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ETEC定居於小腸表面, 不損壞也不侵入腸黏膜上皮細胞, 通過產生腸毒素引起分泌性腹瀉。 常見的血清型有10餘種, 如O6、O8、O15、O25、O27、O42、O63、O87、O148、O159等。
腸毒素分不耐熱腸毒素(LT)和耐熱腸毒素(ST)2種。 1株大腸埃希桿菌可同時產生LT和ST, 也可只產生1種。 LT是一種蛋白質, 由1個A亞單位和5個B亞單位組成, 分子量為85000, 60℃10分鐘即可滅活。 其抗原性和毒性與霍亂毒素相似, 引起腹瀉的機制也與霍亂毒素相同, 刺激細胞環磷酸腺苷(cAMP)增多, 引起小腸持續過度分泌而腹瀉。
2臨床表現
1.潛伏期
一般為0.5~7天。
2.症狀表現
為分泌性腹瀉, 為水樣便。 伴有腹部痙攣、噁心、嘔吐、寒戰、頭痛、肌痛,
3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流行病學特徵可提出擬診。
4鑒別診斷
主要應與霍亂進行鑒別, 其次需要鑒別的有病毒性腸炎, 沙門菌腸炎等。
5併發症
併發脫水、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等。
6治療
本病有自限性傾向, 輕者可不用抗生素治療, 重者抗菌治療後可縮短排菌時間。 本病治療重點是糾正脫水, 酸中毒和低血鉀, 輕症可口服補液鹽類製劑和八面蒙脫石(思密達), 重者需要靜脈補液。
7預後
ETEC腸炎預後良好, 重者有如霍亂樣, 中重度脫水, 酸中毒,
8預防
1.預防醫院內交叉感染。
2.注意飲水及飲食衛生, 防止水源污染。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 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相關知識, 我們知道了腸毒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臨床表現為腹部痙攣、噁心、嘔吐、寒戰、頭痛、肌痛, 很少發熱。 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 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