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教程 淺談太極拳虛領頂勁與頸項松豎

太極拳的特點是陰陽變化, 在整套拳法練習中, 要求身體立身中正, 身體保持不偏不倚, 全身自由舒展。 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有很多, 在練習中, 我們要做明白虛靈頂勁和頸項松豎, 下面隨著太極拳教程練習起來吧!

淺談太極拳虛領頂勁與頸項松豎

在太極拳運動中, 頸項要端正豎起, 而且要保持放鬆, 不能強硬, 這樣左右轉動時才能保持自然、靈活。

如果用力做成強硬的姿勢, 就會影響到左右轉動的靈活性, 也會影響到“虛領頂勁”全身姿勢的放鬆。

如果只注意放鬆而變成軟塌, 直到強硬的反面, 同樣也會影響到左右轉動的靈活性和全身姿勢的放鬆。

因此頸項要端正地松松豎起, 不犯強硬, 不犯軟塌。

初學太極拳最重要的是放鬆, 只有做到放鬆才能保持身體中正, 在練習中, 才能確保每個姿勢的準確性。

頸項能否松豎同虛領頂勁能否適當領起極有關係。 頂勁領得太過, 頸項會連帶地強硬起來;頂勁領不起來, 頸項也會連帶地軟塌下去。

後項中的兩大筋間的暗門穴(兩旁為天柱穴), 下與長強穴(位於尾閭骨附近)相呼應, 暗門即頸椎的第一個迴旋椎, 通過迴旋椎的活動, 頭顱成為平衡的杠杆, “虛領頂勁”是頭對脊柱的平衡。

太極拳把脊柱的彈性活動稱作“弓身”, 以腰為弓把, 以大椎和尾閭為弓梢, 陳氏太極拳把弓梢的大椎往上延伸到頸椎第一節的暗門穴以增加其調節和爆發力,

對推手時的引化發放、運用自如極有關係。

虛靈頂勁對脊柱起著平衡作用, 頸項則起著調節作用, 打拳的時候, 眼神要向去的方向轉動, 頸項也要隨之轉動。

太極拳入門須知的要領

一、學會入靜

所謂入靜, 就是使練拳者從現實生活中過渡到練拳境界中的一種方法。 這種方法叫“無極樁功”。 其主要作用是調心、調氣、調息。

所謂調心, 就是使浮躁的心情平靜下來;調氣, 則使急促的氣息變得順暢, 有節律;調息是使自己身體的姿態達到練拳的要求, 即兩腿並立, 頭部百會頂天, 兩眼平視, 下頦回收, 頸項豎直, 含胸拔背, 沉肩墜肘, 松腰松胯, 兩腿似直非直。

即看似直立, 但不僵硬。

思想上要排除雜念, 全身放鬆, 意守丹田。 做到這些, 練拳才能全神貫注。 心神穩定, 方能顯收神形合一之效果。

二、夯實下盤

太極拳入門, 首先要練就下盤的穩固, 要有落地生根的力量, 推不動, 拉不搖。 只有下盤穩定了, 練拳時才能腿腳沉穩, 上身靈活, 動作敏捷。 要使下盤穩定, 腿腳的力量是基礎。

增強腿腳力量最有效的方法是練“馬步樁”和“虛步樁”。 “馬步樁”是同時練雙腿的力量。 要求上身中正, 兩膝順腳尖方向而彎曲, 兩腳保持平行, 但膝不能超出腳尖, 而是在腳尖與踝關節之間變化, 襠要撐圓。

練“馬步樁”必須循序漸進。 根據體能的增強逐步加大力度, 大小腿之間的夾角逐步變小, 身形逐步下降, 一次站樁的時間逐步加長。

“虛步樁”是練單腿的力量, 左右腿交換著練。

要求一腿著地, 另一腿的腳後跟輕觸地或微離地。 著力的腳後跟應與身體脊椎末端的長強穴垂直相對並屈膝。 前腿即虛腿, 膝微屈, 前腳與後腳的橫向距離保持在10釐米左右。 其他與“馬步樁”一樣。

以上是練太極拳紮根築基的功夫。 練此功夫, 必須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吃得苦, 耐得勞, 堅持下去, 一定能取得好成果。

三、正確掌握身、眼、手、法、步

身眼手法步是太極拳入門最基本的元素, 指的是拳勢中的身形與身法, 眼神與眼法, 手形與手法, 步形與步法。

太極拳入門的身形要求立身中正。 即身形隨時保持頭頂百會穴、腰脊命門穴以及會陰穴在一條直線上。 即使個別動作要求前傾(誠如“海底針”),

這三個穴位的連線仍是直線。

楊式太極拳中的“中正安舒”, 吳式太極拳中的“斜中寓正”, 都是同一道理。 身法為以腰為軸帶動四肢, 上肢動作以腰帶臂, 以臂帶肘, 以肘帶手;下肢動作則以腰帶胯, 以胯帶膝, 以膝帶足。

眼神是太極拳演練者的精神體觀。 習練太極拳要做到神形兼備, 即通過動作展現出太極拳的氣勢和神韻, 要求眼神與肢體動作協調配合, 從而體現精神與氣質。

因此, 太極拳入門行拳中才會有“手眼相隨”和“眼到手到”的要求。 如果在演練中不注意眼法, 動作就無生機;如果運用得當, 就會充分展現所練太極拳的精神內涵, 且富有表現力。

眼法主要有兩種, 一為“注視”, 一為“隨視”。 “注視”多用於定式或瞬間停頓時, 是指眼神平視前方,力達專注,展現出內在的精神面貌。

“隨視”是指眼神隨手或身體某處或器械的某一部位運轉,直到動作完成轉為定式。“隨視”運用於動勢之中,即“勢動神隨,手到眼到”。

太極拳入門手形有三種,即掌、拳、鉤。掌分俯掌、仰掌和立掌,而立掌又分正立掌,側立掌和橫立掌,均為瓦楞形。拳分平拳和鑽拳。

手法變化很多,除太極十三式中的八法,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外,沖拳、搬拳和栽捶經常用到。而鉤手一般在拿與捏的動作中使用。

步形有弓、馬、虛、僕、叉、歇、丁和獨立步等等。要正確掌握步形,每種步形都應站粧習練。其步法有進步、退步、跟步、撤步、擺步、碾步、扣步與開步等等。

太極拳入門的步法完全是以旋腰展胯來帶動的。要求邁步如貓行,其過程是腰帶胯,胯帶大腿,大腿帶小腿,小腿帶腳,輕提起,再向前輕放腳,重心從後腳逐步轉移至前腳,行進如履薄冰。不要犯提起蹬腳,落步打夯,虛實不分,出現雙滯的大忌。

總之,只要用心學,認真練,努力不懈,就可以正確掌握太極拳的身、眼、手、法、步,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

四、練好單式

太極拳入門的套路是由多個不同或相同的單式組成的。姿勢正確、動作規範的單式,是學練好相關套路的重要基礎。

單式是身、眼、手、法、步按武術攻防要求組合而成的,其中包含著動與定二式。動式是一個單式從動作開始到結束之間的動作轉換過程,而定式則是結束瞬間所處的姿勢。

以“攬雀尾”為例,動作開始時的手法為掤式,中間經過捋擠式的有機轉換,最後定式為按式;而步法則以虛步、弓步相配合,最後定式為弓步;身法則是以平行移動加旋腰轉臂配合手法來完成整個動作的。

太極拳入門學練單式要弄清其中的拳理拳法,如“攬雀尾”式中的捋法為什麼要向自身的左側或右側運行?掤勁向上不能丟,擠勁平行,而按勁向下以及它們之間的攻防關係,都需要在單式的學練過程中來加以解決。

學練單式,動作一定要到位,一舉手、一投足,都要遵循“無過無不及”的原則。既不要過分,也不能不到位。

習練單式是學練太極拳人門的關鍵,要認真細緻地準確掌握好每一招每一式,套路的學練定將水到渠成。

五、太極拳套路的串組

有了單式的基礎,將其有效地組合即成套路。組合的原則是,前一式的終結就是後一式的開始。式式如此,連綿不斷,直至結束。

整套演練要氣息順達通暢,動作圓潤連貫,自始至終,勢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松柔自然,一氣呵成。

太極拳入門學習一定要遵循心靜體松,貫穿於始終;意念專一,意動勢隨;連貫圓活,周身協調,表現太極拳的神韻,展現太極拳的功夫;虛實分明,充分體現太極拳的陰陽互換,不斷變化的過程。做到呼吸深長,均勻通順,力求神形兼備。

習練太極拳,原則上要求天天練,冬練三九,夏練二伏,終年不輟,拳練一生,終身受益。

太極拳的技術特點

1、虛靈頂勁豎項

經絡學說有以頭為百脈之宗的說法。練習太極拳時要求頭頂百會穴輕輕上提,好似頭頂上有繩索懸著,從而感覺有虛靈頂勁之意,也稱頂頭懸。

虛靈頂勁可使頭部自然垂直,有利於練拳時的控制平衡和中樞神經對器官機能的調節等。

練習中要保持虛靈頂勁姿勢不松和不僵硬,勁項要端正豎起,做到自然放鬆,保持立身中正,達到頭正、頂平。

做到虛靈頂勁,才能精神飽滿、意會貫注,保持練習時的動作沉穩和扎實。

2、沉肩墜肘坐腕

肢的三大關節為肩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練習太極拳時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墜肘,沉肩墜肘有利於軀幹的含胸拔背,同時會有身體重心下沉的內勁感覺。沉肩墜肘動作要保持腋下的迴旋餘地,不要把臂緊貼胸部或體側,還要有微向前合抱的感覺。

坐腕(塌腕)是腕關節向手背一側自然屈起,無論在定勢動作和運轉動作中都須注意坐腕要求。坐腕對各類手法的勁力都有積極作用,如腕部鬆懈則前臂無力。掌握自然伸展的舒指與坐腕相配合,既有動作形象美感,又有臂部的勁力體現。

練習太極拳對現代人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練習太極拳能幫助人們緩解精神壓力,保持愉悅的心情。

3、含胸拔背實腹

含胸是胸廓略向內微屈30度左右,使胸部有舒展,背部有充盈飽滿的感覺。太極拳的含胸拔背是一種身體基本姿勢要求,不是隨動作變化而變動的。

它既能使胸腔上下徑拉長,橫膈肌有更大向下舒展餘地,有利於腹式呼吸的深長,又能有助於身體重心的下沉。拔背是當胸向內微含時,背部肌肉往下松沉,兩肩中間脊背鼓起上提,同時略向後上方拉起,使背部肌肉產生一定張力和彈性。

結語:以上對太極拳的虛靈頂勁和頸項松豎做了詳細的講解,相信您在練習中也會按照上文的方法練習。學習太極拳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在不同階段,我們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太極拳的運動規律是非常巧妙的。

是指眼神平視前方,力達專注,展現出內在的精神面貌。

“隨視”是指眼神隨手或身體某處或器械的某一部位運轉,直到動作完成轉為定式。“隨視”運用於動勢之中,即“勢動神隨,手到眼到”。

太極拳入門手形有三種,即掌、拳、鉤。掌分俯掌、仰掌和立掌,而立掌又分正立掌,側立掌和橫立掌,均為瓦楞形。拳分平拳和鑽拳。

手法變化很多,除太極十三式中的八法,即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外,沖拳、搬拳和栽捶經常用到。而鉤手一般在拿與捏的動作中使用。

步形有弓、馬、虛、僕、叉、歇、丁和獨立步等等。要正確掌握步形,每種步形都應站粧習練。其步法有進步、退步、跟步、撤步、擺步、碾步、扣步與開步等等。

太極拳入門的步法完全是以旋腰展胯來帶動的。要求邁步如貓行,其過程是腰帶胯,胯帶大腿,大腿帶小腿,小腿帶腳,輕提起,再向前輕放腳,重心從後腳逐步轉移至前腳,行進如履薄冰。不要犯提起蹬腳,落步打夯,虛實不分,出現雙滯的大忌。

總之,只要用心學,認真練,努力不懈,就可以正確掌握太極拳的身、眼、手、法、步,為下一步的學習奠定基礎。

四、練好單式

太極拳入門的套路是由多個不同或相同的單式組成的。姿勢正確、動作規範的單式,是學練好相關套路的重要基礎。

單式是身、眼、手、法、步按武術攻防要求組合而成的,其中包含著動與定二式。動式是一個單式從動作開始到結束之間的動作轉換過程,而定式則是結束瞬間所處的姿勢。

以“攬雀尾”為例,動作開始時的手法為掤式,中間經過捋擠式的有機轉換,最後定式為按式;而步法則以虛步、弓步相配合,最後定式為弓步;身法則是以平行移動加旋腰轉臂配合手法來完成整個動作的。

太極拳入門學練單式要弄清其中的拳理拳法,如“攬雀尾”式中的捋法為什麼要向自身的左側或右側運行?掤勁向上不能丟,擠勁平行,而按勁向下以及它們之間的攻防關係,都需要在單式的學練過程中來加以解決。

學練單式,動作一定要到位,一舉手、一投足,都要遵循“無過無不及”的原則。既不要過分,也不能不到位。

習練單式是學練太極拳人門的關鍵,要認真細緻地準確掌握好每一招每一式,套路的學練定將水到渠成。

五、太極拳套路的串組

有了單式的基礎,將其有效地組合即成套路。組合的原則是,前一式的終結就是後一式的開始。式式如此,連綿不斷,直至結束。

整套演練要氣息順達通暢,動作圓潤連貫,自始至終,勢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松柔自然,一氣呵成。

太極拳入門學習一定要遵循心靜體松,貫穿於始終;意念專一,意動勢隨;連貫圓活,周身協調,表現太極拳的神韻,展現太極拳的功夫;虛實分明,充分體現太極拳的陰陽互換,不斷變化的過程。做到呼吸深長,均勻通順,力求神形兼備。

習練太極拳,原則上要求天天練,冬練三九,夏練二伏,終年不輟,拳練一生,終身受益。

太極拳的技術特點

1、虛靈頂勁豎項

經絡學說有以頭為百脈之宗的說法。練習太極拳時要求頭頂百會穴輕輕上提,好似頭頂上有繩索懸著,從而感覺有虛靈頂勁之意,也稱頂頭懸。

虛靈頂勁可使頭部自然垂直,有利於練拳時的控制平衡和中樞神經對器官機能的調節等。

練習中要保持虛靈頂勁姿勢不松和不僵硬,勁項要端正豎起,做到自然放鬆,保持立身中正,達到頭正、頂平。

做到虛靈頂勁,才能精神飽滿、意會貫注,保持練習時的動作沉穩和扎實。

2、沉肩墜肘坐腕

肢的三大關節為肩關節、肘關節和腕關節。練習太極拳時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墜肘,沉肩墜肘有利於軀幹的含胸拔背,同時會有身體重心下沉的內勁感覺。沉肩墜肘動作要保持腋下的迴旋餘地,不要把臂緊貼胸部或體側,還要有微向前合抱的感覺。

坐腕(塌腕)是腕關節向手背一側自然屈起,無論在定勢動作和運轉動作中都須注意坐腕要求。坐腕對各類手法的勁力都有積極作用,如腕部鬆懈則前臂無力。掌握自然伸展的舒指與坐腕相配合,既有動作形象美感,又有臂部的勁力體現。

練習太極拳對現代人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練習太極拳能幫助人們緩解精神壓力,保持愉悅的心情。

3、含胸拔背實腹

含胸是胸廓略向內微屈30度左右,使胸部有舒展,背部有充盈飽滿的感覺。太極拳的含胸拔背是一種身體基本姿勢要求,不是隨動作變化而變動的。

它既能使胸腔上下徑拉長,橫膈肌有更大向下舒展餘地,有利於腹式呼吸的深長,又能有助於身體重心的下沉。拔背是當胸向內微含時,背部肌肉往下松沉,兩肩中間脊背鼓起上提,同時略向後上方拉起,使背部肌肉產生一定張力和彈性。

結語:以上對太極拳的虛靈頂勁和頸項松豎做了詳細的講解,相信您在練習中也會按照上文的方法練習。學習太極拳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在不同階段,我們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太極拳的運動規律是非常巧妙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