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伏天養生重在防“濕邪”

三伏天養生重在防“濕邪”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 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所致。 所以, 暑期養生應注意防“濕邪”。 入伏後, 除了“暑邪”這個“罪魁禍首”外, 還有“濕邪”這個“幕後殺手”, 即所謂的“濕熱交加”, “暑必夾濕”。 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 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所致。 所以, 暑期養生應注意防“濕邪”。 居室清潔忌潮濕 當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上時, 人體汗液不易排出, 出汗後也不易被蒸發掉, 極易受濕邪的侵襲。

首先在居住的環境上要忌潮濕, 保持居室通風乾燥。 尤其是陰雨天, 室外濕度較大, 儘量不要在室內晾衣服, 淋濕了的衣服、雨傘、鞋襪也最好不要帶進室內。 在居室門口或廚房、客廳門口鋪放一塊墊布, 以除鞋底水漬。 要注意搞好居室衛生和個人衛生, 預防真菌病。 中醫認為“傷於濕者, 下先受之”。 意思是說濕邪傷人往往從人體下部開始, 所以真菌病的防治重點是足癬。 要養成每日洗腳的習慣, 穿透氣性能好的鞋襪, 保持足部乾燥。 飲食清淡適冷暖 人們在夏日裡喜進食冷飲或生冷瓜果, 容易受到“濕邪”侵襲, 出現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脹脘痞、腹瀉等不適。 飲食應:1.宜清淡, 忌肥甘厚膩, 少吃生冷瓜果。 如果進食了油膩食物,
切忌同時過食冰凍飲料。 喝酒也要控制, 因為酒亦主濕。 2.要以溫食為主, 不要太過於寒涼;提倡少食多餐, 有助於消化和吸收。 3.在早、晚餐時喝點粥, 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 又能調補身體。 在涼拌菜中適當加些蒜泥或食醋, 可以防濕。 中醫有, 夏季除濕多吃豆的說法, 可以用蓮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當煮粥食用。 綠豆粥、赤豆粥、米仁綠豆湯、百合湯等食物, 都是較好的消暑祛濕之品。

精神調攝莫煩躁 酷暑盛夏, 往往使人心煩氣躁。 煩則熱甚, 腠理開泄, 汗出當風, 衛表不固, 外濕更容易侵犯機體, 使人感到心煩憋悶, 產生焦躁和厭煩情緒, 誘發精神情志疾病。 精神調攝以甯心靜神為要。 人們可以到潔淨而寬敞之處納涼,

更宜“調息靜心, 長如冰雪在心”, 即常說的“心靜自然涼”。 繪畫書法、音樂、下棋、種花、垂釣等, 均能起到怡情養性的作用。 如存在急躁、焦慮、憂鬱、憤怒等情緒時, 要儘快設法進行調整, 用豁達、微笑、寬容的心態對待不稱心的人和事。 運動保健要適度 夏天的運動鍛煉對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但由於氣溫高、濕度大, 人活動後會出現汗出不暢、肌肉酸痛、疲乏體倦能不適。 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氣涼爽時進行室外運動鍛煉, 運動量要適度, 不要過於疲勞。 有條件者, 可去環境宜人的海濱和山區旅遊、游泳、釣魚等, 也不失為運動保健的好方法。 藥物調理不可少 季暑濕之氣盛, 而濕邪困脾, 易阻礙脾胃之陽氣;人們往往喜食冷飲瓜果致寒涼傷胃;加上夏天喝水多,
胃液稀釋, 導致內外濕邪困脾犯胃, 出現一系列消化道不適症狀。 及時服食健脾和胃化濕之藥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藿香、佩蘭、白扁豆、白術、薏苡仁、木瓜等。 健脾和胃的中成藥, 如人參健脾丸、對由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胸腹脹滿、大便溏瀉有良效。 若夏季食欲不振, 脘腹滿悶者, 可服用枳術丸, 以健脾燥濕, 提高脾臟的運化功能。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三伏天用什麼泡腳好

    根據你的描述屬於天氣因素有關,可以使用艾葉水泡腳,需要正確對待增加營養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易消化易吸收飲食,避免不良刺激。 [詳細答案]

  • 1回答

    三伏天怎麼做艾灸

    根據你提供的情況,一般的考慮是艾條灸引起燙傷的症狀,及時的調理,可以恢復正常的,燙傷的部位可以用一次性的注射器針頭刺破,碘伏之類的消毒處理,局部可以用美寶濕潤燒傷膏之類的藥物。 [詳細答案]

  • 1回答

    三伏天吃什麼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記的就是:三伏天,吃什麼?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伏天吃餃子、烙餅、麵條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麥之後糧食充足的喜悅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們,夏天飲食不可太湊合,... [詳細答案]

  • 1回答

    三伏天吃什麼水果

    三伏天吃什麼水果好?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溫度最高,同時也是潮濕悶熱的日子。這個時候,容易上火和食欲下降,我們不防多吃一些性涼果蔬來調節身體。西瓜:西瓜性涼,水份多,能下火除煩,而且含... [詳細答案]

  • 1回答

    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

    三伏是每年的夏至節氣以後第三個庚日到第六個庚日間的一段時間,具體到每年還有不同,有的年份中伏是十天,另一此年份中伏是20天。2014年的伏天從7月18日開始(入伏)。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