脈之獨變, 推廣為醫有獨見, 其曰:“既無獨見, 焉得確真?故命寶全形論日:眾脈不見, 眾凶弗聞, 外內相得, 無以形先。 是察病之秘旨, 必知此義, 方可言診外有獨。 ”這是在強調神的重要作用, 而《脈理求真》亦有同感, 其日:“善言獨者, 早以陰陽之原, 氣血之本, 以求獨之根, 繼以逆順之理, 取命之道, 並脈上下來去至止之道曉然於胸中, 以識獨之宜, 然後臨症施診, 以求獨之所在, 則獨存;以明獨之所至, 則獨出矣!”可見察獨雖為至簡, 但欲得真見、亦絕非易事、診者當認真體認。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