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睡不好或是胃發出的求救信號 日常養胃三大招

《黃帝內經》指出, “胃不和則臥不安”, 是說胃的生理功能紊亂、不協調, 或出現病理性的障礙, 會引起睡眠失調, 嚴重者發展為失眠。 中醫認為, 人的正氣運行是一個不斷升降、出入變化的過程, 正氣不斷地從陰出陽, 再從陽入陰, 形成人一天的醒寤活動和睡眠狀態的過程。 而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司變化”, 如果正氣不能通降, 氣機從升至降的轉換變化受阻, 人就會出現睡眠方面的問題。 因此, 胃功能的正常與否和睡眠密切相關。

睡不好, 可能是胃發出的求救信號

過度熬夜的生活方式、喜怒哀樂七情過度、飲食無節、消化系統本身的疾病,

以及與年齡相關的生理特點變化等都容易造成“胃不和”, 這是當前臨床上導致睡眠失調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醫圍繞“胃不和”的病因辨證論治, 通過藥物和食療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睡眠。

入睡難、易早醒, 要消食導滯。 表現為難以入睡或易醒, 這類人通常伴有口臭、泛酸、上腹部脹悶不適, 或兼有噁心嘔吐、沒有食欲、大便無規律等問題。

多夢易醒, 要除濕化痰。 這類人往往有多夢、易醒, 胸部和上腹部脹悶不適、噁心欲嘔, 或兼有頭暈目眩、身體困重、咳嗽痰多、口中發淡不渴等症狀。

身體困重, 出黏汗, 要解表祛邪。 風、寒、濕等外邪易侵犯於胃, 表現出難入睡或睡不沉, 身體困重感, 汗不多而黏等症狀。

如何養胃?日常要注意這三點

1、細嚼慢嚥

吃飯太快會增加胃的負擔, 造成胃部肌肉疲勞, 胃動力下降, 容易導致胃受傷。 因此對食物要充分咀嚼, 可使食物盡可能變“細”, 以減輕胃的工作負擔。 咀嚼的次數愈多, 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 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

2、飲水擇時

最佳的飲水時間是早晨起床空腹時及每次進餐前一小時, 餐後立即飲水會稀釋胃液, 湯泡飯也會影響食物的消化, 湯最好飯前喝。

3、飯後莫運動

俗話說, 飯後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但“飯後”絕非是剛吃完飯, 應在飯後20~30分鐘開始散步, 這樣有利於消化。

胃不好吃什麼?像慈禧那樣吃吃鍋巴

據資料記載, 最上不了檯面的鍋巴, 是慈禧百吃不厭的佳餚, 從醫理上分析“老佛爺”的這個喜好是合乎醫理的。

因為在民間, “老胃病”吃烤饅頭片吃好了的大有人在, 無論是鍋巴還是烤饅頭片, 都是經過炮製的糧食, 這些原本就是入藥的, 中醫常把它們開在治胃病的方子裡, 比如炒穀芽、炒麥芽、炒稻芽。

鍋巴就是煮飯時附著于鍋底的焦飯, 就是把大米炒制了。 經過炒制的中藥, 藥性都比沒有炒制之前要溫一些。 烤幹的或者炒過的五穀類, 自然增加了這類食物的溫性, 吃進去等於是讓身體上上火。 而對於脾胃虛弱之人, 就是因為缺火力, 正需要給胃腸消化增加點能量呢。

《黃帝內經》裡早就說過:“膏粱厚味, 足生大疔。 ”意思是說, 吃太多肥甘厚味的食物, 會釀成大病。 慈禧自然是常食油膩之人, 那是那個年代好日子的常態。

所以她的脈案上常有:“飲食半膳不香”、“夜寐欠實, 晚膳消化緩慢, 時有頭暈, 夜間倒飽, 嘈雜作嘔”, 以及“精神軟倦”、“大便帶溏”、“腹中作瀉”等症的記載。 很顯然, 這些都是脾胃之氣為油膩勞累所致。 因此, 她最愛吃的粳米鍋巴便有了用武之地, 又健脾又消食。 據說, 鍋巴是她飯桌上必備的食品, 有時幹吃鍋巴片, 有時配料做成菜, 有時研末調服。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