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難經》脈法對後世的影響

難經》在脈法上對後世的影響是大的,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難經》提出的獨取寸口這個獨佔醫壇的診脈方法, 這就使後世脈法都成了《難經》的繼承者。

《脈經》作為脈法的經典性質的文獻, 除去在《難經》的基礎上完成完善了獨取寸口法以外。 《脈經》還大量地引用《難經》有關論脈之說, 以豐富其內容。 例如第一卷的“分別三關境界脈候所主第三”就是根據“二難”及“十八難”等綜合發展面寫成的。 “辨尺寸陰陽榮衛度數第四”, 是錄“一難”、“二難”、“三難”全文面成的, “持脈輕世法第六”是錄“五難”的全文。 “辨臟腑病脈陰陽大法第八”的前半部分,

是錄的“九難”全文。 “辨脈陰陽大法第九”的前半部分, 為錄自“四難”與“六難”全文的:只是次序略有更動參差而已。 “縱橫逆順伏匿脈第十一”中的伏匿脈是錄自“二十難”。 第二卷“平奇經八脈病第四”中有部分內容錄自“二十七難”、“二十八難”、“二十九難”。 第四卷“辨三部九候脈證第一”中選用了“十八難”、“十四難”、“八難”等內容。 “診損至脈第五”選用了“十四難”的大部分內容和與“一難”相類似的觀點方法。 第五卷“扁鵲陰陽脈法第二”六經之脈與“七難”原則相同。 但有出人, 但這不一定是《脈經》選自《難經》, 因為這種內容是各家各派各種文獻均有的, 何況在“扁鵲陰陽脈法”中只是串人“七難”的內容, 亦不盡相同, 所以對此只能提出作為參考,
很難說就是引自《難經》的。 在“扁鵲診諸反逆死脈要訣第五”中有“人病脈不病者生, 脈病人不病者死”一條, 《難經》“第二十一難”正是對這兩句話作解釋分析的, 並且前面還冠以“經言”二字, 按《漢志》載, 有《扁鵲內外經》, 這有可能是《難經》依扁鵲內經作的“論”, 而王叔和所引不好說是取自《難經》, 倒是有可能取自於《扁鵲內外經》之文的。 總之, 《難經》以後的第一部脈學經典性質的專著《脈經》, 不但採用並完善丁《難經》的獨診寸口法, 形成了脈法的絕對權威著作, 普及獨取寸口法, 為診脈的獨一無二的方法, 還在《脈經》中幾乎引用了《難經》有關論脈的全部篇章和內容, 我們知道後世脈法都是原出於《脈經》的。 這充分說明《難經》中有關脈診部分對後來脈法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深遠的。

《難經》是古醫籍出現注解最早的和歷代醫家作注最多的。 自三國, 吳太醫令呂廣起, 後如唐·楊立操、宋·丁德用、金元時張元素、滑壽等, 明清時注家更多, 域外醫家如日本人名古屋玄醫等, 無慮數十家。 近人于此書如張山雷等亦有注解研究。 對《難經》的注解說明歷代醫家對它的重視。 不但醫家, 世人亦向來重視《難經》, 如宋蘇軾說“醫之有《難經》, 句句皆理, 字字皆法, 後世達者, 神而明之, 如盤走珠, 如珠走盤, 無不可者, 若示新意, 而棄舊學, 以為無用, 非愚無知, 則狂而已。 譬如俚俗醫師, 不由經論, 直授藥方, 以之療病, 非不或中, 至於遇病輒應, 懸斷死生, 與知經學古者, 不可同日語矣。 世人徒見其有一至之動,

或捷古人, 因謂《難經》不學而可, 豈不誤哉!”(《欏伽經》跋)。 東坡是知醫的, 他的說法較之一般學者更具有代表性。 《難經》確予後世醫學以重大的影響。 而其中有關脈學部分, 則是《難經》為首的和主要的內容。

在歷代醫家傳習《難經》時, 有幾個特點說明其影響之大, 第一是過去可以說是無人不學此經。 第二是由於篇幅不大, 段落整齊分明, 都是全文學習的。 我們看《難經》向來世有“選本”就是很好的證據。 第三在學習《難經》時, 由於每“難”文字不長, 而且易懂易記, 都是背誦的, 所以從普及的角度上講, 《難經》是醫經中惟一的。 由於《難經》深人淺出, 切合實用, 不但一般醫家慣用以為常, 歷代名醫注釋以為學, 就是某些高才絕學之士, 如明代的盧之頤、方以智等亦遵用之而無異議。

至清末廖平始對此書脈法提出駁難, 但某些論據亦不夠充分, 儘管《難經》不是沒有缺點和受歷史影響而致的若干不足, 但廖氏的論點卻步為人所接受, 甚至於以廖氏之說為怪論。 另外明清以來, 坊間盛行將張世賢的《圖注難經》與《圖注脈訣》合刻為書, 或者又加上李時珍的《瀕湖脈學》形成了一種小叢書, 各地複刻很多, 流傳極廣, 成為最常見必讀的有關脈學的綜合性、代表性書籍, 近代石印、鉛印的這這種書仍然是很多的。 於此亦可以見到《難經》對後世醫學的影響和對後世脈學的影響。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