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不暢身體發出九大求救信號, 中醫非常重視經絡養生, 經絡就是周身氣血運行的通道, 經絡通暢身體才能健康, 如果經絡不暢, 氣血不暢, 談何健康呢?經絡不暢, 身體會不會發出求救信號呢?是的, 如果經絡不暢, 身體就會出現一些異常的情況。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經絡不暢的九大表現。

1、冷
除了頭涼之外, 身體其他某些部位發涼, 比如最常見的是手腳發涼, 常常是經絡不通的信號。 因為人的體溫是由氣血輸送來決定的, 氣血旺盛, 體溫才會正常。 哪個地方發冷, 哪個地方可能經絡不通, 氣血難以到達。
此外, 還有體溫、出汗不對稱出現, 如某些半身不遂的人, 經絡嚴重不通, 健康部位和不健康部位會出現一側體溫正常一側涼的情況。
經絡不通對皮表的影響, 除了冷熱感覺外, 還可以表現為皮膚毛孔粗大、毛囊淤堵等問題, 血氣不至, 毛孔內垃圾排不出來,
所以如果某個部位出現以上問題, 可以對照經絡圖查找所處的經絡, 進行按摩等調理, 將它們疏通以後, 說不定很多問題也就消除了。

2、熱
其主要表現是身體某些地方低熱、乾燥, 或者局部異常出汗。 一般這也是體內經絡不通,
除了外邪引起的紅、腫、熱、痛與發熱所在的經絡不通有關, 一般低熱可能來自相連的經絡。
氣血在體內運行周而復始, 如果此路不通, 它就會從臨近的經絡那裡尋找突破口, 首先容易影響的就是具有表裡關係或者子母關係的經絡, 使該經絡發熱。
比如頭部低熱, 不一定全是膀胱經的問題, 而可能是與它相表裡的腎經氣血不足或者不暢造成的。

3、疼和痛
疼和痛是兩個概念, 兩者都和經絡不通有關, 但程度上有些差異。 比如我們被紮了一下, 立刻產生的感覺叫做“疼”;如果接著按壓一下受傷的地方, 這時候產生的感覺才叫做“痛”。
疼字是“疒”下面一個“冬”字, 泛指由寒邪侵襲經絡所致的不適, 一般是剛發病的時候, 經絡受到外邪干擾, 身體自動發出“疼”的信號, 以便募集更多的氣血救援, 但“不通暢”、“堵塞”的局面還沒形成, 所以, “疼”通常是一閃而過的, 呈現點狀或散點狀, 如果沒有堵塞, 疼過以後也可能無跡可尋。 遇到這種情況,
痛字是“疒”下面一個甬字, 古代甬是“隧道”、“走廊”的意思, 可以理解為人體內部通道—經絡的疾病。 實際上, 痛就是經絡集結了很多氣血, 瘀滯不通而發出的信號。 “痛者不通, 通者不痛”, 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痛感一般是按壓、觸摸才會感到, 可以反復發作, 面積比疼要大一些。
總的來說, “疼”是經絡不通的初發期, 位置在“經”, “痛”則是經絡不通的進一步加重, 擴散到“絡”。 “初病在經”, “久病久痛在絡”, 就是這個道理。 其中, 穴位是“點”, 經是“線”, 絡則是“面”。 遇到疼痛類的問題, 可以採取點面結合的方法來疏通經絡。 面積小的可以用阿是穴, 也就是哪裡痛就按摩哪裡, 面積稍大一些可以刮痧, 這樣經絡慢慢就通了。

4、麻和木
經絡不通引起的疼痛進一步發展就是麻或木。
比如我們盤腿坐得太久,下肢氣血不通,就會疼痛;接著,經絡被堵死,氣血徹底不通,雙腿就會麻木,只有改變坐姿,氣血通暢才能恢復知覺。
麻和木的症狀經常一起出現,但在中醫裡,它們的病因不同,“麻為氣虛,木為血虛”,如果麻得重,說明氣不足,木得重則說明血虛。
肢體出現麻木時,需要引起重視,尤其對於高血壓病患者來說,一定要注意及時疏通經絡,這樣能降低中風的發生概率。
5、酸
酸說明經絡氣血供應減慢,不能滿足身體需求。
人在劇烈運動以後,比如短跑比賽,事後機體會發酸或者無力,這是因為短跑需要更多的氣血供應,超過了正常機體氣血供應的限度,導致氣血供不上來而發酸。

正常狀態下,消耗和補充是一個平衡,所以養生運動從來不是劇烈運動,而是氣血供求平衡的運動、比如太極拳、導引術等,西方醫學也非常推崇有氧運動,比如慢跑、柔韌性運動等。
如果機體某個部位無故發酸,或者輕微運動也發酸,則說明該部位經絡不暢通,氣血供應減慢。這個時候,拍打、按摩所在的經絡,就可能發現潛在的痛、腫、脹等經絡不通的症狀。
6、腫和脹
經絡不通可以是有形的,這就是腫,常由血瘀引起。要消腫,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來調理。很多人刮出來、拔出來的紫色或者黑色“痧”,其實就是經絡裡的瘀血。
同時還可以配合穴位按摩,比如膝蓋內側的血海穴(簡便取穴法:屈膝,以左掌心按於右膝髕骨上緣,2~5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仿此)。血海的血指的是脾血,海指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其氣血能量博大如海。血海穴位於脾經,脾主統血,具有控制血液不亂行、不淤積的功能,經常按揉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對消除淤腫有輔助治療作用。如果按摩的時候有疼痛感,更要注意經常按摩。

經絡不通也可以是無形的,這就是脹,由氣滯引起。脹通常是氣在經絡運行不暢時形成的“渦氣”。身體某部位發脹,首先可以對該部位經絡上循經按摩,找到疼痛點再進行按摩。其次還可以在三焦經查找有關痛點,《難經》言:“三焦主氣”,凡是“氣病”,都可以通過三焦經來治療,例如掐中渚穴可以治療小腿抽筋,支溝穴可以治療脅痛。三焦氣不順主要集中在頸部與上臂之間。患者無事時可以把手當作耙子,從頸部、肩部往手臂後方細細地耙下來,直到無名指。然後哪裡痛就重點撓片刻,這樣就能理順三焦之氣了。
我們進行保健養生,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了實現經絡的通暢,以上我們為大家介紹了經絡不暢的九大表現,如果身體出現以上的信號,那麼我們就要提高警惕了。

4、麻和木
經絡不通引起的疼痛進一步發展就是麻或木。
比如我們盤腿坐得太久,下肢氣血不通,就會疼痛;接著,經絡被堵死,氣血徹底不通,雙腿就會麻木,只有改變坐姿,氣血通暢才能恢復知覺。
麻和木的症狀經常一起出現,但在中醫裡,它們的病因不同,“麻為氣虛,木為血虛”,如果麻得重,說明氣不足,木得重則說明血虛。
肢體出現麻木時,需要引起重視,尤其對於高血壓病患者來說,一定要注意及時疏通經絡,這樣能降低中風的發生概率。
5、酸
酸說明經絡氣血供應減慢,不能滿足身體需求。
人在劇烈運動以後,比如短跑比賽,事後機體會發酸或者無力,這是因為短跑需要更多的氣血供應,超過了正常機體氣血供應的限度,導致氣血供不上來而發酸。

正常狀態下,消耗和補充是一個平衡,所以養生運動從來不是劇烈運動,而是氣血供求平衡的運動、比如太極拳、導引術等,西方醫學也非常推崇有氧運動,比如慢跑、柔韌性運動等。
如果機體某個部位無故發酸,或者輕微運動也發酸,則說明該部位經絡不暢通,氣血供應減慢。這個時候,拍打、按摩所在的經絡,就可能發現潛在的痛、腫、脹等經絡不通的症狀。
6、腫和脹
經絡不通可以是有形的,這就是腫,常由血瘀引起。要消腫,就得活血化瘀,可以用刮痧法或者拔罐法來調理。很多人刮出來、拔出來的紫色或者黑色“痧”,其實就是經絡裡的瘀血。
同時還可以配合穴位按摩,比如膝蓋內側的血海穴(簡便取穴法:屈膝,以左掌心按於右膝髕骨上緣,2~5指向上伸直,拇指約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仿此)。血海的血指的是脾血,海指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其氣血能量博大如海。血海穴位於脾經,脾主統血,具有控制血液不亂行、不淤積的功能,經常按揉可以促進氣血流通,對消除淤腫有輔助治療作用。如果按摩的時候有疼痛感,更要注意經常按摩。

經絡不通也可以是無形的,這就是脹,由氣滯引起。脹通常是氣在經絡運行不暢時形成的“渦氣”。身體某部位發脹,首先可以對該部位經絡上循經按摩,找到疼痛點再進行按摩。其次還可以在三焦經查找有關痛點,《難經》言:“三焦主氣”,凡是“氣病”,都可以通過三焦經來治療,例如掐中渚穴可以治療小腿抽筋,支溝穴可以治療脅痛。三焦氣不順主要集中在頸部與上臂之間。患者無事時可以把手當作耙子,從頸部、肩部往手臂後方細細地耙下來,直到無名指。然後哪裡痛就重點撓片刻,這樣就能理順三焦之氣了。
我們進行保健養生,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為了實現經絡的通暢,以上我們為大家介紹了經絡不暢的九大表現,如果身體出現以上的信號,那麼我們就要提高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