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證要點
1、辨寒熱虛實糞質清稀如水, 或稀薄清冷, 完穀不化, 腹中冷痛, 腸鳴, 畏寒喜溫, 常因飲食生冷而誘發者, 多屬寒證;糞便黃褐, 臭味較重, 瀉下急迫, 肛門灼熱, 常因進食辛辣燥熱食物而誘發者, 多屬熱證;病程較長, 腹痛不甚且喜按, 小便利, 口不渴, 稍進油膩或飲食稍多即瀉者, 多屬虛證;起病急, 病程短, 脘腹脹滿, 腹痛拒按, 瀉後痛減, 瀉下物臭穢者, 多屬實證。
2、辨瀉下物大便清稀, 或如水樣, 瀉物腥穢者, 多屬寒濕之證;大便稀溏, 其色黃褐, 瀉物臭穢者, 多系濕熱之證;大便溏垢, 完穀不化, 臭如敗卵, 多為傷食之證。
3、辨輕重緩急泄瀉而飲食如常為輕證;泄瀉而不能食, 消瘦, 或暴瀉無度, 或久泄滑脫不禁為重證;急性起病, 病程短為急性泄瀉;病程長, 病勢緩為慢性泄瀉。
4、辨脾、肝、腎稍有飲食不慎或勞倦過度泄瀉即作或復發, 食後脘悶不舒, 面色萎黃, 倦怠乏力, 多屬病在脾;泄瀉反復不愈, 每因情志因素使泄瀉發作或加重, 腹痛腸鳴即瀉, 瀉後痛減, 矢氣頻作, 胸脅脹悶者, 多屬病在肝;五更泄瀉, 完穀不化, 小腹冷痛, 腰酸肢冷者, 多屬病在腎。
二、治療原則
根據泄瀉脾虛濕盛, 脾失健運的病機特點, 治療應以運脾祛濕為原則。 急性泄瀉以濕盛為主, 重用祛濕, 輔以健脾, 再依寒濕、濕熱的不同, 分別採用溫化寒濕與清化濕熱之法。 兼夾表邪、暑邪、食滯者,
三、分證論治
急性泄瀉
1、寒濕泄瀉
症狀:泄瀉清稀, 甚則如水樣, 腹痛腸鳴, 脘悶食少, 苔白膩, 脈濡緩。 若兼外感風寒, 則惡寒發熱頭痛, 肢體酸痛, 苔薄白, 脈浮。
治法:芳香化濕, 解表散寒。
方藥:藿香正氣散。
方中藿香解表散寒, 芳香化濕,
2、濕熱泄瀉
症狀:泄瀉腹痛, 瀉下急迫, 或瀉而不爽, 糞色黃褐, 氣味臭穢, 肛門灼熱, 或身熱口渴, 小便短黃, 苔黃膩, 脈滑數或濡數。
治法:清腸利濕。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
該方是治療濕熱泄瀉的常用方劑。 方中葛根解肌清熱, 煨用能升清止瀉, 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 甘草甘緩和中。 若熱偏重, 可加金銀花、馬齒莧以增清熱解毒之力;若濕偏重, 症見胸脘滿悶, 口不渴,
3、傷食泄瀉
症狀:瀉下稀便, 臭如敗卵, 伴有不消化食物, 脘腹脹滿, 腹痛腸鳴, 瀉後痛減, 噯腐酸臭, 不思飲食, 苔垢濁或厚膩, 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
方藥:保和丸。
方中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和胃, 半夏、陳皮和胃降逆, 茯苓健脾祛濕, 連翹清熱散結。 若食滯較重, 脘腹脹滿, 瀉而不暢者, 可因勢利導, 據通因通用的原則, 可加大黃、枳實、檳榔, 或用枳實導滯丸,
慢性泄瀉
1、脾虛泄瀉
症狀:因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 大便次數即明顯增多而發生泄瀉, 伴有不消化食物, 大便時瀉時溏, 遷延反復, 飲食減少, 食後脘悶不舒, 面色萎黃, 神疲倦怠, 舌淡苔白, 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 和胃滲濕。
方藥:參苓白術散。
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 砂仁、陳皮、桔梗、扁豆、山藥、蓮子肉、薏苡仁理氣健脾化濕。 若脾陽虛衰, 陰寒內盛, 症見腹中冷痛, 喜溫喜按, 手足不溫, 大便腥穢者, 可用附子理中湯以溫中散寒;若久瀉不愈, 中氣下陷, 症見短氣肛墜, 時時欲便, 解時快利, 甚則脫肛者, 可用補中益氣湯, 減當歸, 並重用黃芪、黨參以益氣升清, 健脾止瀉。
2、腎虛泄瀉
症狀:黎明之前臍腹作痛, 腸鳴即瀉,瀉下完穀,瀉後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四神丸。
方中補骨脂溫陽補腎,吳茱萸溫中散寒,肉豆蔻、五味子收澀止瀉。可加附子、炮薑,或合金匱腎氣丸溫補脾腎。若年老體弱,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加黃芪、黨參、白術益氣升陽健脾,亦可合桃花湯固澀止瀉。
3、肝鬱泄瀉
症狀:每逢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即發生腹痛泄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腹痛即瀉,瀉後痛減,矢氣頻作,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舌淡,脈弦。
治法:抑肝扶脾,調中止瀉。
方藥:痛瀉要方。
方中白芍養血柔肝,白術健脾補虛,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若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可加柴胡、枳殼、香附;若脾虛明顯,神疲食少者,加黃芪、黨參、扁豆;若久瀉不止,可加酸收之晶,如烏梅、五倍子、石榴皮等。
腸鳴即瀉,瀉下完穀,瀉後即安,小腹冷痛,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細弱。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方藥:四神丸。
方中補骨脂溫陽補腎,吳茱萸溫中散寒,肉豆蔻、五味子收澀止瀉。可加附子、炮薑,或合金匱腎氣丸溫補脾腎。若年老體弱,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加黃芪、黨參、白術益氣升陽健脾,亦可合桃花湯固澀止瀉。
3、肝鬱泄瀉
症狀:每逢抑鬱惱怒,或情緒緊張之時,即發生腹痛泄瀉,腹中雷鳴,攻竄作痛,腹痛即瀉,瀉後痛減,矢氣頻作,胸脅脹悶,噯氣食少,舌淡,脈弦。
治法:抑肝扶脾,調中止瀉。
方藥:痛瀉要方。
方中白芍養血柔肝,白術健脾補虛,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若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可加柴胡、枳殼、香附;若脾虛明顯,神疲食少者,加黃芪、黨參、扁豆;若久瀉不止,可加酸收之晶,如烏梅、五倍子、石榴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