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心平氣和是一藥

思無邪僻是一藥, 行寬心和是一藥,

心平氣和是一藥, 心靜意定是一藥。

——《大藏經》

詩詞賞析

《大藏經》中的這幾句話, 說的都是心在人生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心理平衡與藥物治療的辯證關係, 強調了心理療法的獨特功能。 在這有限的幾句話中, 竟用了“無邪”、“寬”、“和”、“平”、“靜”、“定”等一連串的詞來突出對心境的要求, 足見作者心目中“心”及心理療法的地位之高了。

健康話題

關於心境在人的生理中的重要作用, 中醫學也有著相同的認識, 在《黃帝內經》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中已有“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的明確論述。

心與情志

心在中醫學概念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 被封為“君主之官”, 為人身最高的統治者和最大的權利執掌者。 血是人體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對血起主宰作用的正是心。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 足受血而能步, 掌受血而能握, 指受血而能攝。 ”《景嶽全書·血證》則進一步強調說:“凡為七竅之靈, 為四肢之用, 為筋骨之和柔, 為肌肉之豐盛, 以至滋臟腑, 安神魂, 潤顏色, 充營衛, 津液得以通行, 二陰得以調暢, 凡形質所在, 無非血之用也。 ”心對血的這種主宰功能可以通過許多途徑反映出來, 其中用感官可以感覺到的主要是面色、舌色、脈象和人胸部的直接感受。 如人的面色紅潤、舌色紅活、脈象平和有力、胸部感覺舒暢,

就標誌著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如出現了與上述情況相反或相違的表現, 相關的疾病就要發生了。 若面色赤紅、舌色赤紅、脈速加快、胸部煩悶, 是心火過盛的表現;若面色無華、舌色淡白、脈細無力、心悸心慌, 是心血虧虛的表現;若面色深紫、舌色青紫、脈象艱澀、胸部憋悶, 是心血瘀阻的表現, 多見於心臟的重證或危證。

神志, 指人的精神意識, 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獨具聰明智慧表現的主要特徵之一, 而神志的主宰者也是心。 “心者, 神之舍也”(《靈樞·大惑論》), 心藏神;“心之官則思”(《孟子·告子上》), 心主思。 在日常生活中, 老百姓也有“遇事好好想想”、“要多長個心眼”等口頭語。 這些話的中心意思都是一個:心是人體主管思維的器官,

既要把握全域, 考慮身邊的大事;又要調控七情的發生與變化, 使人在波瀾翻滾的思潮中正常生存。 心的這一功能正常, 人就表現出聰明、理智、敏捷、靈活, 健康長壽的機會相對就多;反之, 人就會表現出愚笨、粗魯、遲鈍、固執, 疾病和災難的發生率相對就要高些。 實踐證明, 大凡有雄心壯志的人、聰穎靈秀的人、豁達大度的人、善於處世的人, 都是有“心計”的;而那些碌碌無為、傻頭笨腦、雞腸小肚、無朋無友的人, 或多或少都缺了點“心眼”。 很顯然, 心的這些功能裡, 包括了大腦的某些功能。 把心與腦的一些功能混淆在一起, 不能片面理解為古人認識上的局限, 更要挖掘其中存在的必然聯繫。 在現代臨床上, 一些心腦疾患發病機制上的相關性和對心腦疾病同治收到的理想效果,
越來越使人們認識到心與腦關係的不可分割性。

情定健康

自古道, 君明則國昌, 主健則體安。 心的生理狀態正常, 全身各個組織器官的功能則發揮有序;心的生理狀態出現問題, 也勢必要影響到全身其他組織器官功能的正常發揮。 一損俱損, 既符合大自然運行的基本規律, 又符合中醫整體觀念的思想。

在心境平和的狀態下, 充足的心血供應和靈活的神志發揮, 使人的五臟六腑處於平穩運行中, 人體這個小天地保持著相對平衡的環境, 疾病就很少發生。 一旦人的這種平和心境被打破, 心理因素造成的機體失衡狀態就會立即發生。 各種不平靜因素形成的興奮灶不時成為人思維中的優勢中心,

並不斷通過大腦皮層的作用操縱植物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發揮作用, 使人生出多種疾病來。 有人對參加高考的考生進行了膽固醇濃度變化的系統測定, 發現在高考前一年的平靜狀態下, 其濃度處於最低值;在備考的一年中, 處於不斷升高的變值;在參加高考的前夜, 達到最高值;然後, 又逐漸下降。 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見, 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時, 常表現出山珍海味也難下嚥、暖床柔被也難入睡、幽默逗笑也難開心等, 由此引發的疾病就在所難免了。 糟糕的心境輕則使人食欲減退、大便紊亂、月經不調、頭痛眩暈、心慌汗出、失眠健忘, 重則形成神經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結腸炎、高血壓、血管硬化等疾病, 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對於這些由於心境不好造成的疾病,藥物治療是很難奏效的,最好還是通過心理療法,恢復“思無邪僻”、“行寬心和”、“心平氣和”、“心靜意定”的正常精神狀態,從而達到病去體健的目的。

心平氣和在自己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生活中的各種刺激有時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做到心平氣和說起來容易,辦起來難,或者說根本是辦不到的。因此,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客觀面對現實生活,正確處理生活中的煩惱,以減少不良情緒的影響。要善於自我克制,要學會自我排解,要接受周圍勸說,要儘快解脫困惑。具體方法很多,靜的如作畫、寫字、讀報、與朋友談心,動的如參加體育運動或體力勞動等,凡是可以轉移情緒的做法都可以試一試。而這一切方法中,起主導作用的是自我,只要自己把問題想通了、把道理弄明白了,什麼樣的疙瘩都能夠解得開。其中,包容是很重要的一環,要學會對自己、對他人、對周圍、對社會的包容,肚裡的容量越大,困惑就越少、牢騷就越少,就越可能產生平和之性、平和之心。“心平氣和”,對於人的健康長壽來說,確實是再好不過、且無可替代的良藥了。

世界著名的長壽學家胡夫蘭德說過,人生“一切不利的影響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過於不良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作者單位為中華中醫藥學會)

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對於這些由於心境不好造成的疾病,藥物治療是很難奏效的,最好還是通過心理療法,恢復“思無邪僻”、“行寬心和”、“心平氣和”、“心靜意定”的正常精神狀態,從而達到病去體健的目的。

心平氣和在自己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生活中的各種刺激有時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做到心平氣和說起來容易,辦起來難,或者說根本是辦不到的。因此,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客觀面對現實生活,正確處理生活中的煩惱,以減少不良情緒的影響。要善於自我克制,要學會自我排解,要接受周圍勸說,要儘快解脫困惑。具體方法很多,靜的如作畫、寫字、讀報、與朋友談心,動的如參加體育運動或體力勞動等,凡是可以轉移情緒的做法都可以試一試。而這一切方法中,起主導作用的是自我,只要自己把問題想通了、把道理弄明白了,什麼樣的疙瘩都能夠解得開。其中,包容是很重要的一環,要學會對自己、對他人、對周圍、對社會的包容,肚裡的容量越大,困惑就越少、牢騷就越少,就越可能產生平和之性、平和之心。“心平氣和”,對於人的健康長壽來說,確實是再好不過、且無可替代的良藥了。

世界著名的長壽學家胡夫蘭德說過,人生“一切不利的影響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過於不良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作者單位為中華中醫藥學會)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