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 血壓有晝夜波動規律, 其實血壓還有季節性變化規律。 夏天一般是血壓較低的季節, 而秋冬季血壓則普遍較高。 中秋過後, 天氣逐漸變得涼快起來, 加上秋季又是豐收的季節, 往往使人胃口大開, 稍不注意就會進食過量, 造成血壓波動。 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 如今, 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危害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血管老化、硬化是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 要預防這些心腦血管疾病就要保持血管年輕, 以維持人體血液運輸線暢通無阻。 許多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觀察的結果表明, 在導致和影響血壓升高的眾多因素中,
多食魚 魚肉富含甲硫氨酸、賴氨酸、脯氨酸及牛黃氨酸, 有改善血管彈性、順應性及促進鈉鹽排泄的作用。 富含ω-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魚油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脂質沉積及改善纖溶的功能。
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 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可補腎填精, 有助調節血管張力、抑制血小板聚集, 減少血管損傷。 可多吃海參、泥鰍、鱔魚及芝麻、山藥、銀杏、豆腐皮、葵花子等。
多吃富含葉酸的食物 膳食中缺乏葉酸及維生素B6、B12, 會使血中半胱氨酸水準升高, 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 促進粥樣硬化斑塊形成。
多攝入天然抗凝與降脂食物 攝食此類食物有助減少心肌梗死與缺血性中風。 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黑木耳及含吡嗪類物質如大蒜、洋蔥、青蔥、茼蒿、香菇、龍鬚菜及草莓、鳳梨也有一定的抗凝作用。 番茄、葡萄、橘子中含少量類似阿司匹林的水楊酸抗凝物質。 降脂食物有螺旋藻、香芹、胡蘿蔔、山楂、紫菜、海帶、核桃及橄欖油、芝麻油等。 長期吃醃製品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吃鹹菜可以調節胃口、增強食欲、補充膳食纖維, 但其中的健康隱患也不少。
比起鹹菜來, 腐乳的營養價值則高了許多。 腐乳的原料——豆腐乾, 是營養價值很高的豆製品, 蛋白質含量達15%-20%, 與肉類相當, 同時含有豐富的鈣質。 腐乳在製作過程中經過了發酵, 從而生成大量的低聚肽類, 具有抗衰老、防癌症、降血脂、調節胰島素等多種生理保健功能, 對身體健康十分有利。 發酵也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更高, 維生素含量更豐富。 在發酵過程中, 因為微生物分解了豆類中的植酸, 使得大豆中原本吸收率很低的鐵、鋅等礦物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雖然從營養的角度講, 腐乳的價值要高於鹹菜, 但兩者同屬於高鹽食品, 不宜多吃和長期食用, 否則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 在日常生活中, 最好控制每天最多吃20克鹹菜或一塊腐乳。 如果有條件的話, 最好選擇那些低鹽的食品。 食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血壓, 但不應該過於迷信它們, 因為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 如果單純使用改善膳食營養的方法來治療是不行的, 治療中要以藥物為主, 食療為輔, 藥物和食物結合起來, 才能起到明顯的療效。
另外, 選擇降壓食物時, 沒必要吃得過多。 有些人以為, 吃得越多, 降壓的效果就越好。 其實未必。 因為某種食物攝入過多, 必然會影響到其他食物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