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藥膳食療>正文

為什麼吃東西要細嚼慢嚥?

《醫說》中記述說:“食不欲急, 急則報脾, 法當熟嚼令細。 ”意思是說, 吃飯時要細嚼慢嚥, 否則就會損傷脾胃。 因此, 吃飯時講究細嚼慢嚥, 不僅是飲食文化的組成部分, 也是養生的有效手段。

然而, 現代人吃飯的速度越來越快, 大多數的食物都沒嚼幾口就進了肚子, “囫圇吞”成了典型現代人的飲食習慣。 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大胃王的比賽, 在規定的時間裡吃得最多的人獲勝, 其實這是再糟糕不過的比賽了, 得獎的人也許目前還不是脾胃病患者或大胖子, 但在不久的將來應該逃不過肥胖症或得脾胃病的命運。

雖然“細嚼慢嚥”就像“早睡早起”是大家從小就被教導的良好健康習慣, 但是也像“早睡早起”一樣長期被大家所忽視。 細嚼慢嚥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我們來瞭解一下食物在我們人體的轉化過程:當食物進入我們人體之後, 從口腔經咀嚼並且加入適量唾液初步處理之後進入胃部, 經胃酸的溶解再送入小腸, 經膽汁和各種消化酶的分解之後, 部分食物呈電解性的液體狀態, 部分仍是固體狀態。 其中液體的部分才能滲透進入小腸壁被小腸吸收, 固體的部分則流向大腸, 在大腸中身體進一步把剩下的液體吸收乾淨, 固體的殘渣就成了大便排出體外。

在食物被消化的整個過程中, 我們可以發現食物只有轉化成液體狀態才有機會被人體吸收,

固體食物是不容易被身體吸收的。 我們所吃的食物大多數是固體的, 因此才需要咀嚼將之磨碎, 嚼得越碎的食物到了小腸時成為液態的比例就越高。 另外身體分泌的消化酶的充分與否, 也決定了食物被吸收的比例。 而我們許多現代人“囫圇吞”式的飲食習慣, 使得大部分食物都還在很大顆粒的狀態下就進了肚子, 加上生活習慣不好和阻塞的經絡使得消化酶的分泌不足, 食物沒有被充分分解就直接排出體外了。 快速的飲食習慣, 更使身體分泌消化酶的速度趕不上食物的供應。 大多數的食物不是由於顆粒太大, 就是由於消化酶的不足, 而使食物到達小腸時成為液態的比例非常低。
大多數食物仍然是塊狀的固體, 這些固體的食物最終只能被當成大便排出體外。 雖然吃了很多的食物, 可是吸收到體內的出例很低。

食物的吸收比例是一個容易被許多人忽視的問題, 大多數人總以為吃進肚子裡的食物都被身體所吸收了。 事實上是只有很少一部分被吸收了, 大多數都成了排出去的大便。 而食物被吸收的比例會隨著咀嚼的結果和吃飯的速度而改變。 咀嚼越細消化酶越充分, 食物到達小腸時成為液態的比例就越大, 被吸收的比例也越高。 細嚼慢嚥和“囫圇吞”式的吃飯習慣, 其食物的吸收比例有可能相差數倍之多。 大多數沒有被充分咀嚼的食物, 只是徒然增加身體消化系統的負擔,

並且增加大腸中的宿便而巳。

人體需要的營養是那些被吸收的食物, 因此食物的吸收比例越高, 則吃進去的食物量就越少。 那些飯量越來越大的人, 很大一部分都是由於“囫圇吞”式的吃飯習慣, 大多數的食物也只是到身體裡空跑一遭而巳。 身體一直無法吸收到充足的營養, 只好不斷地提高食欲, 增大食量, 並且也越來越喜歡高能量的食物。 吃是為了健康生活, 為了提高生命品質, 因此, 吃, 一定要講究科學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