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真武湯“異病同治”水氣病二則

糖尿病腎病水腫與中樞性尿崩症, 似乎沒有可比性。 一個以無尿或尿少為典型症狀, 另一個卻以尿多、尿頻為主要表現, 但從中醫學角度講, 二者都應該屬於廣義“水氣病”範疇。 臨床以真武東加減“異病同治”, 取得良好的效果。

案一:糖尿病腎病水腫

宋某, 男, 54歲, 於2008年4月21日初診。 患者既往糖尿病腎病病史。 自訴:四肢水腫半月餘。 曾自服西藥雙氫克尿噻等未見緩解。 查:四肢凹陷性水腫, 按之沒指。 伴見尿少、無汗、頭暈乏力、畏寒、大便秘結, 舌胖大齒痕, 舌苔黃厚膩, 脈沉弦。 空腹血糖6.8mmol/L;尿糖(-)。 綜合體征及舌脈, 辨為陽虛水濕泛溢肌膚,

唯舌苔黃厚膩為陽氣不足, 不攝陰氣, 陰火上浮所致。 治宜扶陽利水為主, 兼以發汗。

處方:真武湯合麻黃細辛附子湯化裁。 附子15克, 茯苓30克, 白術15克, 白芍20克, 桂枝15克, 澤瀉10克, 砂仁20克, 杜仲15克, 五味子5克, 細辛5克, 麻黃10克, 木瓜20克, 炙甘草15克, 加生薑10片, 大棗10枚。 5劑, 水煎服, 日1劑。

二診(2008年4月27日):頭暈乏力、便秘等症狀均有所好轉, 但水腫、畏寒症狀依然。 查舌苔脈象同前, 遂上方附子加至20克(先煎1小時), 大腹皮10克, 生龍牡各30克。 後2008年5月6日、12日、22日、30日幾次來診, 均以草果、肉桂、坤草進退, 附子最大劑量加至25克, 肉桂加至30克。 經中藥治療, 水腫幾乎盡消。

案二:中樞性尿崩症

張某, 男, 22歲, 於2009年5月7日初診。 患者半年來無明顯誘因出現多尿症狀。 每于日間小便十余次,

有時甚至點滴不出, 但仍有尿意。 夜間更甚, 每於入夜睡後加重, 夜尿最多可達20餘次, 幾乎不能進入深睡眠。 因在上大學, 故而非常苦惱。 曾于多家醫院查腎上腺CT, 腦垂體CT等均無異常。 經其朋友介紹來診。 四診見其面色白光白, 手足涼, 畏寒, 舌胖大齒痕, 脈沉弦無力。 診斷:腎陽不足證, 陽不化津。

患者畏寒肢冷, 面色白光白, 舌胖脈沉均為腎陽不足, 陽不化水, 津液不布的表現。 此患者年紀較輕, 在排除垂體瘤等器質性病變之後, 尋以中醫治療。 尿液多而津脫, 但溫陽尚可蒸騰津液氣化。

處方:真武東加桑螵蛸散化裁。 茯苓45克, 生白術30克, 黑附子15克, 生薑15克, 白芍30克, 桑螵蛸30克, 五倍子10克, 桂枝15克, 升麻10克, 菟絲子30克, 炙甘草15克, 7劑, 水煎服, 日1劑。

二診(2009年5月15日):自述服上方之後夜尿減少為10余次, 白天尿意仍頻, 但畏寒症狀稍緩解。 舌脈仍同首診。 效不更方, 仍以上方加減:茯苓60克, 生白術30克, 黑附子18克, 生薑15克, 白芍30克, 生龍牡各30克, 桑螵蛸30克, 五倍子15克, 桂枝15克, 升麻10克, 菟絲子30克, 炙甘草30克, 10劑, 水煎服, 日1劑。

三診(2009年5月25日):自述服上方之後, 夜尿減少為3~4次, 白天尿次亦減少, 睡眠好轉。 查舌胖大, 舌尖紅, 脈沉無力。 于二診方加梔子25克, 淡豆豉(後下)25克。

後於電話告知, 服藥後諸症好轉, 夜尿為1~2次。 因準備期末考試遂停中藥。 遂囑其以金匱腎氣丸善後。

按:水腫病與尿崩症在症狀角度似乎截然相反。 其現代醫學的病理機制也完全不同。 但從中醫學角度講, 此兩例病例症狀雖然不同, 但病機卻相同,

均可以歸納為 “水氣病”範疇。 按照經方名家胡希恕對《金匱要略》所論, 其中4篇:奔豚氣病脈證並治第八、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第十三、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都應屬於廣義水氣病範疇, 而並不單純指第十四篇而言。 《傷寒論》小青龍湯證條文中首提“水氣”一詞, 劉渡舟教授謂其為“寒水之氣”, 並著有“水證論”一文。

案一, 患者多年糖尿病腎病水腫, 辨為腎陽不足, 陽不運化水氣之水腫, 得以奏效。 方中以真武湯溫腎助陽行水, 以麻黃細辛附子湯開發其腠理, “發汗利小便”乃是治水之大法, 此即遵《內經》之意。 病情日久, 恐利水傷陰, 加杜仲、木瓜、五味子以斂陰液, 防祛邪太過。 加砂仁、炙甘草固護脾胃,

以運化水濕。 反復五診, 均以上方進退, 附子最大加至25克, 肉桂加至30克, 未見不良反應, 守方治療, 水腫幾乎盡消。

案二, 患者現代醫學理化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病變, 論其症狀應對應《金匱要略》腎氣丸證“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飲一鬥, 小便一鬥, 腎氣丸主之”。 但考慮患者年輕, 病情較重, 且消渴症狀不明顯, 遂以真武湯為方底治療。 方以真武湯溫陽助腎, 布化水氣。 以桑螵蛸, 五倍子澀尿止淋。 合入菟絲子溫補腎陽, 且藥味平和。 桂枝助陽化氣, 升麻舉陽升陷, 溝通上下。 大量茯苓“通因通用”寓升於降。 三診舌尖紅, 乃水虛火不實, 虛火內擾, 心腎不交, 加梔子豉湯清宣內熱, 治其標。 反復來診, 諸症緩解。

以上兩則病例共同點是中醫病機相同, 但症狀迥異,臨床醫師當以鑒別。

但症狀迥異,臨床醫師當以鑒別。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