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頑固性先天伏寒證的治療體會

先天伏寒具有遺傳性, 伏寒體質具有年齡變化的規律, 以足涼、疲乏、口幹、心煩、太息為主症, 以氣虛氣滯、寒熱錯雜為證候特徵, 是多種複雜疾病的病因。 立法補陽益氣, 辛開苦降, 疏肝理氣, 調整陰陽, 治以伏寒方, 在補氣補陽的基礎上, 辛開苦降, 調整陰陽, 平調寒熱, 使陰陽調和而其症自止。

因此根據先天伏寒氣(陽)虛氣滯, 寒熱錯雜的證候特點, 立法補陽益氣、辛開苦降、疏肝理氣、調整陰陽, 治以伏寒方。 方中仙靈脾、巴戟天補養腎陽;黃芪、白術補益中氣;清半夏、砂仁辛開, 質降而醒脾納氣;黃柏苦降(反佐法—引陽歸陰)並有滋陰之效;枳殼、青皮調整氣機,

疏肝理氣。 全方在補氣補陽的基礎上, 辛開苦降, 調整陰陽, 平調寒熱。 使陰陽調和而其症自止。 筆者結合多年臨床實踐, 對先天伏寒證的治療頗有體會, 現舉例典型醫案列舉如下。

栗某, 女, 47歲 2009年7月27日初診。

主訴:腹瀉、腹痛反復發作1年餘。

刻症:腹瀉、腹痛, 2~7次/日, 溏泄不調, 臍周疼痛, 胃脹打嗝, 反酸, 燒心, 乏力, 手足涼(冬夏皆涼), 手足心冷汗出, 心煩, 口幹, 善太息, 後背痛, 面色萎黃晦暗, 納差失眠, 二便調。 舌淡隱青有齒痕, 苔水滑, 脈沉弦。

西醫診斷:慢性腹瀉。

中醫辨證:先天伏寒證。

治法:補陽益氣, 辛開苦降, 疏肝理氣, 溫中散寒。

方藥:伏寒方合四神丸加減, 具體藥物如下:伏寒方, 補骨脂, 吳茱萸, 煨肉蔻, 五味子,

制附子(先煎), 炙甘草, 白扁豆, 蓮子肉, 山藥。 上方水煎取汁300ml, 日2次, 早晚分服。 6付。

2診~4診: 2009年8月3日、 8月10日、17日。 服藥後腹瀉減輕, 日2次, 腹痛, 臍周疼痛, 胃脹打嗝, 反酸, 燒心, 乏力, 怕冷, 手足涼輕, 手足心汗出, 心煩, 口幹, 後背痛好轉, 飲食睡眠轉佳, 二便調, 舌淡隱青, 苔水滑有齒痕, 脈沉弦細。 效不更方, 三診共18劑。

5診:2009年8月24日。 患者自述服藥後大便成形, 諸症消失。 舌淡紅, 苔薄白。 治以伏寒方合附子理中東加減。

6診:2009年8月31日。 服藥後腹瀉消失, 打嗝消失, 餘症皆好轉, 面色已轉為白而紅潤。 舌淡紅, 苔薄白, 脈沉弱。

配散劑以善後。

按:《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論述了腎中的精氣盛衰在人體生長壯老已的變化規律, 其中二七、二八腎氣盛,天癸至;五七、五八腎氣衰, 發墮齒槁;七七、七八腎氣衰,

天癸竭。 代表人體生長壯老已過程中的轉捩點, 筆者結合多年臨床實踐, 發現在臨床中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具有特徵性的病史規律, 與腎中精氣盛衰的變化規律密切相關, 即:女患者從月經來潮(14歲左右)即有痛經, 足涼或手足涼;男患者從二八(即16歲左右)出現足涼或手足涼, 少腹疼痛或遺尿;至35歲(女)或40歲(男)前, 即出現胃疼、胃脹、納呆、惡冷食或泛酸、噯氣;至49歲(女)或64歲(男)後即出現各種不同疾病的表現。 其發病規律與《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論述生、長、壯、老、已過程中女子以七為基數, 男子以八為基數規律性變化的時間點相吻合。 在整個病史回顧過程中, 足涼或手足涼伴隨疾病發展的始終。 據此根據《靈樞·天年》:“母為基,
父為楯”之理, 以及任繼學教授《伏邪探微》中闡發“伏邪即隱藏於人體之虛處”, 提出“男女媾精, 陽氣不足, 寒伏於內”而成先天伏寒。

先天伏寒具有遺傳性, 伏寒體質具有年齡變化的規律, 以氣虛氣滯、寒熱錯雜為證候特徵, 是多種複雜疾病的病因。 其主症表現足涼或手足涼, 疲乏, 善太息, 口幹, 心煩;次症為氣短, 背痛, 胃痛或脹, 惡冷喜熱食, 納差, 失眠。 舌淡隱青或舌尖紅體暗, 苔薄白, 脈沉弱或沉弦細弱。 本類患者在病史回顧中具備之前所描述的規律性發病特點。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