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教你六招在日常生活中預防痔瘡

痔瘡是中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 其最主要是由於人體自身的生理特點所造成。 我們知道, 人的靜脈血回流心臟, 主要是靠肌肉的張與弛及靜脈瓣本身具有的靜脈瓣的作用。 靜脈瓣就像閥門一樣只能使血液向心臟方向流動, 而不能倒流;因而比心臟水準低的靜脈內有靜脈瓣。 而人類的祖先是由四隻腳行走的類人猿演化而來的, 肛門是與心臟同在一個水準部位上的, 因而直腸上靜脈就沒有靜脈瓣, 所以在以後人類直立行走時直腸上靜脈血向上回流就比較困難, 加上內臟的下壓, 就更容易形成靜脈擴張而患痔瘡。

體育療法對防止淤血有很大作用。 適當地從事體育運動, 能減低靜脈壓, 加強心血管系統的機能, 消除便秘, 增強肌肉力量, 這些對痔瘡的防治有著重要的作用。

下面介紹六種鍛煉的方法:

1.提肛運動 全身放鬆, 將臀部及大腿用力夾緊, 配合吸氣, 舌舔上齶, 同時肛門向上提收。 像忍大便的樣子, 提肛後稍閉一下氣不呼, 然後配合呼氣, 全身放鬆。 每日早晚兩次, 每次做十幾下。

2.舉骨盆運動 仰臥屈膝, 使腳跟靠近臀部, 兩手放在頭下, 以腳掌和肩部作支點, 使骨盆舉起, 同時提收肛門, 放鬆時骨盆下放。 熟練後, 也可配合呼吸, 提肛時吸氣, 放鬆時呼氣。 此法每日可堅持做1-3次, 每次20下。

3.旋腹運動 仰臥, 兩腿自然伸展,

以氣海穴(臍下一寸處)為中心, 用手掌作旋轉運動;逆時針旋轉20-30次, 順時針旋轉20-30次, 先逆後順旋轉。

4.交叉起坐運動 兩腿交叉, 坐在床邊或椅子上, 全身放鬆;兩腿保持交叉站立, 同時收臀夾腿, 提肛;坐下還原時全身放鬆, 這樣連續作10-30次。

5.體前屈運動 兩腿開立, 兩掌松握, 自胸前兩側上提至乳處, 同時反頭挺胸吸氣;氣吸滿後, 上體成鞠躬樣前屈, 同時兩拳變掌沿兩腋旁向身體後下方插出, 並隨勢作深吸氣。 如此連續操作5-6次。

6.提重心運動 兩腿並擾, 兩臂側上舉至頭上方, 同時腳跟提起, 作深長吸氣;兩臂在體前自然落下, 同時腳跟亦隨之下落踏實, 並做深長呼氣, 此姿勢可連續做5-6次。

痔瘡發作時應及時到醫院治療, 不要自己亂用藥,

也不要輕易相信某些偏方。 治療痔瘡, 首先要明確痔瘡的分類和分期, 如果痔瘡發生在肛門齒狀線之上, 稱為內痔, 之下則為外痔, 如果上下都有即為混合痔。 內痔一般不疼, 因為空間大, 不容易受壓, 但這也不是絕對的, 如果有血栓形成, 還是會痛。 因為發生部位黏膜薄, 所以會有出血、脫垂等典型症狀。 外痔的典型症狀是癢、燒灼感、肛門周圍髒, 由於靜脈血流淤滯, 會導致血栓形成, 所以疼痛較為常見。

${FDPageBreak}

痔瘡發展分四個階段

根據脫垂的情況, 可以分為4期:1期為痔瘡不脫垂;2期為有時脫垂, 但是自己能還納;3期為痔瘡自己不能還納, 需要用手推回;4期為用手也不能推回。

肛腸科醫生說, 我們不能只根據脫垂是否嚴重來判斷病情是否嚴重,

因為每個人的肛管長短不一, 會影響脫垂程度。 採用何種方法治療, 還需要結合症狀, 有些患者, 出血的現象比較偶然, 只是在大便乾燥等情況下發生。 偶見痔核, 在大便時脫出, 並且在便後能自己回去。 這樣的情況可以對其採取保守治療的方法, 如外用痔瘡膏或內服一些藥物, 同時注意改變生活習慣, 不需要作手術治療。

但有的患者, 在大便時出血頻繁, 或痔核頻繁脫出, 不能自行回納, 甚至平時也脫垂於肛門外, 這些患者很容易發生嵌頓, 並有可能由此引起劇烈的疼痛, 則要考慮儘早採取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 而到醫院就診的患者, 大部分是屬於3期甚至4期, 需要手術治療的痔瘡。

手術的話, 我們現在是採用吻合器直腸黏膜環切術(PPH手術)來治療,

必須知道的是, 痔血管有一整圈, 一個部位治好了, 別的部位有可能再發, 所以術後又出現痔瘡, 不一定是復發, 可能是新的病灶, 採用PPH手術, 可以降低新的病灶出現的幾率。 另外, 與傳統的痔瘡手術比較, PPH手術還能明顯縮短手術時間, 術中出血少, 患者痛苦小;該手術僅切除多餘的直腸黏膜, 避免了損傷肛墊的正常組織結構, 術後也不會發生肛門狹窄等併發症, 這樣也能縮短術後患者恢復的時間。

提醒:對於痔瘡, 關鍵是重視預防。 對於已經患有痔瘡的患者, 即使是在手術後, 也不要以為萬事大吉了, 還是要注意防止痔瘡的再度發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