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勞損中醫可認為因感受寒濕、濕熱、氣滯血瘀、腎虧體虛或跌僕外傷所致。 其病理變化常表現出以腎虛為本, 感受外邪, 跌僕閃挫為標的特點。 臨證首先宜分辨表裡虛實寒熱。 大抵感受外邪所致者, 其證多屬表、屬實, 發病驟急, 治宜祛邪通絡, 根據寒濕、濕熱不同, 分別施治。 由腎精虧損所致者, 其證多屬裡、屬虛, 常見慢性反復發作, 治宜補腎益氣為主。
1.寒濕型
證見:腰部冷痛重著, 轉則不利, 靜臥不減, 陰雨天加重。 舌苔白膩, 脈沉。
治法:散寒祛溫, 溫通經絡。
方藥:
(1)主方甘姜苓術湯(張仲景《金匱要略》):處方:乾薑12克,
(2)二術苡仁湯(劉國普驗方):處方:白術30克, 薏苡仁20克, 蒼術15克。 水煎服。
(3)強腰散(張鑒銘驗方):處方:川烏30克, 肉桂30克, 乾薑30克, 白芷20克, 膽南星20克, 赤芍20克, 樟腦30克。 將上藥共研為極細粉末, 每次30~50克, 開水沖調如糊狀, 攤於紗布, 趁熱時敷貼於痛處, 隔日1換。
(4)獨活寄生湯(孫思邈《千金方》):處方:獨活6克, 防風6克, 川芎6克, 牛膝6克, 桑寄生18克, 秦艽12克, 杜仲12克, 當歸12克, 茯苓12克, 黨參12克, 熟地黃15克, 白芍10克, 細辛3克, 甘草3克, 肉桂2克(煽沖)。 水煎服, 每日1劑, 連服7劑。
2.濕熱型
證見:腰痛處伴有熱感, 熱天或雨天疼痛加重, 活動後可減輕, 尿赤。 舌苔黃膩, 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 舒筋通絡。
方藥:
(1)主方四妙散(張秉成《成方便讀》):加減,
(2)補腎活血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當歸、赤芍、木瓜、澤瀉各10克, 生地黃15克, 桃仁、紅花、川芎、桂枝、蜂房各6克, 丹參9克, 茯苓12克。 水煎服。
3.腎虛型
證見:腰痛而酸軟, 喜按喜揉, 足膝無力, 遇勞更甚, 臥則減輕, 面色蒼白, 心煩口幹, 喜暖怕冷, 手足不溫、常反復發作。 脈沉細或細數。
治法:補腎填精益氣。
方藥:
(1)主方左歸丸(張介賓《景嶽全書》)加減:處方:熟地黃20克, 山藥、枸杞子各15克, 山茱萸、菟絲子、茯苓、牡丹皮各12克, 桑寄生、龜板(先煎)各30克, 牛膝15克, 牡丹皮、澤瀉各lo克。 水煎服。 若腎陽虛者, 去牡丹皮、澤瀉、龜板, 加熟附子12克, 杜仲15克, 肉桂5克, 淫羊藿12克。
(2)溫腎止痛丹(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附子12克, 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黃芪、熟地黃、當歸、赤芍、白芍、懷牛膝各15克, 川芎9克, 雞血藤30克。 水煎服。
(3)溫腎通絡湯(賴天松等《臨床奇效新方》);處方:熟附子18克桂枝9克, 淫羊藿18克, 巴戟天15克, 白芍15克, 赤芍15克, 丹參15克, 牛膝15克, 當歸10克, 川芎10克, 忍冬藤15克。 水煎2次分2次服, 每日1劑。
4.淤血型
證見:痛有定處, 如錐如刺, 俯仰不利, 伴有血尿, 日輕夜重。
治法:行氣活血、舒筋祛瘀, 通絡止痛。 佐以補肝益腎。
方藥:
(1)主方補腎壯筋湯(錢秀昌《傷科補要》):處方:熟地黃12克, 當歸12克, 牛膝10克, 山茱萸12克, 茯苓12克, 續斷12克, 杜仲10克, 白芍10克, 青皮5克, 五加皮10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腎陰虛者, 加女貞子10克、龜板15克(先煎)。 腎陽虛者, 加巴戟天12克、補骨脂10克、仙茅10克、淫羊藿10克。
(2)腰痛驗方(鮑相璈《驗方新編》):處方:鹽水炒杜仲9克, 木瓜2.5克, 破故紙9克, 萆薢3克, 續斷4.5克, 當歸3克, 金毛狗脊4.5克, 炙甘草3克, 核桃肉30克, 食鹽l匙, 甜酒l杯。 將核桃肉、鹽、酒以一半同藥入罐煎, 另一半于服藥時同藥咽下。
腰肌勞損的西醫治療
1.藥物治療
主要為消炎止痛藥、注射皮質類固醇及口服非甾體抗炎藥, 局部外用肌松藥及鎮痛藥。
2.封閉療法
有固定壓痛點者, 可用0.5%~1%普魯卡因加醋酸強地松龍或醋酸氫化可的松作痛點封閉, 效果良好。
3.物理治療
在醫生指導下, 選用適當的物理治療也可以增強治療效果。 目前存在較多的理療方式, 包括電磁、超聲波、紅外線、鐳射等,
4.手術治療
對各種非手術治療無效的病例, 可施行手術治療。
腰肌勞損的自我按摩治療
1.預備式坐在獨凳上, 雙目平視前方後微微閉合, 雙腳平放在地板上與肩同寬或比肩略寬, 呼吸調勻, 全身放鬆。
2.搓擦腰骶部雙手掌分別放在腰部兩側, 適當用力從腰部往骶部作搓擦動作30~50次, 以腰部有微熱感為佳。
3.拳揉腰骶兩側雙手握拳, 將拳頭的掌指關節分別放在腰椎兩側, 適當用力從腰部往骶部揉按30~50次。
4.按摩腰部兩側雙手叉腰, 將拇指分別放在腰椎兩側, 其餘四指附著於腰部外側, 然後適當用力從腰部向腹部橫行按摩30~50次。
5.拳拍腰骶部雙手握拳, 用拳頭拍擊腰骶部兩側30~50次。
6.團摩臍四周將一手的掌心放在肚臍上兩寸處,另一手掌面重疊在掌背上,然後適當用力沿臍四周作環形按摩30~50圈。
7.揉掐腿肚將左(右)腳放在右(左)大腿上,雙手拇指放在腿肚,其餘四指附著於對側,並從上至下揉掐腿肚30~50遍,雙腿交替進行。
8.對按昆侖太溪穴同上一坐姿,用左(右)手的拇指指尖放在右(左)腳內踝關節後側的凹陷處,中指指尖放於外踝關節後側凹陷處,然後拇、中指作用力對合動作,對按30~50次,雙腳交替進行。
9.搓擦足心同上一坐姿,用左(右)手的掌心放在右(左)腳的足心,作前後搓擦動作30~50次,雙腳交替進行,以足心發熱為佳。
6.團摩臍四周將一手的掌心放在肚臍上兩寸處,另一手掌面重疊在掌背上,然後適當用力沿臍四周作環形按摩30~50圈。
7.揉掐腿肚將左(右)腳放在右(左)大腿上,雙手拇指放在腿肚,其餘四指附著於對側,並從上至下揉掐腿肚30~50遍,雙腿交替進行。
8.對按昆侖太溪穴同上一坐姿,用左(右)手的拇指指尖放在右(左)腳內踝關節後側的凹陷處,中指指尖放於外踝關節後側凹陷處,然後拇、中指作用力對合動作,對按30~50次,雙腳交替進行。
9.搓擦足心同上一坐姿,用左(右)手的掌心放在右(左)腳的足心,作前後搓擦動作30~50次,雙腳交替進行,以足心發熱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