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認為太極拳是一項強身健體的運動項目, 但其實很多地方還可以作為防身、競賽之術。 那麼, 下面小編就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武派太極拳的技擊性, 一起跟著學習一下吧!
武派太極拳技擊
(一)步法, 基本為不丁不八步
兩足落放既不外撇呈“八字型”, 也不一豎一橫成“丁”字步。 不能雙足平行, 更不能站在一條直線上, 要成斜向朝前的三角之勢, 謂之“不丁不八步”。
其他武技如外家拳術, 拳擊、泰拳等, 其步法也不外如此。 這是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最具穩定性, 又便於靈活轉換殊途同歸的步法。
武派拳步法嚴格分清虛實, 一足虛, 一足實。 如兩足均衡, 重心居中, 不分陰陽, 則不是武派太極拳。 重心于一腿, 是武派之身法基本特徵之一。 這是穩固下盤, 又利於攻防轉換, 做到“人不知我, 我獨知人”的基礎。 吳文翰先生在《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中將本派步法要領總結為:“先明虛實, 後知進退, 進中有退退隱進機, 五行轉換, 三角為法。 ”
與人交手, 步法要占得先機, 要占得准, 占得穩, 猶如人在十字街口, 前後左右, 四面八方, 進退自如, 轉換自然, 才能得機得勢。
(二)手法
五指自然分開, 微曲, 狀如“元寶”, 曰“元寶手”。 豎掌, 坐腕外撐, 側向朝前。 手、腕、大小臂呈流線型, 其狀如圓。 這樣, 既具備最大限度的承受力, 又有足夠的靈活性。 注意肘不可高抬, 如墜重物,
武派拳不論拳勢如何變化, 手的攻防範圍是:遠不過足尖, 高不過眉, 左右手護持左右半個身體。 這實際上限定了肢體所運行的範圍, 即自己所要防守的範圍, 為何如此來規定呢?
太極拳是防守反擊的拳術, 不提倡主動進攻, 追求陰陽平衡而互濟, 氣勢要圓滿。 武派拳以曲腿與前胸為弧設定了一個圓球體, 這就是要防守的範圍。 超過此範圍置之不理, 接觸此範圍則設法施以還擊。
這個立體空間既具備最小的, 也是最佳的防守空間, 還能夠最大限度地施以反擊, 又最利於進行攻防轉化。 高於頭頂, 遠過足尖則為過, 過一分為凸, 易丟, 將勁送給對手, 使對方有機可乘。 範圍收縮太小, 連起碼的上護其頭, 下護其襠都做不到,
(三)身法(略)
請參閱吳文翰先生《武派太極拳體用全書》之第四章“身法要正確”一節(57—62頁)。
(四)眼神
即太極拳之神, 聚於雙目, 似靈貓之捕鼠, 全神貫注。 我想所有拳術都應如此, 所謂“眼為心之苗”。
有人說:“練太極拳要眼隨手動。 ”其實不然。 眼隨手動, 是手領眼運, 不顧對手, 舍人從已。 想想看, 這還是太極拳嗎?“舍己從人”才是太極拳。 走架打手本為一體, 行拳走架, 就如同與人交手, 自己的眼神要時刻關注對手,
(五)心態, 即人腦意識之反映
心態與眼神是一致的, 有道是“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從眼神中可窺視其心靈深處, 意識能從眼神中流露出來。 頭腦冷靜, 心靜如水, 才有從容平靜之眼神。 靜觀敵變, 因時因勢而動, 在保持自身身法正確的前提下, 以不變應萬變, 所謂“因敵變化是神奇”。 那麼, 自己的心態會永遠地從容與平靜。 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 需要眼神與動作一致。
心態平衡, 絕非什麼也不想,
(六)勁要整, 勁整與眼神、心態互相統一
勁整要做到內外三合、三尖相照、三點相對。 外三合即手與足合, 肩與胯合, 肘與膝合。 內三合即神與意合, 意與氣合, 氣與力合。 三尖相照為身前鼻尖、指尖、前足尖相對。 背後是大椎、尾椎、後足跟三點相對。 意向上升, 氣向下沉, 全身放鬆,神聚於目。勁往何處,周身對向何處,眼神同時射向何處。一動俱動,牽一髮而動全身。此時,腰為軸,如長鞭之柄,肢體為輪,如長鞭之梢。武派太極拳極重視腰帶肢體的整勁運動,其運動規律非常獨特。姚繼祖先生(1917—1998)說“腰腿換勁應萬端”正是如此。腰帶肢體運動,並非平常的腰胯前後左右地扭擺,而是以一腰眼微向上抽,用一胯托起另一胯,以腰為滾軸的潛意識運動。這是上下相隨而一體,周身為一家,勢圓勁整的武派太極拳運動方式。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武派太極拳極具技擊功能,正如20世紀30年代馬立伯先生在《太極拳派別》中指出武派太極“長於應用,至練習方法亦較簡捷,其所傳架勢最為緊湊,如幹枝老梅枝葉盡去,路數最簡便又最經濟。”
全身放鬆,神聚於目。勁往何處,周身對向何處,眼神同時射向何處。一動俱動,牽一髮而動全身。此時,腰為軸,如長鞭之柄,肢體為輪,如長鞭之梢。武派太極拳極重視腰帶肢體的整勁運動,其運動規律非常獨特。姚繼祖先生(1917—1998)說“腰腿換勁應萬端”正是如此。腰帶肢體運動,並非平常的腰胯前後左右地扭擺,而是以一腰眼微向上抽,用一胯托起另一胯,以腰為滾軸的潛意識運動。這是上下相隨而一體,周身為一家,勢圓勁整的武派太極拳運動方式。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武派太極拳極具技擊功能,正如20世紀30年代馬立伯先生在《太極拳派別》中指出武派太極“長於應用,至練習方法亦較簡捷,其所傳架勢最為緊湊,如幹枝老梅枝葉盡去,路數最簡便又最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