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哪些方法可以更好的調攝情志?

養生的實質就是要做到“形體不蔽、精神不散”,養生的核心是要“調和陰陽”.

養生的原則是協調陰陽、保陽益陰;五臟堅固、脾胃為本;暢通經絡、調和氣血。

養生的途徑是順四時而適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處, 節飲食而慎起居, 堅五臟而通經絡, 避虛邪而安正氣。

中醫將人的情志活動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七情的變化既可以改變人的行為活動方式, 又可以改變人的臟腑機能狀態, 從而導致人體生理病理變化。 因此, 中醫養生主張形、神俱養, 首重養神。

清靜養神

中醫認為“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調神攝生,

首貴靜養。 《內經》說“靜則神藏, 躁則神亡”.因此, 養神之道貴在一個“靜”字, 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保持在淡泊寧靜的狀態, 做到摒除雜念, 內無所蓄, 外無所逐。 因為在這種狀態下, “清靜則肉腠閉拒, 雖有大風苛毒, 弗之能害”,有利於防病去疾促進健康, 有利於抗衰防老, 益壽延年。 但是, 清靜養神的方法, 並不是要人無知無欲, 無理想, 無抱負, 也不是人為地過度地壓抑思想或毫無精神寄託的閒散空虛, 而是主張專心致志、精神靜謐, “寡言語以養氣, 寡思慮以養神”,避免“多思則神殆, 多念則志散, 多欲則志昏, 多事則形勞”.要做到少思寡欲, 須有賴於思想的純正, 克服個人主義、利己主義, 提倡知足常樂。 在生活中, 保持達觀的處世態度, 避免無原則的糾紛。
要做到心神寧靜, 需注意閉目定志, 眼為心靈之視窗, 閉目養神有利於心靜神凝。 尤其人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身心疲勞的情況下, 閉目養神片刻, 往往能使人心平氣和, 思緒冷靜, 精神內守, 坦然舒暢。

清靜養神的方法很多, 這裡主要介紹修性怡神法。 “性”是指人的性格和情操。 現實生活中, 高夀的人多性格開朗, 情緒樂觀, 其中有許多人情操高尚。 相反, 急躁、焦慮、憂鬱和憤怒的性格, 常常使人疾病叢生或早夭。 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指出, “世人欲識衛生道, 喜樂有常嗔怒少, 心誠意正思慮除, 順理修自除煩惱”.因此, 講究養生之道, 必須注重道德修養, 養生貴在養心, 而養心首重養德。 生活中有許多活動, 如閱讀、繪畫、書法、雕刻、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均能賞心悅目、怡情養性、陶冶情操、調神健身。

調攝情志

人有各種各樣的情緒, 這是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 生活中難免產生這樣或那樣不良的情緒, 關鍵在於善於控制和調節。 常用的控制和調節情緒方法有以情制情法、移情法、昇華超脫法、暗示法、開導法、節制法、疏泄法等。

提供“養生中的情志調攝方法”閱讀, 如果你很喜歡這些分享的“養生中的情志調攝方法”內容, 希望你通過“養生中的情志調攝方法”,找到通往健康之路的金鑰匙。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