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長期脾胃虛弱小心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或隱痛、噯氣、反酸、噁心、嘔吐等, 並呈持續或反復發作。 慢性胃炎也分為很多種類型, 類型不同它的治療方法也是不同的。

慢性胃炎

根據患者的症狀、舌象、脈象, 可分為脾虛肝胃不和、脾胃氣虛挾氣滯、脾胃濕熱、脾胃氣陰兩虛和氣滯血瘀五型。 以脾虛肝胃不和、脾胃氣虛夾氣滯和脾胃濕熱三型最多, 且脾虛貫穿於各型之中。 脾胃濕熱、脾胃氣虛夾氣滯和脾虛肝胃不和型, 病變以脾胃運化功能受損, 中焦濕熱內蘊、氣機阻滯為病機核心。 而氣滯血瘀和氣陰兩虛型療效較差,

與病程長、病位深有關。

脾虛肝胃不和型:胃脘脹痛或痛竄兩脅, 噯氣頻繁, 嘈雜泛酸, 與情緒有關;舌質淡紅, 苔薄白;脈弦。 治擬疏肝理氣, 和胃降逆。 柴胡疏肝散合香砂六君子東加減。 處方:柴胡12g, 白豆蔻6g(後下), 炒白芍15g, 炒白術12g, 神曲15g甘草6g。 伴膽結石者加用大葉金錢草30g, 雞內金15g, 海金沙15g, 廣郁金15g, 赤芍18g;胃酸多者加用鍛瓦楞子20g, 淅貝母12g, 海螵蛸20g或用旋覆代赭湯。

脾胃氣虛挾氣滯型:胃脘隱痛或脹痛, 食後脘悶, 納呆少食噯氣, 便糖腹瀉, 四肢乏力, 舌質淡紅或舌胖邊有齒印, 苔薄白或白;脈細軟無力。 治擬益氣運脾。 處方:生黃芪12g, 炒黨參12g, 炒白術12g, 茯苓15g, 半夏10g, 陳皮10g, 枳殼12g, 川厚樸12g, 砂仁8g。 消化不良者加神曲20g, 可加少許黃苓(6g)防止上述藥物溫燥太過(反治法)。

脾胃濕熱型:胃脘灼熱脹痛, 口苦口臭, 渴不欲飲, 舌質紅, 苔黃厚或厚膩;脈滑或濡數;治擬清化濕熱, 運脾和胃。 藥用連樸飲或三仁東加減:黃連4g, 厚樸9g, 半夏10g, 陳皮10g, 茯芩12g, 桅子10g, 枳殼10g, 生薏苡仁20g, 飛滑石12g, 神曲24g, 甘草5g。 熱重於濕加用蒲公英15g, 黃芩12g;濕重於熱加用藿香6g, 白豆蔻6g, 桂枝3g;伴腸化者加用白花蛇舌草12g, 藤梨根12g;紅斑滲出糜爛者加用地榆12g, 白及12g。

脾胃氣陰兩虛型:胃脘灼熱痛疼, 口乾舌燥, 大便乾燥, 神疲乏力, 舌淡紅或有裂紋;脈細軟無力;治擬益氣健脾, 養陰泄熱。 處方:太子參15g, 炒白術9g, 茯苓10g, 竹瀝半夏9g川厚樸花12g, 佛手花12g, 炒白芍12g, 南沙參15g, 石斛12g, 麥冬12g, 玉竹12g, 知母4g。

氣滯血瘀型:患者胃脘痛疼明顯, 噯氣頻作, 舌紅, 苔薄白;脈弦。 治擬清熱解毒理氣活血。

處方:敗醬草12g, 蒲公英12g, 黃芩12g, 柴胡12g, 枳殼10g, 炒白芍12g, 佛手12g, 炒白術10g, 茯苓10g, 陳皮9g, 莪術10g。 痛疼者根據輕重程度分別用延胡索15g, 失笑散, 三七粉。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