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就像我們的“第二張臉”, 不僅代表個人形象, 還能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 在中醫看來, 與人握手時根據不同的“手感”, 就能對其體質探知一二。
手冷脾肺虛弱。 有些人手腳心冰涼, 天冷的時候更加明顯, 有時還伴有倦怠乏力、腰膝酸軟、腸胃不適等表現, 這常是脾肺虛弱的表現。 中醫認為, 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 進而導致正氣虧, 抗寒力弱。 這類人平時可多吃一些性質偏溫熱, 具有溫補脾陽作用的食物, 如羊肉、豬肚、紅棗、桂圓、生薑等。 此外, 還要加強鍛煉, 注意保暖。
手幹氣血不暢。 不少人到了秋冬季兩隻手特別乾燥,
手熱血虛食積。 還有部分人, 手摸起來跟熱炭似的, 自己也時常覺得手心發熱, 容易心煩發火, 甚至失眠多夢、頭昏眼花、雙目乾澀等。 這種情況可能由血虛或食積引起, 陰血不足使得陽氣上亢, 手心發熱, 這類人要少吃溫燥的食品、調味品, 如榴槤、花椒、肉桂等, 注意規律作息;食積引起的手熱則可補充白蘿蔔、山楂、麥芽等有助於健脾消積的食物。
手黏陰虛火旺。 有些人手心特別愛出汗, 兩隻手總是黏糊糊的, 有時還伴有煩熱、咽幹、口燥等症狀。 這是典型的陰虛火旺表現, 調理上應以“補陰”為主, 特別是要滋腎陰、養心陰。 要注意保證充足的睡眠, 避免過度勞累;日常飲食中少吃羊肉、洋蔥、蔥、薑、蒜等熱性食物, 補充一些紅豆、紅薯、枸杞、黑豆、黑木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