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後低血壓是指進食後引起的低血壓, 通常發生於老年人, 有時會導致心腦血管事件及死亡的發生, 應加以注意。 高齡者尤以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者容易發生。 發病機制尚不明確, 一般為早餐後發生。
如何診斷餐後低血壓
可測餐前餐後2小時血壓, 每15~30分鐘測一次, 以最低血壓值作為餐後血壓。 符合以下兩項標準之一即可診斷:1、餐後2小時收縮壓較餐前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2、餐後出現心腦缺血症狀, 如頭暈、心悸、胸悶等, 也應考慮此病可能。
有高血壓病、糖尿病或帕金森病,
8招防治餐後低血壓
1、發生低血壓時可立即平臥, 給予糖鹽水250~300毫升。
2、早餐後可平臥半小時。
3、早餐後坐位時, 可用足踏拍子, 或是上下前後踢腿以使肌肉活動, 促進血液迴圈, 使血管收縮, 增加回心血量及腦供血。
4、餐後適當散步可增加心率和心輸出量, 但應避免劇烈運動。
5、需服降壓藥或擴血管藥者, 可於兩餐間服用。
6、服硝酸酯類、利尿劑或抗帕金森藥物者應加強注意。
7、儘量不要站立時間過久, 防止直立性低血壓。
8、可經常做四肢向心按摩以增加回心血量, 有利於心腦供血。
(摘錄自合作雜誌《家庭用藥》2013年5月刊)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 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