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診脈動方法的獨立

診脈動方法由整個經絡檢查中獨立起來, 是脈診形成的一個關鍵, 但這種分化是逐漸的而非一蹴而就的。 一方面診脈動不斷積累經驗, 其方法日趨綿密, 內容亦日益豐富, 如逐步肯定經絡的部位, 和若干反應病情的脈象名稱等等, 大摸在扁鵲之後的倉公時代就是脈診的起源時期, 在這一時期基本完成了脈診的最初方法和使它趨於獨立, 但離正式成為一種獨立的專門技術還為時尚早, 此後大致是經過《內經》、《難經》、仲景、華佗等人的一段歷史時期和很多人的努力, 脈診才正式獨立而成為專門之學。

脈診的獨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它還是起源性質的, 取得了基本獨立的條件, 第二個過程是完全獨立的過程。 第二個階段是以《內經》做為代表而起步的。 限於文獻資料的不足我們主要通過第二階段的若干內容的反映, 去分析考證第一階段的某些基本概況及其分化獨立的來龍去脈。

古人檢查經脈的方法文獻不多, 到了《內經》時代脈法雖然似已獨立, 但實際仍在形成獨立的過程中, 由於去古未遠它的某些資料對於我們探索脈學的起源, 尤其是診察脈動的方法由整個經絡檢查分化出來的問題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關於《內經》論述經脈時涉及了脈動檢查問題已如前述, 另一方而《內經》在論述脈法時仍然保留了若干非脈動的內容,

這顯然是經絡檢查方法的另外的那部分, 例如《內經·三部九候論》:“察九候, 獨小者病, 獨大者病, 獨疾者病, 獨遲者病, 獨熱者病, 獨寒者病, 獨陷下者病。 ”我們知道《內經》的三部九候與《難經》不同, 是一種按經絡穴位的通診法, 小、大、疾、遲當然是指脈的搏動, 但熱與寒就不能說是脈動了, 這只能是按撫有關經脈的走行部位所得的感覺, 而是與脈動無關的。 《內經》不是一苒強調厥證從下而上是循著經脈的吆!至於獨陷下是否就應當解釋為沉、伏等亦有可議, 古書代遠年湮不能隨便“望文生義”, 它亦有可能屬於一種經脈檢查方法, 質言之亦就是說它指的是脈動陷下, 還是經脈本身有下陷的情況,
古法失傳文字又簡不好作結論。 總之, 至少我們可以從寒熱兩者看出《內經》裡仍就存在診查經脈的一些其他方法, 脈法雖然已經獨立, 但這些仍勘除未盡, 《內經》以後就不再見有這種情況了。 可見脈診是從診經脈的綜合方法中獨立分化出來的, 當然其他方法不止於寒熱等幾種。 脈診除了要從診經脈中獨立出來, 由於它是診脈的搏動就還要從診絡脈中獨立分化出來, 《靈樞·經脈篇》說:“經脈者, 常不可見也。 ……脈之見者, 皆絡脈也。 …‘凡診絡脈, 脈色青, 則寒且痛, 赤則有熱。 胃中有寒, 手魚之絡多青矣。 胃中有熱, 魚際絡赤, 其暴黑者, 留久痹也。 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熱氣也。 其青短者, 少氣也”等等。 診絡是檢查經絡的一部分, 它不是診脈動而是觀察淺表血絡的顏色和性質。
脈診獨立為診脈動則與診絡分離開了, 診絡法可以說是不傳了, 只有在某些情況下還在診病時參考魚際的情況, 另外小兒科診三關虎口紋之法是診絡的遺意, 但這都不算是脈診了。

診脈動的方法在獨立的過程中還要與“診皮”的方法分析開, 亦即分離開來, 原來脈法有診皮, 見於《內經》的主要是緩、急、大、小、滑、澀、寒、熱等, 這個分化比較完成的晚, 到《內經》時代尚未完成, 所以《內經》有尺寸診法、診尺法等所謂診尺實是診尺膚亦就是古人皮診之遺法。

再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診脈動要獨立須與色診分開, 古代經脈診法是包括一部分色診的, 因為經脈皮部尤其是絡脈必然影響外在的顏色和性質等,

這在《內經》全書都有反映, 《素問》還有“皮部”、“經絡”等篇專門論述這個問題。 在《內經》時代, 脈、色兩種診法基本上分開了, 但可能是為時不久習慣上還在強調兩者的關係, 如非常強調“能台色脈, 可以萬全”等等, 而且在《素問·脈要精微論》的脈診專篇中分系統地收載了五色診法的內容, 可見它們原來是一種診法, 雖然分開了但仍有各種方式的聯繫。 《內經》以後的書就不再見有這種情況了。

總之, 古代經脈診法是一種綜合了多種方法手段的檢查方法, 它與經絡的全部內容相聯繫、相適應, 診脈動是其中一個具體方法, 它與經絡的全部內容相聯繫、相適應, 診脈動是其中一個具體方法, 由於診脈動的越來越被重視, 內容日益豐富,於是逐漸與他種方法分開獨立出來,並獨自佔有脈診之名。

內容日益豐富,於是逐漸與他種方法分開獨立出來,並獨自佔有脈診之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