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教程 教你練習太極拳摩擦步

太極拳練習步法腿法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只有練好下盤, 才能為拳提供穩定的力量, 那麼你知道太極拳中的摩擦步怎麼練習麼?不清楚的話就趕緊來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拳諺有“下打七成上打三”之說, 語雖簡俗, 卻揭示了一個道理:在搏擊實戰當中, 下盤功夫與上盤功夫相比更為重要。 比如與敵交戰時, 我上盤即使失手亦可繼續周旋且仍有取勝之可能, 但如腳下一亂, 則往往敗局已定, 所以大多數搏擊術, 都極重視下盤功夫的練習。

大成拳在自己的功法系列中, 專門設有“步法”訓練。

大成拳步法練習有摩擦步、三角步、十字步、弧形步、陸地行舟步等多種,

其中摩擦步為核心步法, 是步法訓練基礎中的基礎。

摩擦步, 是因練習時有腳掌與地面和空氣摩擦的意念而得名。

摩擦步訓練分為定步與活步兩種。

一、摩擦步訓練方法

1、定步摩擦步

預備式:立正姿勢站好, 膝部略有彎曲, 頭直目正, 全身放鬆, 呼吸純任自然, 心平氣穩, 雙眼微閉或目光平視正前方, 默立約一兩分鐘。

動作:兩臂由身體兩側緩緩上抬, 抬至與身體成30度、60度或90度角均可, 掌心向下, 十指自然撐開, 胸部微含, 背部略向後靠。 然後緩緩將重心移向右腳, 左腳抬離地面約一寸, 腳掌與地面平行。 再緩緩向左前方45度角方向斜送左腳, 送出約一步遠, 腳不落地, 按原路線緩緩回收,

至起始姿勢。 反復連綿不斷練習。 注意練此功時腳掌始終與地面保持平行。 以上是左式, 右式只是改變方向, 要領相同。

意念活動:

兩手掌向下仿佛各按一個大氫氣球, 體會氣球上升對手掌的頂力。 體會兩腳掌與地面產生摩擦的感覺和兩腿兩腳運動與大氣產生摩擦的感覺。

2、活步摩擦步

預備式:同定步摩擦步。

動作:上身與定步摩擦步相同。 然後緩緩將重心移向右腳, 左腳抬離地面約一寸, 腳掌與地面平行。 再緩緩向左前方45度角方向斜送左腳, 送出約一步遠, 腳掌落地, 重心緩緩移至左腳, 然後緩緩將重心移向右腳, 左腳抬離地面約一寸, 腳掌與地面平行。 再緩緩向左前方45度角方向斜送左腳, 送出約一步遠, 腳掌落地,

按原路線緩緩回收, 收至起始姿勢。 如此往復, 連綿不斷練習。

意念活動:同定步摩擦步。

二、摩擦步訓練要點

1、摩擦步等於腿足的試力。 故原則和要領與大成拳中的試力相同, 即特別要注意動作要緩慢, 運力要均勻, 如抽絲背纖之態。

2、要特別注意對於上述意念活動的正確把握, 即意念不可太輕, 亦不可太重, 要在似有似無之間, 方能領悟到妙處。 同時, 對意念活動要細心體會, 每一個動作都要有意念, 萬不可輕意滑過。 切記“有形無意是為空形”, 不加意念的訓練必事倍功半。

3、保持身體平衡是摩擦步訓練的重要要領, 而不斷提高身體的平衡能力也是摩擦步訓練的重要追求。 故在訓練中要時時關注這一點, 保持平衡要從保持身體中正不偏做起。

而保持身體中正不偏首先要做到頭部的正直。 然後做到身體垂直於地面。 且要在訓練過程中始終保持這種狀態。

4、練摩擦步要先練定步摩擦步, 再練活步摩擦步。 且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練定步摩擦步上。

摩擦步在整個大成拳功法訓練中極為重要, 但很多練者對此卻並未十分重視。 摩擦步具有如下功用:鍛煉腿足的攻防能力, 增加腿部的彈性, 為在實戰中運用腿足蹬踢打下基礎;鍛煉控制身體平衡的能力, 以適應實戰中不斷變換的身法與步法的要求;提高步法運轉的速度及落步起步的平穩度。

忽視或減少摩擦步的訓練, 會削弱下盤的攻防能力, 練者不可不察。

楊式太極步法

楊式太極拳有老架、大架、小架(低架)之分,

其步法、步型也各有不同, 共有十八種:坐步、曲步、撤步、碾步、釣步、副步、倒插步、連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坫步、塌步、絞花步(套步)、斜步(弓步)、斂步、追步、沖步。 步法歌訣為:“坐曲步撤碾釣副插, 連仙分翻坫塌絞, 斜斂追沖十八步, 輕靈轉動捕鼠貓。 ”

傳統楊式太極拳在盤拳時腳步走弧形, 忌直來直去走直線步。 弧形步由屈而伸, 緩緩踏出, 足尖由下垂漸漸變動上翹, 腳跟先落地, 然後足掌和腳尖落地, 全面落實(左右橫行須先落腳尖, 然後腳掌、腳跟全面落實)。 當年我的老師金錫武先生曾說過:老架楊式太極拳是承重型, 體重加壓在一足上碾轉(賣碾)。 其內涵是“步”“樁”合一, “勢中有樁, 樁中含勢”, 不許移動重心上步。 金錫武、崔毅士二師教我拳時說:楊式太極拳每式都含碾步,走步要分清陰陽,兩腳要虛實分明。

傳統楊式太極拳在盤拳、推手、散打對練時,最注重腳的運用,凡太極拳虛步都暗含著各種腳法。以當今楊式太極拳新架的弓步為例:新架上步(前進),身體後坐、重心後移、前腳外撇、腳掌踏實、腳前弓、重心前移,後腳再上步踏實,體前移。簡言之,即前後“移動體重”。楊式傳統太極拳老架、大架、小架盤拳上步,不倒體重,因此拳是承重型。據測算,新架前進一步為8.5秒,老架前進一步為5秒。顯然老架比新架上步速度快三分之二,即3.5秒。在技擊運用時,可以發現新架不如老架應急。

當今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弓步,在老架楊式太極拳中,稱為斜步(前進步)。該步功量大,走三至五步,熱感從腳底躥到腰脊之上。斜步(即弓步)邁步,要突出五個字——“屈、碾、弧、伸、抓”。歌訣為“屈腿碾步體側移,弧行屈伸跟著地,落胯圓襠趾抓地,氣沉凝神體前移。”該步要求前後兩腳跟形成一直角,兩腳跟相距長度約為70釐米,寬度(底邊為長度)是自身腳長的1.5倍至2倍(體形高大者,兩腳跟相距要75~80釐米)。走步時,步幅大小要恰到好處。步幅過大,進退擺放不能隨機應變,容易被動失勢;步幅過小,不利於塌腰、落胯、內氣下沉和重心穩定。無論步幅大小,都不能踏成兩足跟(底邊)相距小於自身腳長的一腳之內,成為直線步。不少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走弓步、虛步、僕步等步型時,容易犯兩腳站在一條橫線上的錯誤,產生重心不穩現象。傳統楊式太極拳老架的斜步(即當今弓步),在其套路中的掤、擠、按、摟膝拗步、搬攔捶、栽捶、指襠捶等式邁的都是直角步型。走斜步時要求:前腿膝尖與足尖須成為一條垂直線,且支持全身體重。內含“屈、碾、弧、伸、抓”步型,其中“碾”為碾步,是楊家拳中的重要步法。

據說楊家前三代特別重視碾步,碾步排在傳統楊式拳步法中第四位。在楊式太極拳老架中,幾乎每式都含有碾步,碾步步型看似簡單,其實內涵深厚,具有以下作用。(1)使習練者體態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走碾步時要求頭部百會穴上領,頭容正直,神貫於頂,有虛靈自然之意。這樣能使肢體儘量地放鬆,平心靜氣地用意識消除運動中的僵勁。又因其腰部的沉勁使脊椎鬆開拉長,保持軀體正直,不致前俯後仰,左右歪斜。(2)使習練者旋轉踝、膝,旋轉腰脊,同時使肩胯相隨的螺旋運轉帶動下肢順逆纏繞,形成螺旋運動。因為肩隨腰胯的轉動而轉動,可使兩肩齊平、上下相隨、節節貫穿,腰身邊轉動邊平直前送,完成傳統楊式太極拳斜步,即弓步。(3)使習練者的腳掌左碾右碾,有利於活動腳部關節。在兩腳踝關節以下,分佈著與全身健康有密切聯繫的四十一腧穴,聯繫著頭頸、軀幹、四肢的一些組織器官,這些組織與器官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都受腳部的經脈支配,即“一脈不和,周身不適”。在足底有三十六個病理反映區,這些反映區受到腳部碾轉的刺激,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外還可以預防和矯正扁平足和八字腳。(4)碾步都由大腳趾領勁,有方向、有角度,虛實分明地以腳領膝,以膝領股,既能做到“完整一氣”,也能達到“周身一家”。(5)碾步不僅為傳統楊式太極拳重視,甚至軍隊基本訓練的步法,也以碾步為重。如向後轉身,則有倒插步,先碾左腳跟,再碾右腳跟。目的在於求靈求活。靈活在於步法,步法在於步型,而其變則在碾步,其用則在應敵之變而變。

斜步中的“弧”是指出腿、邁步要走弧形。楊式老架、大架拳形象地說是圓形的運動。手、腳都是呈弧線運動,肢體上的圓形才能產生掤勁,才有彈性。腳走曲線弧形才能產生抽絲勁。胯圓、膝圓、踝圓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傳統楊式太極拳老架無論盤拳、推手、散手都強調螺旋抽絲勁的圓的要領,無圓無弧就不像傳統楊式太極拳。同時,全身各個關節在鬆弛狀態下,做圓形運行,使肌肉、內臟進行相互按摩,可以起到很好的健身功效。

楊澄甫先師在《十要》中所說“起落猶似貓行”,點明了貓行步(即太極步)核心和要領。貓行步含在弓步中,即弓步內蘊涵著貓之行走,貓邁步舉步輕靈,落步輕又穩。傳統楊式太極拳老架要求形神兼備,“形如縛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形與神都應具有貓形的身靈、爪利、氣實、步穩健的體態。既要把握貓行步中輕靈、柔軟、敏捷、無聲無息、“軟著陸”的特點,又要領會“如履薄冰”“邁步如臨淵”時思想高度集中、謹慎小心、輕緩、窺探,隨意收回、邁出的靈氣。

貓行步是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中主要的基本步型,運動量大,久練能使腿部肌肉發達,且下肢有力,還能防治常見的腰椎骨質增生和跟骨

骨質增生及變形性膝關節病。傳統楊式太極拳難練之處,不在上肢的掌、拳、鉤的手,而是在下肢的腿和腳的步法和步型。

總之,傳統楊式太極拳步法的最大特點是“步”“樁”合一。在練習時,只有時時刻刻牢記走碾步、走弧形的基本要求,才能增強下肢力量,為放鬆打好基礎,達到既增強技擊能力,又能增強養生健體的功效。

結語:太極拳對練習者的整體都有較高的要求 ,在練習的過程中堅持不懈很重要,只有持之以恆、勤學苦練才能體會到太極拳的高深層次。

金錫武、崔毅士二師教我拳時說:楊式太極拳每式都含碾步,走步要分清陰陽,兩腳要虛實分明。

傳統楊式太極拳在盤拳、推手、散打對練時,最注重腳的運用,凡太極拳虛步都暗含著各種腳法。以當今楊式太極拳新架的弓步為例:新架上步(前進),身體後坐、重心後移、前腳外撇、腳掌踏實、腳前弓、重心前移,後腳再上步踏實,體前移。簡言之,即前後“移動體重”。楊式傳統太極拳老架、大架、小架盤拳上步,不倒體重,因此拳是承重型。據測算,新架前進一步為8.5秒,老架前進一步為5秒。顯然老架比新架上步速度快三分之二,即3.5秒。在技擊運用時,可以發現新架不如老架應急。

當今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弓步,在老架楊式太極拳中,稱為斜步(前進步)。該步功量大,走三至五步,熱感從腳底躥到腰脊之上。斜步(即弓步)邁步,要突出五個字——“屈、碾、弧、伸、抓”。歌訣為“屈腿碾步體側移,弧行屈伸跟著地,落胯圓襠趾抓地,氣沉凝神體前移。”該步要求前後兩腳跟形成一直角,兩腳跟相距長度約為70釐米,寬度(底邊為長度)是自身腳長的1.5倍至2倍(體形高大者,兩腳跟相距要75~80釐米)。走步時,步幅大小要恰到好處。步幅過大,進退擺放不能隨機應變,容易被動失勢;步幅過小,不利於塌腰、落胯、內氣下沉和重心穩定。無論步幅大小,都不能踏成兩足跟(底邊)相距小於自身腳長的一腳之內,成為直線步。不少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走弓步、虛步、僕步等步型時,容易犯兩腳站在一條橫線上的錯誤,產生重心不穩現象。傳統楊式太極拳老架的斜步(即當今弓步),在其套路中的掤、擠、按、摟膝拗步、搬攔捶、栽捶、指襠捶等式邁的都是直角步型。走斜步時要求:前腿膝尖與足尖須成為一條垂直線,且支持全身體重。內含“屈、碾、弧、伸、抓”步型,其中“碾”為碾步,是楊家拳中的重要步法。

據說楊家前三代特別重視碾步,碾步排在傳統楊式拳步法中第四位。在楊式太極拳老架中,幾乎每式都含有碾步,碾步步型看似簡單,其實內涵深厚,具有以下作用。(1)使習練者體態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走碾步時要求頭部百會穴上領,頭容正直,神貫於頂,有虛靈自然之意。這樣能使肢體儘量地放鬆,平心靜氣地用意識消除運動中的僵勁。又因其腰部的沉勁使脊椎鬆開拉長,保持軀體正直,不致前俯後仰,左右歪斜。(2)使習練者旋轉踝、膝,旋轉腰脊,同時使肩胯相隨的螺旋運轉帶動下肢順逆纏繞,形成螺旋運動。因為肩隨腰胯的轉動而轉動,可使兩肩齊平、上下相隨、節節貫穿,腰身邊轉動邊平直前送,完成傳統楊式太極拳斜步,即弓步。(3)使習練者的腳掌左碾右碾,有利於活動腳部關節。在兩腳踝關節以下,分佈著與全身健康有密切聯繫的四十一腧穴,聯繫著頭頸、軀幹、四肢的一些組織器官,這些組織與器官的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都受腳部的經脈支配,即“一脈不和,周身不適”。在足底有三十六個病理反映區,這些反映區受到腳部碾轉的刺激,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外還可以預防和矯正扁平足和八字腳。(4)碾步都由大腳趾領勁,有方向、有角度,虛實分明地以腳領膝,以膝領股,既能做到“完整一氣”,也能達到“周身一家”。(5)碾步不僅為傳統楊式太極拳重視,甚至軍隊基本訓練的步法,也以碾步為重。如向後轉身,則有倒插步,先碾左腳跟,再碾右腳跟。目的在於求靈求活。靈活在於步法,步法在於步型,而其變則在碾步,其用則在應敵之變而變。

斜步中的“弧”是指出腿、邁步要走弧形。楊式老架、大架拳形象地說是圓形的運動。手、腳都是呈弧線運動,肢體上的圓形才能產生掤勁,才有彈性。腳走曲線弧形才能產生抽絲勁。胯圓、膝圓、踝圓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傳統楊式太極拳老架無論盤拳、推手、散手都強調螺旋抽絲勁的圓的要領,無圓無弧就不像傳統楊式太極拳。同時,全身各個關節在鬆弛狀態下,做圓形運行,使肌肉、內臟進行相互按摩,可以起到很好的健身功效。

楊澄甫先師在《十要》中所說“起落猶似貓行”,點明了貓行步(即太極步)核心和要領。貓行步含在弓步中,即弓步內蘊涵著貓之行走,貓邁步舉步輕靈,落步輕又穩。傳統楊式太極拳老架要求形神兼備,“形如縛兔之鶻,神似捕鼠之貓”,形與神都應具有貓形的身靈、爪利、氣實、步穩健的體態。既要把握貓行步中輕靈、柔軟、敏捷、無聲無息、“軟著陸”的特點,又要領會“如履薄冰”“邁步如臨淵”時思想高度集中、謹慎小心、輕緩、窺探,隨意收回、邁出的靈氣。

貓行步是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中主要的基本步型,運動量大,久練能使腿部肌肉發達,且下肢有力,還能防治常見的腰椎骨質增生和跟骨

骨質增生及變形性膝關節病。傳統楊式太極拳難練之處,不在上肢的掌、拳、鉤的手,而是在下肢的腿和腳的步法和步型。

總之,傳統楊式太極拳步法的最大特點是“步”“樁”合一。在練習時,只有時時刻刻牢記走碾步、走弧形的基本要求,才能增強下肢力量,為放鬆打好基礎,達到既增強技擊能力,又能增強養生健體的功效。

結語:太極拳對練習者的整體都有較高的要求 ,在練習的過程中堅持不懈很重要,只有持之以恆、勤學苦練才能體會到太極拳的高深層次。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