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痙攣是嬰幼兒高發的一種胃腸疾病, 腸痙攣的發病會給嬰幼兒的身心發育帶來很大的影響, 如果不及時治療的話, 更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因此日常防治腸痙攣是非常重要的了, 而要預防腸痙攣就要從引起腸痙攣的病因找起, 從這些病因做好預防工作。
那麼生活中引起腸痙攣的因素都有哪些呢?日常要如何避免這些因素給孩子的腸胃造成的健康問題呢?如果孩子真的不幸得了腸痙攣的話, 要如何治療呢?
一、胃腸道因素。
1、腸道氣體產生過多。
腸道氣體有四大來源:吞下的氣體;中和胃酸產生;從血中彌散而來以及細菌發酵產生。
2、腸道動力增高。
3、胃腸道激素。
4、飲食因素。 一些研究顯示, 母乳餵養兒發生腸痙攣與母親飲用奶有關, 食物過敏可能是腸痙攣發生的個原因。
5、其他因素。 可根據腸痙攣的評分結果決定治療。 評分參照哭吵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哭吵的伴隨症狀、父母對孩子哭吵的看法、如果哭吵與腸痙攣有關。 但哭吵不劇用第一、第二級治療方案;如果是嚴重腸痙攣者, 採用第三級治療。
1、第一級治療 給孩子以撫慰, 搖動孩子, 減低環境噪音, 用熱水袋捂嬰兒腹部;對家長給予支持和關心;可服用中藥或二甲基矽油。 一些中藥具有解痙作用, 服用中藥(洋甘菊、馬鞭草、甘草、茴香、香峰草及薄荷組成的粉末)7天后,
2、第二級治療 即藥物治療。 可用解痙藥(如西托溴銨)能阻斷平滑肌的毒蕈堿型受體, 還可直接作用於平滑肌, 解除平滑肌痙攣。 無效者可用鹽酸雙環胺, 它作為種抗膽鹼能藥物,
3、第三級治療 改變飲食和/或藥物治療。 母乳餵養的母親不食用牛奶、乳製品、魚和蛋;人工餵養兒給予豆奶或水解酪蛋白的奶方, 能明顯改善嬰兒腸痙攣。 對於CMPI引起的腸痙攣者, 去除牛奶蛋白, 改用豆奶或水解蛋白後, 71%-88%的患兒症狀有改善。 由於藥物治療(如鹽酸雙環胺)有定的副作用, 而且有時療效不理想, 飲食改變可能比用藥更適宜。
要預防腸痙攣, 家長在節假日期間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好孩子的飲食起居,
1、喂母乳的媽媽少吃一些引起脹氣的食物, 例如:牛奶、蘋果、甜瓜。
2、平常要多給寶寶順時針按摩肚子, 在寶寶哭鬧的時候也可輕輕的幫他按摩。
3、哭鬧的時候可以用熱水袋熱敷, 不過要注意溫度不要太高, 也可以雙手摩擦後按在寶寶肚子上熱敷。
4、儘量不要讓寶寶哭, 因為哭的時候會吸入空氣引起脹氣。
5、沒有特別需要不要給寶寶吃安撫奶嘴。
6、吃完奶一定要多拍拍後背讓寶寶吐出吃進去的空氣。
7、定時餵奶, 2個月的寶寶大概3小時吃一次奶, 3個月以上的寶寶4小時一次, 中間寶寶鬧吃就喂水, 有規律的進食對腸道功能的恢復有好處。
以上這些就是腸痙攣的一些常識問題了, 最後提醒一下日常如果寶寶哭鬧過於嚴重的話, 一定要想辦法檢查一下孩子是否有腸痙攣的問題, 同時日常也要養成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