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心有靈犀 ”話犀牛

昨夜星辰昨夜風,

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

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

走馬蘭台類轉蓬。

此詩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無題》。 其中, “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一句最為著名, 廣為傳頌, 多比喻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 此處暫不論詩人淒美的愛情故事, 為何“心有靈犀”會“一點通”呢?這就要從“犀”說起。

詩中“犀”, 指犀牛角, 犀牛是一種形狀像牛, 頸短, 四肢粗大, 鼻子上有一個、兩個或三個角, 生活在亞洲或非洲的熱帶森林中的哺乳動物。 《漢書》曾記載:“南越王趙陀獻文帝犀角十”。

又如《戰國策·楚策》中稱:楚王“遣使車百乘, 獻雞駭之犀, 夜光之璧于秦王”。 由此可見, 在古代犀角的身價已十分昂貴。 《山海經》中也有記載有一種犀牛就長有三隻角, 一角長在頭頂上, 一角長在額頭上, 另一角長在鼻子上, 其中頂角又叫通天犀, 剖開可以看到裡面有一條白線似的紋理貫通角的首尾, 被看作為靈異之物, 故稱“靈犀”。 “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說法就是由此而來, 既指心中若有靈犀角中的那條白線似的的紋理, 我們的心靈便能默契相通, 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角中有貫通兩端的白色紋理線是犀所特有的, 普通的牛角是沒有的。 可見, “犀牛角”的靈異。 中醫也取類比象, 將犀角歸為一種特殊的治療藥物。
《神農本草經》記載該藥“氣味苦、酸、鹹、寒, 無毒。 主百毒蠱疰、邪鬼瘴氣, 解鉤吻、鴆羽、蛇毒, 除邪, 不迷惑魘寐。 久服輕身”。 《本草綱目》獸部第51卷中對犀及犀角來源功效等有詳細論述, 指出“犀入藥有黑白兩種, 以黑者為勝, 角尖又勝”, 犀角入藥是因為“通天犀角, 夜露不濡, 入藥至神驗”, 《本草綱目》亦載:“犀角, 足陽明藥也。 胃為水穀之海, 飲食藥物必先受之, 故犀角能解一切諸毒。 ”

除了擁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外, 犀角性味酸鹹, 有清熱、涼血、定驚、解毒之功效。 因其很好的藥用價值, 犀角在中醫方劑中應用廣泛, 比如《溫病條辨》中的“安宮牛黃丸”、“清營湯”、“化斑湯”;《外台秘要》中的“紫雪丹”、“犀角地黃湯”、“犀角湯”;《傷寒活人書括》中的“犀角大青湯”;還有“清瘟敗毒飲”(《疫疹本得》),

“至寶丹”(《蘇沈良方》), “犀角散”(《奇效良方》), “犀角紫河車丸”(《衛生寶鑒》)等等, 犀牛角均在方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荀子》:“心居中虛, 以治五官, 夫是謂‘天君’”, “心者, 形之君也, 而神明之主也”。 中醫認為, 在人體的各個臟腑之中, 心是處於最高級的地位, 稱之為“君主”, 也就是相當於古代的皇帝。 《黃帝內經》當中說“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就是說, 心, 是人身體當中的君主, 具有主宰全身的生命活動的作用, 在同一篇當中, 還說到“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樂出焉”。 這裡的膻中為心之週邊, 代心行令受過, 居於胸膜之中。 清宮湯、安宮牛黃丸的“宮”就是指膻中而言, 清宮湯主治溫病液傷, 邪陷心包證, 方中犀角取心, 餘者用心, 意取同類相投, 心能用心,

以清心包之熱, 補腎中之水;安宮牛黃丸用於治療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的溫熱邪毒內閉心包證, 用犀牛角和牛黃共同清心涼血解毒辟穢開竅, 使邪去“宮”安, 神明得主。 中醫的另外兩寶——紫雪丹和至寶丹, 皆用犀牛角無不取其清心涼血解毒之功, 臨床療效確切。

李時珍言:“鹿取茸, 犀取尖, 其精銳之力盡在是也”。 陳修園曰∶“犀角氣寒, 稟水之氣也。 味苦酸鹹無毒, 得木火水之味也, 主百毒蠱疰、邪鬼瘴氣者, 以犀為靈異之獸, 借其靈氣以辟邪也”。 可見, 心有靈犀一點通有其重要的理論依據, 只要正確利用犀角的功效, 找准位點, 雖有再多“阻難”, 心心相通並非遙不可盼。 中醫的學習亦是如此。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