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太極拳視頻 教你孫式太極拳基本步法練習

每個太極拳流派的練習方法和動作特點都是不一樣的, 那麼孫式太極拳的基本步法應該怎樣進行練習呢?下面, 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孫式太極拳的基本步法的練習方法, 一起學習一下吧!

孫式太極拳基本步法

支撐腳(重心腳)的重心應該放在腳的什麼位置?是在前腳掌還是在後腳跟?正確的位置是在腳心, 也就是“足踏湧泉穴”。 這在站樁的時候就要時刻注意, 不可把重心完全放在後面支撐腳的後跟上, 重心在後跟最大的害處是導致腳趾抓不住地, 減弱了向前的蹬力, 容易被人向後掀起重心。

同樣, 當前腳是重心腳時, 重心也不可前移至前腳掌, 這樣容易被人向前拉動, 也要踏在湧泉穴上。

所以無論是前腳還是後腳, 只要是重心腳, 切記重心都要落在湧泉穴上。 具體方法是, 先坐滿在腳跟上, 然後腳趾適當抓地, 把重心抓到湧泉穴上。 換句話說, 實際支撐力當然主要在後腳跟上, 而意念則要在湧泉穴上。

向前邁步時

腳要盡可能擦著地面出, 但不可繃著腳面向前, 而是要腳跟向下蹬住勁, 腳尖略向上鉤著些, 此時後腳的重心不可移動, 仍在湧泉穴上, 待前腳跟一落地, 後腳開始發力, 重心前移, 從湧泉穴移到腳掌, 此時後腿不可有往下坐的感覺, 而是向下跪(猶如清朝單腿下跪打千), 這樣向前蹬的力量整。

隨著後腳蹬, 身體重心逐漸前移, 前腳掌逐次落下, 如圓軸滾動落下, 而後腳同時從腳跟逐次抬起, 兩者是同步的, 待前腳掌完全落下, 身體的重心也到了前腳的湧泉穴時, 後腳也恰好蹬完, 此時須前腳用力向後拔勁, 腰和兩胯都要盡力抽住勁, 把身體繼續拉到前面的腳上, 而後腳則鉤著腳尖擦著地向前腳靠攏, 或繼續向前邁, 或跟在前腳之後停住, 視動作而定。 總之, 不論動作的快慢, 不論步子的大小, 都要把重心控制在自己的腳下, 使之在自己的兩腳問滾動, 不使自己失重。 此式的難點在於蹬和跟的時機, 蹬的過了, 跟的晚了, 變成弓箭步;後腿過於直, 則跟步變成拖步;而跟的早了, 蹬勁沒有完全發出, 變成了跳。 實踐上看,
前者較為普遍, 克服的方法是後腳的蹬勁和前腳的拔勁要銜接得恰到好處, 天衣無縫。 此種步法可稱之為“前滾後拔”, 與孫式八卦的“蹚泥步”完全一致。

後退步亦然

向後邁出後退腳時, 前腳穩住重心不可動, 後腳腳尖先落地, 然後前腳重心從湧泉穴後移至腳跟, 並開始發力後蹬, 後腳逐次由腳尖到腳掌到腳跟下落, 而同時前腳則逐次抬起, 待身體重心到達後腳湧泉穴時, 不可再向後移動(即不可移動到後腳跟上), 這時要靠肩胯的抽縮力把前腳擦著地撤回, 腳尖仍不可繃著, 也不可用力鉤著, 總要自然為好。 重心仍如前進步一樣在兩腳間滾動。 此式之難點在於後撤重心時往往過度, 落到了腳跟上, 使得身體猶如坐在凳子上,

前腳全虛, 便是所謂“過猶不及”之病。 實際應用中, 後腳一落實, 重心便死死地釘在湧泉穴上, 即使對方有再大的力量過來, 我的防線也不能再撤, 而是要靠身體其它的動作去化解。 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 需要動作連貫運用, 並且正確。

此種前進後退的步法, 和形意拳、八卦掌是相同的。 在打形意拳時, 無論多大的步子, 總要等前腳落地後, 後腳才能離地前跟(除要求躥蹦跳躍者外), 而不可兩腳同時離地使重心懸空失重。 形意拳的許多步子都要求前腿用力向後拔勁, 典型的如劈拳:起鑽之式, 前手鑽出時, 前腳墊步, 為“起如挑擔”, 此時後腳前蹬, 而前腳後蹬, 方有上起之意;落翻之式, 後腳繼續蹬勁, 等重心一旦到了前腳湧泉穴上,

前腳開始向後抽拔, 後腳向前腳跟步。 這與太極拳的要領是完全一致的。 八卦掌更是如此, 每走一步, 都有後腳蹬與前腳抽的同時用力, 這一點是和平常走路不同的。 八卦要“行若蹬泥”, 就是走起來腿上要有阻力, 如在水中行走, 或如推拖有輪之重物, 腳下若不抓地用力, 就走不動, 雖用力, 卻又從容而平穩, 如船行水上。 把太極拳前進的步子連續做下去, 即與八卦掌相同。

橫向移動時(如雲手), 兩腳的動作與前後相同, 也是在地上滾動而行, 只是把前後滾變為左右滾。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