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產後腹痛

1名詞解釋

產婦在產褥期內, 發生與分娩或產褥有關的小腹疼痛, 稱為產後腹痛。 其中因瘀血引起者, 稱“兒枕痛”。 本病以新產後多見。

2歷史沿革

1、產後腹痛始載於漢代《金匱要略·產後病脈證治》, 篇中共三條證治, 指出了產後腹痛證分血虛裡寒、氣血鬱滯、瘀血內結虛實不同的治療方法, 其所創當歸生薑羊肉湯、枳實芍藥散、下瘀血湯一直為後世醫家所沿用。

2、隋代《諸病源候論·婦人產後腹中痛候》認為產後腹痛之因多責於“髒虛”, 瘀血未盡遇風冷凝結所致, 並有變成“血瘕”之虞。

3、宋代《婦人大全良方》論“產後腹痛,

或因外感五邪, 內傷六淫, 或瘀血壅滯所致, 當審其因而治之”, 並首次提出“兒枕腹痛”之名。 由此可見, 至宋代, 已十分重視血瘀寒凝是產後腹痛的主要病因病機。

4、明代《醫學入門》指出:產後腹痛, 除瘀血外, 更有氣虛、血虛之不同。 《景嶽全書·婦人規》論產後腹痛“最當辨查虛實”, “血有留瘀而痛者, 實痛也;無血而痛者, 虛痛也”。 並告誠不可妄用推逐等劑。 這些辨證及治則, 確立了診治產後腹痛的規範。

5、清代《傅青主女科》論產後腹痛責之由血虛、血瘀所致, 創定痛湯、腸甯湯、加減生化湯治之。

6、歷代醫家對產後腹痛的病因病機探討和辨證治療所積累的豐富理論和經驗, 至今仍指導著臨床實踐。

3病因

本病主要病機是氣血運行不暢, 不榮則痛或不通則痛。

產後腹痛的發生與新產後子宮縮複及產婦身體狀態密切相關。 妊娠期, 子宮藏而不瀉, 蓄藏精血, 濡養胎兒, 隨著胎體逐漸増大, 子宮漸蓄至極。 分娩後, 胎兒、胎衣次第俱下, 子宮由藏而瀉, 並由膨滿頓呈空虛狀態, 加之子宮縮複排出餘血濁液, 子宮在此一臧一瀉過程中, 氣血變化急劇, 若產婦體健, 多可適應。 若產婦素體氣血虛弱, 或產時失血過多, 或產後調攝失當, 而致血虛, 沖任、胞脈失於濡養, 不榮則痛;或子宮餘血濁液, 因寒致瘀, 或氣滯血瘀, 或胞衣、胎盤殘留, 沖、任、胞脈阻滯, 不通則痛。 常見的病因為氣血兩虛、瘀滯子宮。

4病機

1、氣血兩虛 素體虛弱, 氣血不足, 複因產時、產後失血過多, 因產後虛, 沖任血虛, 胞脈失養;或血少氣弱,

運行無力, 血行遲滯, 不榮則痛。

2、瘀滯子宮 產後元氣虧損, 血室正開, 起居不慎, 感受寒邪, 血為寒凝;或胎盤、胎膜滯留子宮;或情志不暢, 肝氣鬱結, 疏泄失常, 氣滯則血瘀;瘀血內停, 阻滯沖任、子宮, 不通則痛。

5診斷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

素體虛弱, 產時產後失血過多, 或情志不遂, 或當風感寒史。

2、臨床表現

新產後至產褥期內出現小腹部陣發性劇烈疼痛, 或小腹隱隱作痛, 多日不解, 不伴寒熱, 常伴有惡露量少, 色紫黯有塊, 排出不暢;或惡露量少, 色淡紅。

鑒別診斷

1、產後傷食腹痛

多有傷食史, 痛在脘腹, 常伴有胃脘滿悶, 暖腐吞酸, 嘔吐腹瀉, 大便穢臭。 舌苔垢膩等, 而惡露無異常改變。

2、產褥感染腹痛

小腹疼痛劇烈, 持續不減且拒按,

伴有發熱惡寒或高熱寒戰, 惡露時多時少, 色紫黯敗如醬, 氣臭穢。 舌質紅, 苔黃膩, 脈弦數或洪數。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分泌物培養、婦科檢查、B型超聲檢測所獲相應陽性資料, 可資鑒別(參產後發熱)。

3、產後痢疾

可有產後腹痛窘迫症狀, 裡急後重, 大便呈赤白膿血樣, 大便常規檢查可見多量紅細胞、白細胞。

6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產後腹痛辨證以腹痛的性質, 惡露的量、色、質、氣味的變化為主, 結合兼症、舌脈辨 其虛實。 若小腹隱痛, 喜揉按, 按之痛減, 惡露量少, 色淡質稀, 伴頭暈眼花, 心悸證仲, 舌淡, 脈虛細者, 多屬血虛;若小腹脹痛, 拒按, 或冷痛喜溫, 得熱痛減, 惡露量少或不下, 色紫黯有塊, 四肢不溫, 舌質黯, 脈沉緊或弦澀者, 多屬血瘀。

治療原則

本病治療以補虛化瘀, 調暢氣血為主。 虛者補而調之, 實者通而調之, 促使氣充血暢, 胞脈流通則腹痛自除。 臨證時, 根據產後多虛多瘀的特點, 用藥勿過於滋膩, 亦勿過於攻逐, 使胞脈血足氣充濡養子宮, 氣血暢行, 惡露排出, 子宮縮複正常, 則腹痛自解。 若經檢查, 確有胎盤、胎膜殘留者, 可以手術清除宮內容物。

辯證論治

1、氣血兩虛證

主要證候:產後小腹隱隱作痛數日不止, 喜按喜揉, 惡露量少, 色淡紅, 質稀無塊;面色蒼白, 頭暈眼花, 心悸怔仲, 大便幹結;舌質淡, 苔薄白, 脈細弱。

治法:補血益氣, 緩急止痛。

代表方:腸甯湯或當歸生薑羊肉湯。

方藥:腸甯湯:當歸、熟地黃、阿膠、人參、山藥、續斷、麥冬、肉桂、甘草。

2、瘀滯子宮證

主要證候:產後小腹疼痛, 拒按,得熱痛緩;惡露量少,澀滯不暢,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面色青白,四肢不溫,或伴胸脅脹痛;舌質紫黯,脈沉緊或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代表方:生化湯。

方藥:當歸、川芎、桃仁、黑薑、炙甘草。

7轉歸預後

產後腹痛為產後常見病,經積極治療後大多能痊癒。若失治誤治,瘀血日久而成瘀熱;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歸經致產後惡露淋瀝不盡,應引起重視。

8預防調護

1、產後腹痛多見於經產婦,故應做好計劃生育工作。

2、 產婦在產後應消除恐懼與精神緊張,注意保暖,切忌飲冷受寒。

3、密切觀察子宮縮複情況,注意子宮底高度及惡露變化。如疑有胎盤、胎衣殘留,應及時檢查處理。

9歷史文獻

1. 《婦人良方·產後耳枕心腹刺痛方論》:夫兒枕者,有母胎中宿有血塊……若產婦臟腑風冷,使血凝滯在於小腹不能流通,則令結聚疼痛,名曰兒枕也。

2. 《景嶽全書·婦人規·產後腹痛》:產後腹痛,最宜辨察虛實。血有留瘀而痛者,實痛也;無血而痛者,虛痛也。大都痛而且脹,或上沖胸脅,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皆實痛也。宜行之、散之。若無脹滿,或喜按揉按,或喜熱熨,或得食稍緩者,皆屬虛痛,不可妄用推逐等劑。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產後腹痛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了產後腹痛的臨床表現為小腹隱隱作痛,多日不解,不伴寒熱,常伴有惡露量少。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拒按,得熱痛緩;惡露量少,澀滯不暢,色紫黯有塊,塊下痛減;面色青白,四肢不溫,或伴胸脅脹痛;舌質紫黯,脈沉緊或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代表方:生化湯。

方藥:當歸、川芎、桃仁、黑薑、炙甘草。

7轉歸預後

產後腹痛為產後常見病,經積極治療後大多能痊癒。若失治誤治,瘀血日久而成瘀熱;或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歸經致產後惡露淋瀝不盡,應引起重視。

8預防調護

1、產後腹痛多見於經產婦,故應做好計劃生育工作。

2、 產婦在產後應消除恐懼與精神緊張,注意保暖,切忌飲冷受寒。

3、密切觀察子宮縮複情況,注意子宮底高度及惡露變化。如疑有胎盤、胎衣殘留,應及時檢查處理。

9歷史文獻

1. 《婦人良方·產後耳枕心腹刺痛方論》:夫兒枕者,有母胎中宿有血塊……若產婦臟腑風冷,使血凝滯在於小腹不能流通,則令結聚疼痛,名曰兒枕也。

2. 《景嶽全書·婦人規·產後腹痛》:產後腹痛,最宜辨察虛實。血有留瘀而痛者,實痛也;無血而痛者,虛痛也。大都痛而且脹,或上沖胸脅,或拒按而手不可近者,皆實痛也。宜行之、散之。若無脹滿,或喜按揉按,或喜熱熨,或得食稍緩者,皆屬虛痛,不可妄用推逐等劑。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詳細的學習了關於產後腹痛的相關知識,我們知道了產後腹痛的臨床表現為小腹隱隱作痛,多日不解,不伴寒熱,常伴有惡露量少。如果大家想瞭解更多關於疾病的相關知識,別忘了閱讀下一篇文章哦。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