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體操或推拿可輔助調節人體機能, 飽食、饑餓或極度疲勞、過度亢奮緊張時都不建議太過用力刺激、推拿、按壓或做體操。
養生操其實簡單易行, 首先可搓面運目, 方法是將手掌互搓36下, 令掌心發熱, 做洗臉動作, 闔眼手掌置於目上, 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
其次, 是梳發彈耳。 步驟是將手掌互搓36下, 令掌心發熱, 由前額開始經後腦至頸部, 雙手掌掩住雙耳, 用力向內壓, 將耳朵反折, 雙手食指扣住中指, 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
再者, 可叩齒咽津。 方法為口微微合上, 上下排牙齒輕輕互叩, 毋需太用力,
同時可揉腹擺腰。 同樣搓手36下, 手暖後兩手交叉, 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 揉的範圍由小到大, 做36下。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 當身體扭向左時, 右手在前, 左手在後, 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 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 反方向重複。
腳底穴位如湧泉從經絡上看與腰膝等均有關連, 不少患者按壓後, 腰膝酸軟問題獲改善。
按壓湧泉的方法是右手摩擦左腳, 左手摩擦右腳。 由腳跟向上至腳趾, 再向下回腳跟為一下, 共做36下。 兩手大拇指輪流壓腳心湧泉穴, 共做100下。
將腳底長度分成三等分, 從第二到第三腳趾處往下劃下一垂直線到前三分之一處,
中醫還有不少足部按摩法, 如仰臥, 雙腳向上抬起, 2腳底相對, 併攏對搓, 持續20下左右, 等到腳底發熱並有倦意時, 便達到效果;同時亦可使用足底按摩板, 睡前按摩15分鐘。 或是足踝向內、向外各轉動100次, 每日1~2回。 這些動作可減少頭熱腳冷。
此外, 可用右腳後跟, 依次向左腳拇趾踩到小趾, 踏5~6次後換腳, 用相同方法踩右腳, 如此重複10分鐘, 每日做3次即可。 按壓穴位時力道別過重, 也不需用太尖銳的物品如牙籤等去刺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